論語春秋打一成語的答案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而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四書五經
解釋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出處
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註》。
介紹
“四書五經”在中國古代,有一套地位很高的書。如果熟讀這套書,就可以參中科舉考試,考得好就能做官,而不必讀其他書籍。這套書就是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9部儒家最權威、最具代表性著作的合作。五經的稱呼形成得較早。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家地位陡然升高。公元前136年,漢武帝設“五經博士”官職。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等5部儒家經典。《易》就是《周易》,也叫《易經》。它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尚書》也叫《書》或《書經》,是中國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詩》就是《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禮》包括《儀禮》《禮記》和《周禮》3個部分,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和文物制度的書。《春秋》是編年體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歷史。《詩經》《尚書》和《春秋》相傳都是孔子編訂的。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4部書的合稱。《大學》和《中庸》原來是《禮記》中的兩篇。《大學》大約是秦漢之際的儒家作品,有人說是曾子所寫。《中庸》相傳是戰國時子思所作。《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孟子》是戰國時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人所寫,也有人說是孟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寫。南宋時,大學者朱熹對《論語》進行了註釋,還從《禮記》中摘出《大學》和《中庸》,再配上《孟子》,寫成一本《四書章句集註》,簡稱《四書集註》“四書”的名稱就這樣流傳下來。元朝時規定科舉考試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必須以朱熹寫的《集註》為根據。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中都沿用了這種出題方法,再加上死板的八股文體,極大地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