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愛聽的那些搖滾樂

  父輩的歌曲,80年代和90年代,那個年代是中國最好的現代,創作者的生活從自然中徹底脫離出來,脫離了這些群體的異化;但是又沒有被城市和科技異化的人生。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父輩愛聽的那些音樂以及音樂時代。

  人真正從鄉土或者社團裡面脫離出來,孤立地存在於現代之中,獨立的面對城市和科技,城市和人相互影響,但是人還沒有被城市吸收,或者異化。

  現在這些創作者重新找到了波德萊爾的發達資本主義時代,或是我國二十年代城市中的作家詩人的“波西米亞***boheme***”式的感受。獨立冷靜的存在的感受,冷眼旁觀浪漫和冷漠。和城市相互作用,卻從不屬於城市。

  商業在那時候是影響音樂創作的因素。而不是現在一樣把音樂作為自己的附庸。消費、大眾也是一樣,從影響力量變成了統治者。

  我們可以將那時候的創作者和現在的李志、馬頔、好妹妹做些對比。5月20號好妹妹在貿大有一場演唱會,託某同學的福,我有票,我要去看。但是,鑑於李志剛剛發表了他們的歌是垃圾的言論。我去看這場演唱會就特別害怕看到熟人,用大家說看小時代那時候用的比喻:“遇到熟人就和嫖娼遇到熟人一樣尷尬。”嗯,也就是說我如果被發現去聽這個,似乎就在熟人眼裡變成了最近民謠熱里加入的、從未欣賞過民謠的跟風者。然後我應該就會被鄙夷。嗯,可是,我們不去欣賞音樂本身,評判音樂本身,卻卻這樣盲目站隊,一定要構成某種***鄙視鏈。似乎很荒謬,我們看到馬頔為了迎合喜好***的消費者的努力顯而易見。實際上藝術和我們都被現代,被城市,被消費異化了。

  當時的情況就稍有不同,譬如海子,詩歌真的打動人了。那時代也有跟風,但是確實有種浪漫氣息,想裝的浪漫幽怨美麗;現在就為了***,或者鄙視,可以體會下差別。就是,一個是以會去拼命體會浪漫,然後笨拙的創造浪漫;另一個則只是站隊,內容本身倒是不重要,似乎大家根本就沒有停下來思考過意義,正在盲目中。

        :

  譬如張楚,《螞蟻螞蟻》《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姐姐》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就是前面說的“旁觀、浪漫、悲哀和獨立”極好的例子。不過在《萬物生長》中有了一種反諷逗樂的趣味,也是好的。

  還有洪啟、馬條、艾爾肯。都好。


  有一首歌《我想我想》

  何勇《鐘鼓樓》,不知道為什麼感人,因為我是外地的老鄉們麼

  《姑娘漂亮》流浪者呢,浪漫呢。

  啊,崔健,那個時代還是得提一提崔健,

  崔健的話《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花房姑娘》《一無所有》麼?《藍色骨頭》好玩。但是我爸並沒有聽過《藍色骨頭》。不過《南泥灣》倒是聽過。

  我想不出來了,竇唯麼?只聽過黑豹的歌。《黑豹》的專輯封面很好看的。裡面的歌也可以吧。Don't break my heart之類的,雖然感覺去掉還可以別的不怎麼樣,總之就是不如唐朝樂隊,似乎《夢迴唐朝》的音樂水平簡直好到不能形容。

  還有,李宗盛和齊秦,嗯感覺逼格降下來了,不過好啊,《漂洋過海來看你》很受消費影響的一首歌,但是隻是影響罷了,感情真感人。

  《山丘》現在還火了當然他寫的《我終於失去了你》也是一樣精彩《凡人歌》我爸喜歡,我覺得好,這個甚至有儒家民間傳統的一切。

  齊秦的《花祭》,我始終覺得一個彈吉他的男人應該唱這首歌。

  當然今天我想寫的是羅大佑。

  《鹿港小鎮》我知道你們想起來這個,我也想起來這個,這個和今天的分析框架竟然暗合,就不討論了。

  還有《光陰的故事》《童年》消費氣很重,但是很健康。

  我最喜歡的啊,也是我父親最喜歡的《戀曲1990》,我覺得情歌應該是這樣,愛情應該是這樣,浪漫應該是這樣,思念也應該是這樣。構成了我對於有關愛情的一切概念。

  還有《你的樣子》和《東方之珠》,我聽到東方之珠會想起來一個漂亮的女生,嗯,名字也很好聽,說話也很好聽,但是並沒有什麼關係。就像“分辨氣體的重量,突然間裸露在一個神聖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