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為什麼要塑土牛

  一年四季在於春,在立春的這一天,有很多習俗和吃的,其中有一項是立春塑土牛,那麼你知道立春為什麼要塑土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立春塑土牛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原因

  土牛是用泥土塑成的牛,我國很早就有了曆法。但受當時物質文化條件的限制,“曆書”不可能是普及的。絕大多數人,特別是鄉間農人,是不容易確切地知道“今夕何夕”的。一般說來,他們只能憑氣候和物候的變化來判別季節。季節對農業生產是很重要的,立春無疑尤為重要。然而,立春時節,天氣嚴寒,物候也沒有顯著的變化,人們很難憑氣候和物候知道立春日是否已到。牛是農民重要的生產工具,它在上一年秋忙結束以後,便入圈欄過冬。***當然又用於運輸、拉磨等的除外。***它們的主人們,大多也是同它們一樣,‘閒散一冬。因此,立春時節,用土製成牛和趕牛人***芒神***示眾人,製造一種催耕氣氛,告知人們春天已臨,農事將興,讓人們作好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像土牛、趕牛人***即芒神***造型所示一樣,牛出欄圈,人廢閒散,儘快開始春耕。很明顯,出土牛的意義,乃是在於兆時、勸農。又立奏表示寒冷的冬天已經結束。雖然早春尚有嚴寒,但春天的溫暖即將降臨人間。人們在漫長的冬天裡,日復一舊地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兆示著春天到來的士牛,便也有了“送寒氣”的意義。然而,歸根到底,“送寒氣”也不是兆時麼?在後世長期盛行的土牛諸俗中,兆時、勸農之旨,更得到了發揮。

  土牛的解釋

  用泥土製的牛。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後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徵春耕開始。即“春牛”。古以土為之。每於農曆十二月送寒氣用之。《禮記·川令·李冬元月》:“令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後於立春用以勸農耕,象徵春耕之始。《後漢書·禮儀志中》:“是月***季冬之月***也,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醜地,以送大寒。”

  其他習俗

  1、打春牛

  立春的習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

  2、戴春雞

  立春的習俗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3、句芒神

  立春的習俗: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立春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傳統小吃

  1、春餅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2、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3、春捲

  除了春餅之外,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型別。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