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草原風景散文_描寫草原風景散文

   小的時候,在蒙古包裡讀書,老師常常講草原風景很美,大概沒有見過草原風景的人都覺得是優美的。下面是有優美草原風景散文,歡迎參閱。

  優美草原風景散文:草原美景

  蔚藍的天空像水洗過一般,上面還悠悠地漂浮著幾朵輕紗似的白雲。雲端上,是幾隻展翅高飛的小鳥,“嘰嘰喳喳”,它們叫得多歡啊!

  藍天白雲下,高大雄偉的青山,一望無垠的草原,數不勝數的羊群,歡快自在的人兒……盡收眼底。

  “哥,你快看那邊,那兩隻小羊羔又追起來了,多好玩啊!咯咯咯……”這銀鈴般清脆的聲音是發自誰的口中?是一個女孩,很可愛的一個女孩——瓜子臉,柳葉眉,大眼睛,扎著兩個蓬鬆的辮子,梳著整齊的劉海,身著一件花布襖,一條藍棉褲,大概有十一、二歲。也許是笑痛了肚子,女孩微彎著腰和腿,雙手撐在膝蓋上。

  “哪呢,在哪呢?哦,我看到了!真的是挺好玩的呢,哈哈哈……”爽朗的笑聲是女孩旁邊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發出的。他圓臉,劍眉,包著頭巾,穿著白褂子和灰褲子,褲頭繫著一條紅腰帶,看上去精神而又結實。

  這是一對放羊的兄妹。他們正在一座山上放著羊。這座山有著最肥嫩的青草、最甘甜的山泉和最好看的花兒。

  微風中,陽光下,青草和花兒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心曠神怡,不由自主地陶醉了、迷戀了。

  不遠處,有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河面泛著誘人的金色光芒,就像是點點碎金。

  “咩——”,一隻長著漂亮長角的羊突然抬起頭來,神氣地對著天空叫了一聲,之後又在原地興奮地轉了好幾圈。其他羊見它叫得這麼歡,也不甘示弱,紛紛效仿,就連還在喝奶的小羊羔也稚聲稚氣地叫了幾聲“咩咩”。頓時,羊群的叫聲劃破藍天,迴盪在草原上,震耳欲聾,就連在遠處覓食的鳥兒也受到驚嚇,拍著翅膀“撲稜稜”地飛上雲端。

  哥哥望著這美麗無垠的景色,發呆了。

  “啪”,妹妹趁哥哥一愣神的功夫調皮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調頭跑了。哥哥回過神來,笑著追趕妹妹:“死妹子,敢拍我的肩,看我怎麼治你!”妹妹一邊跑,一邊“咯咯”笑,一邊衝哥哥做鬼臉:“嘻嘻……來呀來呀,我、不、怕!咯咯……”可是她太得意了,一不留神,就被腳下的小石塊絆倒了,“砰”地一下跌倒在草地上,疼得她齜牙咧嘴。後面的哥哥見妹妹這般窘樣,不追了,只是插著腰放聲大笑。妹妹似乎也被哥哥感染了,她忘記了疼痛,“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微風吹撫著,陽光沐浴著他們,芳香環繞著他們,他們的笑臉在這些襯托下顯得更加燦爛,更加美好。一旁地羊群用溫和地目光看著他們,偶爾也叫幾聲來表示自己的存在。

  遠處,是蔚藍的天,潔白的雲,飛翔的鳥,綿延的山……

  優美草原風景散文:草原風光

  我的幻想中,草原是一望無際的,且其中的草是十分茂盛的。天空也正好與草原成對,碧綠與湛藍,人兒在這其中享受著美景,這種事不用做,光在夢中想想就覺得十分美好,肯定還能從夢中笑醒過來。

  這次碰巧,去了一趟九寨溝,回來時沒有按原路返回,而是從若爾蓋那條路線回來的,

  觀賞沿途的風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說實話,這次的旅行草原的印象可比九寨溝的那些山山水水深得多,原因是始終覺得九寨溝太商業化了,而且來來去去的全是人,逛了一天會發現眼裡充滿的不是漂亮的美景,而是形影不離的人,怎麼多人在一起,衝突和爭吵必不可少,這肯定也會對心情造成影響,美景的美也會遭到貶值。草原卻不會,它的美更加自然安靜。

  當車子離開若爾蓋縣,駛入草原時,本漫無目的打著轉的眼睛突然定睛在了遠方,最遠處是一片片的山,山下不按順序的長著一些不高的小樹,山上因海拔很高,周圍圍繞著淡淡的白色雲片,山與山之間也相互纏繞。近處,也是山的前面,全是綠色的植被植物——草,不知是不是來的不是時候,草並沒有像夢中那樣茂盛,相反還有點枯,矮矮的,激動的心情卻沒有被這種情況有所失落,反到被這壯麗景色所渲染。

 

  車一直在公路上不停地顛簸著,我的眼睛沒有在別處,目不轉睛地看在窗外,外面有時會有大批的牛或馬出現,它們稀稀疏疏地落在山的各處,在車上看,就像是無數的黑星星落在地上一樣。這些畜牧旁邊會有草原獨有的圓頂帳篷,通常都是五六個帳篷圍著一個最大的帳篷,而那個帳篷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它的固定方式是用幾個大釘子釘在地上,再經過四五個杆子連通至帳篷頂端,為了美觀,杆子上會有許多個小旗子迎風飄舞,十分好看。

  我們為了感受一下大自然,就選了一座不太高的山,打算爬到頂,不過沒想到高原反應如此強烈,只好走走停停,不愧為大自然,走到哪兒都有自然的味道和痕跡,整座山都有馬,牛的傑作,走路只能專注於腳下,我猜,遠遠看過來,還以為我們一群人在尋找寶藏呢。在山腰,我們發現了一個約十五六歲的女孩正熟練地掌控著一匹馬。她的姿勢與帥氣勾起了我們騎馬的慾望。就放棄了爬山,坐上車,尋找著騎馬點。

  不一會,就看到了一個寬闊的草原騎馬點,我相中了一匹白色的駿馬,因為印象裡,白馬給人以舒服的感覺,一坐上馬,就覺得屁股上怪怪的,一股暖暖的感覺湧上心頭,我學著電視上騎馬的姿勢與感覺,大聲喝道:“駕…駕…”那匹馬肯定把我當成小毛孩,仍淡定的吃著草,我一急,雙腿在馬側一夾,馬才聽了話,往前小跑了一段,我不知足,用手在馬屁股拍打了一下,馬使了點勁,我屁股在馬上不停地搖擺著,有幾次差點從馬上摔下來,又爽又刺激。

  就這樣在馬上簸了一段時間,我始終覺得馬沒使全勁,想了各種方法,也不知是不是方法管了用,馬開竅了,把一天吃飯的勁全使了出來,我能感覺馬四個蹄子全飛了起來,馬身上的肉都在往前飄,像“馬踏飛燕”的那種感覺,我大聲的叫起來,雙腿還在夾著馬側,我覺得騎得不是馬,更像是一隻正飛翔的潘帕斯雄鷹,不過只飛了一會,它就回到了家,聽那邊的人說,馬太快了,容易暈。我也只好意猶未盡的下了馬。這才發現剛才這匹馬把剩餘的全帶動了起來,跑起來像打了雞血似的,讓我尤為驕傲。

  在我奔跑的時候,天邊出現了一道彩虹,但只有一半,也不是很明顯,我它兩眼,就不再關注它了,當我們騎馬離開後,在車上觀察彩虹時,發現它變得越來越明麗,而且一整個彩虹都露了出來,可以清楚的看明彩虹的源頭,這讓我們驚歎不已,紛紛下車進行拍照,好一會才又上車繼續走,以為今天的彩虹之旅就結束了。但在車上又發現,彩虹的邊上,出現了另一道彩虹,“雙虹在天,必有大福”,此情此景這輩子估計都很難再遇得到了,於是,再次停車,紛紛又下車拍照,不過多了一道程式,大家開始對著彩虹許願,我也在心中默唸著,希望我這一生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和自信去面對坎坷與曲折,也希望我與我的家庭可以平平安安度過此生。

  隨後我們便在草原安歇了一晚,第二天離開了草原。

  人人都說草原猶如草原人的性格,是粗獷的,狂妄不羈的,可我眼中的草原依如我夢中的草原那樣,是浪漫甜蜜的,也如那雙層彩虹那般,是擁有美和誕生美的地方,草原,我來對了。

  優美草原風景散文:草原

  “我”出生在草原,小的時候,在蒙古包裡讀書,老師常常講草原很美。也許是司空見慣的緣故吧,“我”怎麼也體會不到草原的美在哪裡?藍天、白雲、綠草、河水,這些都是自然的造化,不知道它的美在哪裡?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現在,“我”長大了,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生活在城市裡,每當“我”回到久違的草原,才領悟到老師所說話語中包含的意思了。草原確實很美,依偎在草原母親般溫暖的懷抱裡,感恩的情懷流露在筆端,酣然地抒寫草原的美、草原的偉大以及草原的崇高了。

  在蒙古語中,草原是“塔拉”的意思。春天是美麗的,草原的春天更美麗。皚皚白雪融化後,整個漫無邊際的草原是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看上去是滿眼的荒涼,幾隻烏鴉盤桓著,給這靜的空間平添了幾分動的感覺。這時,如果你策馬驅馳而去,迎著荒涼,背後飛起的塵埃,更能激發你追逐希望的激情,置身於這空曠寂寥的草原,你會寵辱皆忘,煩惱鹹空,有著一種坦蕩如砥的心境,什麼艱辛、什麼悲哀、什麼喜悅,什麼狂妄,……,蕩然而去,收穫的是一種自足和寬慰。

  布穀鳥飛回來了,灑下一路歡樂的歌,草原上的小河解凍了,嘩啦啦,奏出動聽的樂章,如果你俯下身子,拔開被枯葉被覆著的小草,你會發現一處、二處,甚至更多的新綠,有的打著盹兒,有的露著含羞的笑容,有的傲睨自若地斜著身軀,綠色有了,春天還會遠嗎?老阿媽的臉上也綻開了憧憬今年有個好收成的笑容,面對著敖包,敬上自己最虔誠的一拜。

  在無際的草原上,常常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巨大的石堆,上面插有柳枝,草原的人們稱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敖包在蒙古語當中叫做“敖瓦”、"塔克樂根",史書稱為"鄂博",蒙古語中是"堆"的意思,建敖包多建在明快、雄偉且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上,一般呈圓形,起初是道路、方位或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祭敖包為草原上重要祭祀活動,於每年夏曆六、七月間舉行,先舉行賽馬,然後供奉羊、酒、乳酪,點火、焚香,由喇嘛唸經行祭,參加祭祀的人們紛紛往敖包上新增石塊,祭祀完畢,還要進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動,草原上的蒙古兒女外出遠行,遇敖包必下馬參拜,祈禱平安,並隨手揀石添上。

  敖包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了祖國大江南北。

  不行春風,怎得春雨。天空漸漸地陰了下來,像似瀰漫著一層淺灰色的幔,風兒些微,天地融為一色,雨滴星星點點地落下,在乾燥的草地上,幾乎是見不到蹤影的。不知不覺中,雨大了起來,草地上,才有溼的痕跡,空氣中漸漸地散發出泥土的腥味兒,使你產生一種對春蘊藉的稱謂。草原的春雨是一根根銀線,一邊連線著寥廓的蒼穹,一邊連線著茫茫原野,讓你體會到什麼是深邃,什麼是渾然天成。

  春雨過後的草原顯得分外清澈明淨,人置身此處,有一種超然物外、坦蕩如砥的胸襟。寒意走了,蟄居了的小動物開始忙碌起來了,小草悻悻然地露出了笑臉,一些不知名的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在爭先恐後地追趕著春。草原的天使—馬兒、羊兒,牛兒,也放棄了枯草,在草叢中不竭餘力地尋找著各種冒出嫩尖的綠草兒。“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春的草原煥發著一派勃勃生機。

  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綠色開始渲染草原,起初是嫩綠,接著是淺綠,在淺綠向深綠轉變過程中,班駁地點綴出一些耀眼的小花兒,打著朵兒的、做作著姿態的、半開笑臉的、低頭默然的,象剛出生的孩子,花枝招展,和風送暖,草原的夏悄然而至了。

  夏日夜晚的草原有些涼爽,經歷了一白天炎熱的洗禮,草原上的人們可以盡情地感受這清爽的世界了,篝火點起來了,馬頭琴彈起來了,天上繁星閃爍,與地上燦然的火光形成對比,圍著篝火,年輕的姑娘們跳起了歡快的蒙古舞,唱著動聽的蒙古歌謠,小夥子難耐住寂寞,尋著歌聲,來到了姑娘們的身邊,一起盡情歡歌勁舞。歌聲伴著馬頭琴的樂曲響徹清亮亮的夜空。

  馬頭琴是草原兒女最鍾愛的樂器,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期流傳民間。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拉絃樂器,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能夠準確的表達出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等,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氣息以及草原的風貌。

  能歌善舞是草原兒女與生俱來的稟賦,長時間沒有這樣歡聚在一起,姑娘和小夥子可謂是激情澎湃,活力四射。

  夏季的草原景色是最美的,遠遠近近、連綿起伏的小山巒,披上了一片新綠,百靈鳴啾,草木榮華。天空是藍色的,地面是綠色的,天地溶溶,體現出一種凝重,折射出一種曠達,感喟出一種淡泊。草原上小河的水是清冽的,彎彎曲曲地流向遠方,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草原充滿了靈性。綠色中的小河像一條飛練,又像一條吉祥的哈達,小河水滋養著草原,給草原的兒女帶來希望和力量。

  如果你來自大海,你會體味出這才真正是綠的海洋;如果你來自喧囂的城市,你會感嘆出這是僻靜的故鄉;如果你來自忙碌的崗位,你會感受到這是閒適的天堂,如果你感情失落、意志挫敗,這是你會渙然冰釋、意氣風發;如果你孤寂懊喪,百無聊賴,這是你會春風滿面,鬥志昂揚,一切都是暖暖的、酣暢的,夏季的草原有一種無許雕琢的溫情和摯愛。

  風吹來了,帶著絲絲涼意,天高雲淡,許多小生靈在草間不停地叫著,不經意間發現數片落葉、幾朵凋零的野花,秋天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來到草原。

  “落霞與百靈齊飛,河水共長天一色”。夕陽西下,秋天的草原是何等的壯觀,有著一種大氣磅礴的美,光芒四射,色彩斑斕,茫茫的草原,草長鶯飛,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秋天的草原最美不過是清晨了,天色熹微,小生靈就開始在草叢中鳴叫個不停,試圖叫醒沉睡中的人們,老阿媽起來了,開始做擠奶的準備工作。太陽從薄幕的晨曦中升起來了,霞光萬道,涼意悄然退去,草尖上掛著的露珠在霞光中晶瑩剔透,一些接近萎蔫的草木,在晨曦中也顯示出一份勃勃的生機,還挺著脊樑,向草原顯示著自己不屈的耐力。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天上的雲了,秋天的雲是成熟的,不像其它季節的雲朵那般羞澀,嫵媚而又不失含蓄,有種不需任何修飾的秀美。而且來得快,走得也快,總是帶著一種不期而遇般的柔情。所以面對沉靜溫存的雲,有時就如同面對一位矯情的女子,情思全注於凝視,話語都藏在心間。

  秋天的雲在天空堆積著、變幻著不同的形態。厚重而悠長,總能讓人們陷入沉思,總會讓人們浮想聯翩。

  秋天在世人眼裡既是一個季節,同時也是一種心境。那份寄託,總是會被秋天的雲所輕易地呈現出來。雲時而朵朵相連,時而又散落在遙遠的天邊。

  夜幕降臨,晚霞染紅了天邊,雲蒸霞蔚,忙碌了一天的草原兒女們,開始整理一天的收穫。炊煙裊裊,隨風飄散,秋天草原的夜晚格外的涼,涼得有點透骨,涼得讓你感受到秋的蕭瑟,月色慘白,草色煙光悽清裡,無言誰解憑欄意,置身其間,有一種憂深思遠的感嘆。

  聽膩了春的情話,經歷了春風的洗禮,見慣了夏的繁花,飽受了夏雨的滋潤,秋陽高照下的草原是一派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的景象。在收穫希望、釋放喜悅激情的驅使下,草原的盛會——那達慕大會如期而至了。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的意思。那達慕的歷史由來源遠流長。原始社會,生存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鬥的本領,隨著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為高原遊牧民族鍛鍊身體和遊藝的體育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1260年,忽必烈作了蒙古大汗,建都開平,1267年把統治中心遷至燕京,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那達慕活動也就更為廣泛地開展起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大的變化。

  秋天的草原鮮花爛漫,綠草茵茵,成千上萬的蒙古族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不顧旅途的遙遠,男女老少,乘車騎馬,雲集到那達慕的營地裡。素日寧靜的草原,彩旗飄揚,人流縱橫,牛羊歡叫,牧馬嘶鳴,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氈包象珍珠撒滿草場,人流象潮水來自四方,駿馬象流星追雲趕月,歌聲象百靈婉轉悠揚,……,草原沸騰了。

  草原秋天的雨是頻繁的,一會兒時豔陽高照,不一會兒,一陣秋風掠過,引來一片烏雲,雨飄飄然地下起來了,一場秋雨一場寒,寒冷的氣流來了,預示著離冬日不遠了。

  荒草遍及的草原,雪花邂逅了,一片、兩片,三片,……,任憑雪花恣意落下,先是小小的晶粒狀,慢慢地變成了片狀、菱形狀、星形狀,形態各異,不一而足,洋洋灑灑,惟餘莽莽,彷彿到了一個混沌的世界,置身其間,有一種茫然若失的喟嘆。

  雪,漸漸地停止了,一個潔白的世界呈現在你的眼前,白得有點讓人頭暈目眩,亮得有點讓人心曠神怡,彷彿是晶瑩的白練鋪就大地,渺渺茫茫,草原的百靈鳥,斂起了其活靈活現的習性,變得有點怠惰,偌大的一個草原好象凝固了,丟失了好多好多的靈性,只有蒙古包上的縷縷炊煙,才能打破這靜寂的氣氛,給這白色的世界塗上一點靈動的色彩。

  雪後的草原,掠過颼颼的風,那是自然的,伴著風送來的寒氣,冷得人分外的徹骨,冷得人木然無語。

  雪封了的草原,給鮮活的動物帶來了困惑和憂慮,麻雀三五成群地棲落在薄雪的草地上,用嘴剝啄著。百靈鳥在四處盤旋著,竭力尋找著捕食的目標,沙雞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潑,神情變得黯然起來。

  “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草原在皚皚白雪中終於迎來了“年”的氣息。

  草原上蒙古民族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年俗活動,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初一達到高潮,正月十五年俗活動驅於尾聲。

  火對於蒙古民族有著異常的鐘情,很早以來,就有以祭火的習俗來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好運吉祥。把繫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婦女們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蒙古人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現在,傳統的祭火年俗活動在新一代蒙古民族中已很少舉行了,已經被篝火的形式所代替,雖然形式不同,但表達的意義沒變——依然在烘托著祝福、吉祥和喜慶的氣氛。

  蒙古民族是一個尊孝老者的民族,祝壽的活動是春節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項,千百年來,經久未間斷,祝壽的物件自然是本年的長者,一般以年齡為限,先給年齡最長者祝壽,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物件的年齡大小而定。

  日薄西山,草原上的人們都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奶茶,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小輩們都要給尊敬的老者敬上嶄新的哈達,同輩們之間互挽哈達,互祝來年吉祥如意,祈盼來年風調雨順。

  在蒙古包最莊重的牆上,掛著蒙古民族的鼻祖—成吉思汗的皮畫像,雍容而慈祥,虔誠的長者給老人的畫像敬上一條象徵至高無上的紫色哈達,慎終追遠,一代天驕的精神,薪火相傳,彪炳千古。

  時鐘指向零點時分,除夕守歲活動進入了高潮,這是留給孩子們的絕好時刻,炮竹雷鳴,響徹草原的晴空。老人們向鼻祖獻上真誠的跪拜,草原上哈達飄起來,歌兒唱起來,舞兒跳起來,草原上呈現出一片融融、祥和的氣氛。

  哈達是草原上蒙古族人們用來表示敬意、徵兆吉祥的象徵。迎來送往、拜見尊長、覲見佛像、婚喪喜慶等等,都要敬獻哈達。白色的哈達象徵純潔、吉利,藍色的哈達象徵神聖、清新與永恆。向客人、長輩獻哈達時,要把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對平輩或下屬,則要求用雙手系在對方的脖頸上。

  哈達是草原文化的象徵,敬獻哈達的禮儀是蒙古民族深情典雅、莊重高貴、憧憬美好草原文明的再現。向他人贈送一匹駿馬,哈達先行。給朋友饋贈禮品,需要有哈達伴隨。他贈送你一頭牛,你只贈送他一條哈達,絕對沒有薄厚之分,在禮儀上是等同的,哈達傳送著一種真誠的愛,詮釋著一種友好的價值觀。

  春節的喜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月初一,熹微時分,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拜年活動便開始了,先祭敖包,然後開始自家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長者祝福晚輩快樂成長。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家庭拜年後,開始走出自家進行互拜,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然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人們一般要獻上一首頌歌,表達一種吉祥和歡樂。對出色的歌手,自然會得到人們送上好多好多的哈達。

  草原兒女是一個禮儀之幫,有著非常深厚的禮儀習俗和文化,剛剛過去的家庭拜年、村莊拜年,並不意味著拜年活動的結束,而是拜年活動才初來乍到,初三、初五,人們走出家門,探親訪友,互相拜年宴請,酒越喝到酣暢,說明真情才濃,到正月十五日,年節活動在悄然中漸漸結束。

  寬廣、美麗的大草原,孕育著神奇和力量。藍天、白雲、綠草,草原似璞玉渾金,折射著純潔的魅力;小河、山嶺、樹林,草原包羅永珍,宣揚著博大與豐碩;高低、錯落、平坦,草原似波瀾躍起,昭示著世間萬物變化、運動的真諦;百鳥爭鳴、萬物活動競自由,草原滲透一種自然的諧美以及競爭的哲理。草原是一首讚美的頌歌,草原上的每一點、每一處是讚歌中跳躍的音符。如果你昂首遠望,在你的心中,草原顯現出的是寬泛無比、空前絕後的景象。如果你俯首在草芥尋覓,在你的眼裡,草原原來還充滿著無聲的力量。草原是花枝招展的少女,脈脈含情,草原是娓娓道來的老者,語重而心長,草原是那慈祥老阿媽期盼兒子歸來的眼神,蘊藉著偉大而崇高、細膩而深厚的愛。

  “總想看看你的笑臉,總想聽聽你的聲音,總想住住你的氈房,總想舉舉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去尋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了歸鄉的路,走進了陽光迎來了春……”歌聲唱起來了,聽著這歌聲,“我”落淚了,阿媽、阿爸含辛茹苦,任勞任怨,撫育“我”長大成人,如今,“我”離開了草原,生活在城市裡,工作在高樓大廈中,遠離了草原,終想把阿媽、阿爸接到“我”家裡,過上城市人的生活,可是,阿媽、阿爸不是不懂得享受,也不是不想到城市裡,而是,阿媽、阿爸不願意離開這個生生息息的草原,“我”因工作繁忙,一年中僅能幾次回到草原,看看阿媽、阿爸飽經歲月滄桑的身影。一個暮秋的好日子,“我”回到了草原,回到阿媽、阿爸的身邊,住進了氈房,看到阿媽、阿爸慈祥、和藹的笑容。在家小住的幾天日子裡,“我”幫助阿媽、阿爸做這做那,一天晚上,我獨自一人彳亍在草原,月朗星稀,萬物寂寥,有好幾年沒有在這美好的夜色中踱步草原了,追憶著“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成家後的日日夜夜,想著想著,淚水禁不住湧出眼眶。父母啊,永遠是天上皎潔月光籠罩下的草原,偉岸而崇高,謙遜而恢弘……


看過優美草原風景散文的人還:

1.描寫草原風光的優秀散文

2.優美草原風景散文

3.精選有關草原的精美散文

4.描寫草原的散文

5.描寫草原的精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