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餘干古縣城閱讀答案

  《登餘幹古縣城》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人在《登餘幹古縣城》緬懷歷史的同時,又通過描繪被貶途中景色,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登餘干古縣城》閱讀材料

  登餘干古縣城

  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飛鳥不知陵谷變②,朝來暮去弋陽溪。

  【注】①此詩作於公元761年,詩人此時從嶺南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貶所北歸,途經餘干。②陵谷變:出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慘”***莫懲”,該詩強烈地譴責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造成陵谷災變。

  《登餘干古縣城》閱讀題目

  8.詩的前兩聯對全詩的感情抒發起了什麼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9.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登餘干古縣城》閱讀答案

  8.奠定了全詩悽清悲涼的感情基調。前兩聯承接題目,直寫詩人登上餘干古縣城的所見所聞。首句從空間上著筆,遠望孤城彷彿與白雲平齊,極言其孤高;第二句從時間的角度極言其“古”,寫古城似乎億萬斯年以來就一直這樣荒涼;三四句通過景物的描寫不斷渲染悽清的氛圍,官署淹沒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牆雖在城已空,夜間只聽見烏鴉在城頭啼鳴,更加突現了古城的衰敗、悽清、荒涼,暗示了餘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鉅變。

  9.詩的尾聯抒發了作者對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慨嘆,含蓄表達了作者對唐朝國勢衰微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暗諷了唐王朝統治者荒淫昏庸,誤國害民。

  手法一:運用典故,借古諷今。“陵谷變”這一典故,暗示了餘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鉅變,含蓄表達了對唐王朝國運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諷今,通過周幽王昏庸誤國,造成陵谷災變,暗諷唐王朝統治者昏庸誤國,造成餘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作者深沉的慨嘆。飛鳥不知道古城的變遷,依然飛到這裡覓食,朝來暮去。飛鳥非人,本來無情,自然不會知道古城的變遷;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夠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遷,人也能從中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變遷。

  手法三:以景結情,寄予作者深沉的歷史慨嘆。古城早已荒蕪,只剩下無知的飛鳥朝朝暮暮在弋陽溪邊的秋草中覓食,作者就是通過這荒涼的古城飛鳥圖寄予深沉的歷史慨嘆。

  《登餘干古縣城》賞析

  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包蘊著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孤城上與自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首聯扣題,開篇即點明詩人登上餘幹古縣城後看到的景象:餘幹古縣城地勢較高。周圍又沒有其他城鄉相連,因被廢棄又無人居住,儼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頭望去,已好像和白雲連在一起,多年以來,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涼而孤獨。首句中詩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視角已轉為憑樓遠眺,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自己位置的轉移:不論是“與白雲齊”還是“萬古荒涼”,都帶有誇張的意味,意在表現餘幹縣城被拋棄後的沉寂和冷落。這既是客觀意象的反映,同時也含有詩人自己的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首聯寫的是古城全景,頷聯中視角轉入城內。詩人先寫“官舍”,這昔日繁華的地方如今雜草叢生,被越來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來;隨後再寫“女牆”,城牆還在,可是巡防的將士已經不見蹤影,到了夜甲。城樓上看不到守夜人點亮的火光,只能聽見一聲聲烏鴉的啼叫從曠野響起。“已空”對應“猶在”,物是人非之感頓生。“秋草”與“夜烏”兩個帶有冷色調的意象,承接首聯中的‘’荒涼”一詞,把古縣城的殘破和冷清刻畫得淋漓盡致。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視角再次轉移,詩人在頸聯中著意描寫城外的景象。站在城頭向遠處眺望,只能看見茫茫的沙地,大風驟起,捲起遮天蔽日的黃沙,向著天邊無盡處卷席而去;此時正是黃昏時分,落日西垂,漸漸地快與城上的遊客在同一高度上了。縣城周圍,理應是村舍農田,而詩中卻盡是茫茫“平沙”;再者,縣城治所雖然遷移,不該導致所有百姓隨之搬遷,可這裡的人卻紛紛選擇了離開了。聯絡當時背景,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七年之久,戰區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縣自然也會受到戰爭的影響,趁亂而起的諸侯、盜寇,無不成了魚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舉國上下,為了保命,為了生存,人民莫不紛紛遷徙,背井離鄉。頸聯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觀,又暗含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只有無知的鳥兒不懂歷史變遷和國勢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陽溪水上飛來飛去。尾聯化用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十月之交》旨在通過寫周幽王時期發生的日食以及後來一系列“百川沸騰,山冢崒崩”的自然災難,以對當時西周統治者寵信小人、政治腐敗的現狀提出警告。劉長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這首詩裡,看似閒筆,實際上是委婉地對當時的唐朝統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勸誡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