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與馬派閱讀答案

  馬派是馬連良在師法眾多前輩藝人的基礎上,獨出心裁,加以融會貫通,20年代的自創的京劇派之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馬連良與馬派》閱讀材料

  ①馬連良,北京人,回族,生於1901年,1909年入喜連成***後改為富連成***科班。茹萊卿、葉春善、王月芳、蔡榮貴、蕭長華等曾為他傳藝。10歲時,他曾在《硃砂痣》中為譚鑫培、陳德霖、賈洪林等配戲。

  ②在上世紀30年代,扶風社演出劇目頗多。其中一些劇目馬先生還做了大膽的改革。《借東風》,來源於本戲《三國志》。早年《三國志》是三慶班的拿手戲,聽說只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時不演。後來富連成科班上演時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馬先生的《借東風》,就是選擇了其中最精彩的一本。在此劇中他前飾魯肅,後飾孔明。這齣戲後來成了“馬派”的代表作。

  ③馬連良在舞臺上做功很“帥”。作為一個舞臺藝術形象的塑造者和表演藝術家的馬連良,他掌握了戲曲表演藝術唱、念、做、打等各種手段;具備了無比寬廣的舞臺表現力,使之得以表現型別繁多的舞臺人物。不論內行外行,都有一個字的評價,叫做“帥”,這是北京的土話。馬先生經常對我講:“我們表演時,要先打閃後打雷。”他用自然現象來比喻舞臺表演,意思是要以情帶聲,以內在的情感帶動外部的動作。

  ④馬連良的唱腔有“味兒”。馬先生主張“唱要和說話一樣”。意思就是要唱得自然、親切。他的唱既飽含著情感,又給人以醇厚、舒暢的音樂美感。馬先生突破了傳統句法,把每個字安排得都很得當。句子長短雖然不規則,但唱起來絲毫沒有感到彆扭,反倒覺著很新鮮、很動聽。馬先生經常向學生講:“要使相同的曲調唱出不相同的‘味兒’來。”那麼這個“味兒”哪裡來呢?他要求從吐字運腔上下功夫,強調從人物出發。比如,他向學生分析《文昭關》、《捉放曹》、《清官冊》這三齣戲時,指出它們都有一段“二黃慢板”,唱詞的頭一句都是“一輪明月照窗……***最後一個字各有不同***”,人物同在夜晚抒發著各自的心情。但伍員的恨滿胸懷,陳宮的悔恨交加,寇準的疑惑不安,才是決定這三段唱腔各自“味兒”的關鍵所在。又如“四平調”,《清風亭》中的貧苦老頭張元秀這樣唱,《遇龍酒館》中的永樂皇帝也這樣唱,但前者唱來是淒涼悲慘,後者唱來是雍容華貴,“味兒”也就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了。

  ⑤馬連良的舞臺唸白很有特色。京劇傳統戲的韻白,人們常常說它是一種旋律簡單沒有伴奏的唱,就是說它有音樂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協調性,人們在追求有“味兒”的唱時,也追求有“味兒”的念。馬連良吸取了前輩老先生的長處,再加上自己的創造,如同有伴奏、有旋律的唱一樣,給人們一種特有的藝術享受。

  《馬連良與馬派》閱讀題目

  1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馬連良在喜連成學戲時,曾跟很多名家學戲,如譚鑫培、陳德霖、賈洪林、茹萊卿、葉春善等。

  B.在上世紀30年代,馬連良對扶風社演出的一些劇目進行了大膽改革,其中《借東風》成了“馬派”的代表作。

  C.馬連良突破傳統句法,句子長短不規則,但絲毫沒有感到彆扭,所以很新鮮、動聽,聽起來特別有“味兒”。

  D.京劇傳統的韻白有音樂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協調性,追求有“味兒”的念,給人們一種特有的藝術享受。

  16.文章第四段馬連良向學生分析《文昭關》、《捉放曹》、《清官冊》三齣戲和“四平調”這兩個例子,可否刪掉其中一個?為什麼?***6分***

  答:

  17.縱觀全文,分條概述馬連良是怎樣成為大師的。***6分***

  答:

  《馬連良與馬派》閱讀答案

  15.B

  16.不能。兩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吐字運腔要從人物出發。第一例,強調體會人物的不同心境,第二例,強調注意人物的不同身份。

  17.①多方學習***或:多師,兼收幷蓄***。他曾向茹萊卿、葉春善,王月芳等學藝。②大膽改革。他在《借東風》中前飾魯肅,後飾孔明,使這齣戲後來成了“馬派”的代表作。或:他突破了傳統句法,把每個字安排得都很得當,唱腔有“味兒”。③練基本功。他掌握了戲曲表演藝術唱、念、做、打等各種手段,具備了無比寬廣的舞行表現力,使之得以表現型別繁多的舞臺人物。④形成特色。馬連良在舞臺上做功很“帥”。或:馬連良的唱腔有“味兒”。或:馬連良的舞臺唸白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