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收藏價值

  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具工藝精湛,品類繁多。隨著茶文化的傳承發展,茶具也成為人們收藏的熱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追溯茶具的歷史,茶人對茶具的選擇一直都是十分講究的,一是力求提高茶葉的色、香、味,保全茶葉的本性;二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並重,力求茶具古雅精緻,看中其文化品位及審美價值。

  古時人們飲茶多用食器,一器多用,一具多用。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西漢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茶盡具”,但未提到茶具的品種、造型、質地等。後來大河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盉,有專家認為其是發現最早的茶具。

  時至唐代,飲茶盛行,烹飲方法和飲茶器具也很有講究。陸羽在《茶經》中總結了前人煮茶飲茶的器具,開列24種專門飲茶器具,這是中國茶具發展史上最早最為完整記錄。

  宋代茶具最具特色的是“盞”,它是一種小型的碗,敞口、深峻、斜身、圓足,有黑釉、白釉、青釉等,器種繁多。其中以黑釉為貴,唐山灤南、樂亭、灤縣一帶時有出土,也發現過鈞窯茶盞,非常精美。由於宋代鬥茶是最盛行的飲茶方式,茶具的發展和改革多是圍繞鬥茶的需要而來。

  明清茶具的突出變革是茶壺的出現,此後飲茶最基本茶具就是茶盞和茶壺兩件了。隨著紫砂茶具的崛起勃興,茶壺與茶盞從材料上發生了轉變,更加追求雅趣。紫砂茶具始於北宋,盛於明清至今。

  就唐山茶具而言,材質多以陶器為主,現存最早的是民國產品。該時期的茶具主要出自啟新、德勝等瓷廠,基本上以彩瓷為主,啟新廠生產的茶具有釉上彩及釉下彩。現存在唐山老陶瓷博物館的茶具有很多都是民國名藝人所作。唐山茶壺主要是民國時期的筒子壺及把壺,圖案粉彩釉,大多手繪貼花,而且題材繁多。

  近年來,唐山的茶具產品價格一路高升。現今生產的茶具,從器型與品種上皆是非常精美的。有專門研究唐山陶瓷學者認為,唐山茶具在品種、圖案以及器型方面都不亞於景德鎮。

  茶具的鑑賞方法

  第一,謂適用的功能美;

  其一,用紫砂壺泡茶,以盡色,聲,香,味之蘊,無熟湯味.暑天泡茶不易變味,湯色清潤.

  其二,壺泡之茶,如隔數日,難免有雜色,只要除去茶渣,注滿開水,鼓盪後倒去,或一次或數次,直到壺中不留茶渣,即把熱壺浸沒冷水,同時急出冷水瀉之,元氣復矣.

  其三,紫砂壺為砂質壺,泡壺後壺身傳熱緩慢,保溫性好,故在提,握,撫,摸時不感灸手,冬令季節雙手捧壺,不僅可取暖,且有按摩健身之作用.

  其四,紫砂壺壁,含有氣孔率,且有雙重氣孔結構,使壺有適應冷熱急變之效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燒,烹蒸也無需擔心開裂.

  其五,由於壺壁有一定的氣孔率,壺內易吸茶汁,內壁勿刷,無異味,且經久用,增積茶鏽,空壺注入沸水亦有茶香,茶鏽經生物化驗,內含灰黃黴素成分,有消炎消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壺千姿百態,大致以高,矮兩類之分.高壺宜泡紅茶,紅茶在焙制中是經發酵過的,因此,它不避深悶,所以,高壺深悶使紅茶越發濃香;矮***扁***壺宜泡綠壺,綠壺在焙制中未經發酵,不宜深悶,故矮***扁***壺澈泡綠茶,則保持了綠茶澄碧鮮嫩的色香味.

  其七,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鑑,通過泡茶用壺,養壺,更顯示紫砂壺自體妍麗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為時人所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