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校園路在何方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亙古不變的生活真諦,卻在逐漸被現代的我們所遺忘。置身於這個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我只願攬一彎如水的心境,讓淡雅成為一種美麗……

  前不久,一個剛畢業的同系學姐給我打電話,我們聊了很久,關於友情、生活、工作等等。一直以為學姐是個樂觀自信的人,但聽到她用略顯沙啞疲憊的嗓音給我講了畢業後找工作碰壁的經歷以及遭遇的種種,我的心頭不禁湧起了一陣陣的酸澀,放下電話後,我想了很多。每當大學畢業的時候,校園裡註定是寂寞而傷感的,結束了象牙塔單純無憂的日子,和純真的同學老師說再見,我們終將會面對複雜冷峻的社會大熔爐。曾經懷揣著無限夢想的大學生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會面臨各種職業的抉擇,原來大學生,曾經的天之驕子,並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招工單位的認可,部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放緩,使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增大,負面影響已初顯端倪。尤其是非名校的學生危機感更強,問題更突出。許多畢業的師哥師姐常會慨嘆“畢業即失業”,聽起來雖然有點無厘頭,但裡面的辛酸意味更強。

  不禁又想起了我們高考時的青蔥歲月。當時的我們好好學習,一心想考入一個好的大學,這樣光明的前途也就有了保障。就算是現在,上至政府官員,社會精英,下至普羅大眾,平民草根,社會對高考的關注也達到了最高的一致性。但如今呢,從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本來進入“冬季”的大學生就業更加雪上加霜,而高考是走進大學的門,就業是走出大學的門。一面為了一個好的大學擠破頭,另一方面又為出來後的前途發愁。這種前後矛盾也反映了社會在對待大學問題上的思想錯位。

  在我看來,大學生就業首先是一個教育體制的問題。中國奉行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方式使很多學生認識到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在大家的眼裡,分分分始終就是命根。像大學期間流行的“考證熱”很能反映問題。大學生接受的十幾至二十多年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在與社會隔離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樣的教育方式使我們清楚的認識到許多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嚴重的盲目性。

  另外,大學生是否找不到工作還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有人說其實大學生找工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新增的近千萬崗位,但為什麼就是沒有大學生的呢?前兩天也一篇報道說2011年的廣州飲食行業缺工達到十萬人之多,從今年年初,東部沿海的“用工荒”已成常態,招工難帶來的民生和經濟方面的問題也越發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這就說明,我們不是沒有崗位,而是有沒有自己認為合適的崗位,能不能順利的就業。

  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我們更多的是必須對自身的職業選擇問題具有前瞻性。很多同學找工作碰了壁,覺得很痛苦。但殊不知我們已經進入了就業渠道的誤區,找工作不是終極目標,個人的發展講究後勁。現在我們就精疲力盡了,那以後怎麼辦?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的今天,那張小小的畢業證書不再是值得我們驕傲的資本,生存本領才能使自己找到真正發展的位置。

  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跳躍感讓人暈眩,也使裹挾在其中的人氣喘心慌,正如宗白華所言,人生是個不能息肩的重負,不能駐足的前奔。敢問大學畢業生的路在何方,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我們人生知識的探討。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法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希望能夠一蹴而就,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才是“除舊佈新”的有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