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麼
草木皆兵的意思: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另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英文解釋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 --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The grass and trees were thought to be the soldiers of the enemy.;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mistake every bush and tree for an enemy ;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示例】: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形容神經過敏
成語辨析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個成語,八字連同可以,只用後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就認為那些草是兵,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
要注意成語中的“唳”字,不同於眼淚的“淚”,粵語兩字讀音相同,普通話“唳”不讀“淚”,而讀“立”了。此字可解作鳥兒鳴叫之聲,“鶴唳”當然本指仙鶴鳴叫,但泛指鳥兒鳴啼。
典故溯源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成語故事
公元4世紀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堅徵集了80多萬人的軍隊開始進攻東晉。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當時,晉軍將領是謝石、謝玄和劉牢之,總數只有8萬人。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堅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力不足,不堪一擊,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來是東晉的官員,對東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佈防、兵力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起突然襲擊。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就潰不成軍了。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於是,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和駐紮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的一片。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兩軍對峙時間一長,就會對晉軍不利。於是,謝玄用激將法讓苻堅後撤,以便讓晉軍渡過淝水,決一死戰。約定渡河的時刻到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後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於厭惡戰爭,一半由於害怕晉軍,一聽到後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此時,朱序又乘機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隊頓時大亂。晉軍趁機渡過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堅被箭射傷,只帶了十多萬人逃回長安。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