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物教育教學的論文

  改革高中生物學教育,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中生物教育改革探討》

  【摘要】改革高中生物學教育課程體系,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就高中生物學教育改革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生物學;課程體系;創新意識;教育改革

  高中生物學教育是為大學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的基礎之一。隨著高等醫學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多的學者認為高中生物學教育是一種基礎性的、普及性的通材教育;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學教育也面臨新的課題,必須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高中生物學教育重新定位勢在必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轉變。

  1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

  就教師而言,從單純教學成為以教學為主向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這種轉變,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生興趣,又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學生而言,從單純知識掌握向知識、素質等綜合能力培養轉變,從學會到會學,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模仿到思索到創新,從被動到主動,給學生壓力的同時,更要給學生學習的動力及興趣。

  從教學方法而言,從“滿堂灌”到“啟發式”到“以學生為中心”到“雙向互動式教學”,即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主導並非主宰,而是主要指導,整體引導,主體則是教師的物件***學生***。主導和物件的關係首先是雙向的,只有雙向才意味著溝通。而互動只能在“雙向”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就教學手段而言,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鼓勵教師進行CAI教學,使教學形式生動、形象,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確定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疑點。從教學內容而言,由單門系統性向多門整合性發展,不斷拓寬基礎,介紹前沿學科的進展,最新動向,填補課程內容的間隙,不斷培養學生的全面把握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教學體系而言,必須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注重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風格和魅力,百花齊放。

  2被動性向主動性轉變

  即從社會需求→專業→基礎課的被動模式,向基礎課→專業→面向社會相對主動模式轉變,使基礎課有更大的主動性,甚至條件成熟的各教研還可以組成院系,自主招生,這樣更有利從基礎課自身特點出發,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出發,摒棄過時內容,引入創新體系,構築寬廣的基礎課平臺,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3依附性向獨立性轉變

  基礎課歷來被認為只是為專業課服務的,這種依附性思想必須得到改變,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基礎課在人才培養中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實際上已成為科學素質培養的主渠道。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是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溫床,也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專業更新快,而基礎相對穩定,高等教育的基礎化趨勢,賦予了基礎課更為艱難和重要的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基礎課必須走出專業相對封閉的傳統教學空間,融入相對開放的教學科研結合中去,充分與多種媒體結合,多門課程結合的綜合培養,從而完成對基礎課的重新定位。

  完成基礎課的重新定位後,如何完成教學內容的改革、課程體系的建立呢?我們認為必須做如下幾點:

  ***1***課程內容體系要與人才培養模式相呼應。

  ①傳授知識,必須注重基礎性,同時兼顧針對性。課程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靈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是課程體系。已經延續近五十年的基礎教學課程體系已明顯地不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作出全面改革勢在必行,以基礎促專業,以基礎課程作為本科教學及研究生教育的紐帶,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②提高素質,必須注重形象思維,兼顧多向思維。高素質的重要表現是強思維能力,必須突出本門課程在形象思維培養中的作用,形象思維是與邏輯思維對應的主要思維方法,在介紹形象思維的同時,介紹邏輯思維、逆向思維,創新思維等方法,以期在更大範圍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③培養能力,必須注重創新性、開拓性,兼顧歷史繼承性。

  ***2***課程內容體系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

  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為基礎各學科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廣泛應用CAI軟體教學,充分發揮計算機教學直觀,形象的特點,可極大地增加學習的興趣,在有限時間內,介紹更多的知識。

  ***3***教學內容要“吐故納新”。

  處理好經典內容和現代內容的關係,要科學而審慎地研究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中應“吐”什麼,“納”什麼,積極探索用現代教育思想、觀點和方法改造傳統教學內容的途徑,在講授經典內容的同時,注意滲透現代教育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同時打破學科設課的界限,促進不同學科內容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促進相關課程的重組。

  ***4***確定以學生為中心模式。

  教師、學生、課程體系是教學過程的三要素,在教學模式上分別存在“教師中心論”、“學科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其中以教師為中心在我國教育體制中佔據主導地位,如倡導教學由“滿堂灌”轉變為“啟發式”,就是教師中心論的典型例證,如何理順教師、學生、課程體系三者之間的關係,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通過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實現知識、素質、能力的培養,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我們認為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師侷限於教學,特別是單門課程的教學,可能很難真正搞好教學,特別是教學改革工作,教學的源頭應該是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及師資隊伍的建設,科研穩定了師資隊伍,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科研也為教學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它開闊了教師視野,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

  學生是教學改革的根本,教學必須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根本,侷限於教師,很難發揮學生的作用,教學失去了其根本的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就教師而言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就學生而言只有沉重的壓力;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師是一種解放,教師可以更好地起到指導作用,便於投身到更富有創造力的工作中去,對學生將不僅僅是壓力,更多的是興趣、動力以及能力的培養。總之,教學改革將是一個永恆的課程,我們將不斷探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