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重點知識歸納總結
高中政治是高考文科綜合的重要構成,掌握重點知識很關鍵。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中政治重點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一
1.什麼是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內涵: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協調。④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四個統籌P88
2原因: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長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長並不一定帶來經濟發展。
2.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地位: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為什麼:①這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域性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②存在問題: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投資、出口、消費三者關係不合理;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創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防需求的方針。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地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要求: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發展差距。
措施:繼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二
1.怎樣認識總體小康?
1表現:微觀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們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小康型消費,部分比較富裕型消費邁進。巨集觀上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GDP
2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經濟建設目標:P86--87
1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3.小康社會的建設程序和實現現代化的程序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P87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三
1.“客觀實在”和“客觀存在”的關係是怎樣的?
列寧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這個著名的物質定義中所講的“客觀實在”,概括了一切具體形態和具有不同結構的物質的共性。切不可把這種“客觀實在”等同於我們經常提到的“客觀存在”。
何為“客觀實在”,根據列寧的物質定義,客觀實在的內涵即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範疇。其外延是指除意識外萬事萬物的總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現象。意識以外的所有事物、現象都是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質的形態。結構和屬性如何幹變萬化,但其客觀實在的屬性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因而具有永恆性和絕對性,客觀實在性是萬事萬物共有的特性。
在說明世界的本質,說明物質和意識關係的時候,列寧把物質定義為“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世界是產生於精神。是人的感覺、思想或者某種虛無縹渺的“客觀”精神體現呢,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但卻可以為人們所感知所認識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呢?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列寧正是從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係這一根本問題上,針對唯心主義的虛構和歪曲,作出了物質是“客觀實在”的科學論斷,指出“客觀實在”是物質的惟一特性,從而堵塞了用感覺、心理要素和觀念等等對物質進行“普通代換”的任何空隙。
列寧還指出:“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說明物質的客觀實在具有可知性,是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
綜上所述,客觀實在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概念,它是意識以外萬事萬物的共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惟一特性,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我們日常所說的“客觀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觀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識的存在。物件化的意識,即意識作為主體認識和改造的物件,對於主體而言是客體,因而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我們常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思想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似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裡的客觀存在指的就是一種意識現象。而客觀實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識現象的。
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具體的,多變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狀態,不同的性質和特徵,而客觀實在是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識以外萬事萬物的共性,是絕對的,不變的,永恆的。
唯物主義者所理解的客觀存在同客觀實在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為,後者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賴於“我”的個人意識而存在。前者的“客觀”是相對於“我”的主觀而言,是相對的,多變的;後者的客觀是針對“人們”的主觀而言,是絕對不變的。二者之間不僅有區別,而且還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客觀存在的外延是萬事萬物的總和,包涵了客觀實在的除意識外萬事萬物的總和的外延,由於二者都可歸結為萬事萬物的總和,因而極易被混淆。
把客觀實在混同於客觀存在,在哲學上是非常危險的,極易被唯心主義鑽空子。由於“存在”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存在主義者唯心主義者的一種以“存在”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他們認為,一切現實的東西之所以為現實,是因為“我的存在”,“排除了人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東西,都會“陷入虛無”。不難看出,這種把個人的存在、“個人的主觀性”當做一切存在的出發點,由此而推匯出整個世界的存在的觀點,是赤裸裸的個人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堅持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必須批判諸如此類的唯心主義觀點,切忌把客觀實在等同於客觀存在。
2.怎樣正確理解哲學中的物質概念?
學生的抽象思維程度不高,根本不知道哲學物質概念下定義的思路,不知道應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中去規定物質的定義。
對於這一難點應從以下四點突破
第一,分清物質慨唸的內涵和外延。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
第二,弄清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物質概念不同,兩者不容混淆。後者僅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這部分的物質具體形態的具體特性,具有暫時性,前者則概括了自然和社會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唯一特性,具有穩定性。
第三,弄清哲學上講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也不容混淆。前者指的是存在於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物質具體形態中的共同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後者則是前者的具體表現,除了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外,還具有自己個別的特性。
第四,哲學的物質概念既指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同時又要認識到它是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這兩面缺一不可。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