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名人名言帶解釋

  有些名人名言太深奧,我們都讀不懂,這是就需要看些翻譯了,一起來看看關於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精選

  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2.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3. 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4. 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5.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6.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7.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8.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9.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10.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譯: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11.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

  12.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13.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1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1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經典

  1.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3.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5.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8.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9.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10.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11.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2.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13.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覆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14.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繁榮起來。

  15.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推薦

  1. 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2. 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捲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3. 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上》 譯:人生在世應當做—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當害人的“鬼”。

  4.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6.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7.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8.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9.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10.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11.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2.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13.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14.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5.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遨遊。

  1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7.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18.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穫,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穫。

  19.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20.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