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6個

  明星、演員留給大家的印象往往是穿著價格不菲的時裝,走在紅地毯中央,在聚光燈的照耀下,享受著粉絲鮮花、掌聲和呼喚。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演員,但你知道這些明星、演員的成功不是偶然,他們也是經過多年奮鬥而獲得的。當你崇拜之時,是否有想過他們成功背後的付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篇1:楊瀾

  擁有“最具氣質女性”之稱的楊瀾帶著她培養多年的節目《天下女人》投奔新娘家山東衛視。楊瀾的知性形象開始成為另一種電視主持風格。這些年來,楊瀾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全盛時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楊瀾生命中舉足輕重的四個男人。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當年楊瀾找到的第一個位置就是《正大綜藝》的舞臺,楊瀾的清純形象開始成為一種全新的電視主持風格,掀起了一場屬於楊瀾的電視主持風暴。

  1994年,從事電視主持僅4年的楊瀾,就獲得了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這是中國電視主持人的最高榮譽,在很多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心目中,楊瀾不僅僅是當時最傑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女性之一。

  楊瀾在《正大綜藝》的電視主持生涯正式開始了,搭檔是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所以楊瀾在跟姜昆搭檔的時候,就有了說相聲的感覺。姜昆是個大名人,來正大主持節目首先就能保證節目的可看性。看過姜昆說相聲的人都知道,這個人一開口就是包袱。

  姜昆的語言風格始終離不開相聲的定位,所以姜昆的主持詼諧幽默,包袱很多,時不時地抖摟出來一個,讓現場的人都能笑出聲來。而楊瀾卻以機敏、內秀、清晰、純情為住。這樣一來,兩個人就形成了說相聲不相聲,說主持不主持的另一種風格。要在主持的時候適當的變化一下語言的比重,就能達到左右逢源的電視主持藝術效果。這是當時《正大綜藝》風靡全國的原因之一。

  姜昆對楊瀾的評價是:“楊瀾有主持天分,乾電視這行幹對了。”

  一般做節目的時候,都是楊瀾開始說一個話題,然後姜昆在後面補充,兩個人一交一替把節目貫穿在一起。但有時候楊瀾也會因為經驗不足,出現一些小差錯。比如,姜昆使用相聲的語氣和邏輯,在相聲的角色裡是逗哏,逗哏就需要有人來捧哏,而楊瀾是一種正統的主持,根本不知道相聲裡捧哏和逗哏的語氣差別。有時候楊瀾一口氣就把自己需要說的話來個竹筒倒豆子,自己先痛快了再說,一回頭,才發現只顧自己抒情了,卻沒有考慮到自己應該給姜昆打個鋪墊。說慣了相聲的姜昆,沒有了捧逗,包袱就出不來了,於是只能重來。但是,姜昆從來沒有埋怨過楊瀾,而是根據節目的需要,往往都是楊瀾第一個開口說話,姜昆接著說下面的臺詞,這樣一看,楊瀾無意中就成了逗哏的角色,姜昆卻成了捧哏的角色,楊瀾不是在襯托姜昆,姜昆反而在幫襯楊瀾。

  姜昆離開《正大綜藝》後,劇組決定請趙老師出馬,與楊瀾一起擔任《正大綜藝》的主持。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因為趙忠祥的主持風格是一種溫文爾雅的儒家風範,說話抑揚頓挫,有條不紊是趙老師的風格。而楊瀾又是走的純情路線,好像跟趙忠祥的風格比較接近,這樣的兩個人好像在主持風格上缺少藝術的對比。當下就有人提出來了。但國際部的領導還是覺得應該嘗試一下,在沒有實踐的情況下,還是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男主持人有了,大家好像都鬆了一口氣。特別是楊瀾,因為有這樣一位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大叔”做靠山,心裡就更踏實了。出人意料的是,楊瀾跟趙忠祥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了良好態勢。兩個人的風格不但有變化,有對比,而且還在原來的風格上有新的創新。這兩個人的聲音,男的渾厚,女的純淨;這兩個人的儀態,男的靜穆,女的飄逸;這兩個人的語速,男的舒展,女的精雅;這兩個人的主持,男的莊重,女的輕盈,好像他們的黃金組合就是為了《正大綜藝》才出現的。

  《動物世界》的男聲,出現在《正大綜藝》的節目裡,那種舒緩、渾厚、親切的男中音,引帶著觀眾進入電視畫面。楊瀾的聲音輕快、真誠、靈秀、動感,把一個個不同的場景串聯在一起。他們的組合馬上讓全國的電視觀眾接受了,《正大綜藝》又一次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合作以後,楊瀾在趙老師這裡學習到了很多,趙大叔對楊瀾也很照顧。有一次,趙大叔對楊瀾說:“主持人的語言功底至關重要,而語言功底的根本在於寫作。有了好的筆頭,才會有好的口才,思路的清晰,邏輯的嚴謹,都在文字裡呈現出來。一個好的主持人不能只靠念別人的稿子來主持,還要有自己的思想。”

  楊瀾對於主持,一直抱著學習的態度。楊瀾在主持人的位置上可以做到最好,跟楊瀾的刻苦是分不開的。同時楊瀾的學識和熟練的英語也讓楊瀾在蒐集資料上佔盡便宜。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楊瀾就是這樣的有心人。為了鍛鍊自己,嘗試著自己寫主持人的串詞,為了讓觀眾在主持人的“嘮叨”中得到更多知識,也為了主持語言的趣味性,楊瀾利用英語的優勢在中文和英文資料裡蒐集大量的可讀性強的資料,轉換成可聽性強的語言。

  在與趙老師的合作中,楊瀾知道了“嘮嗑”一樣的主持風格,會讓整個現場的氣氛達到一種和諧的返璞歸真境界。這樣的境界應該是一個主持人追求的,那種隨意、交流裡容納了更多的真實情感。當然一個主持人還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來做積澱,才能在電視的世界裡如魚得水。這也是趙老師對楊瀾的忠告。楊瀾說:“要確立一個主持人的形象,相貌氣質固然重要,知識儲備、頭腦靈活固然關鍵,但最要緊的是內心的修養和人格的健全。”

  楊瀾個性獨立,古道熱腸,有種俠義心腸。在事業上,楊瀾兢兢業業,認認真真,讓大家心服口服。但在內心深處,楊瀾不是一個輕易就會滿足的人。隨著視野的開闊,社會經驗的增加,楊瀾越來越覺得自己知道得越多就有一種擔心,電視的飛速發展讓楊瀾感覺到自己在4年的電視主持生涯裡,雖然走到了頂峰,但卻有種需要充實自己的潛意識一直在暗示著自己。就在這時,正大集團的總裁謝國民先生給了楊瀾這個驚喜。謝國民先生對楊瀾說:“楊瀾啊,我覺得你應該到國外去學習,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主持人。”

  楊瀾當時並沒有認真,因為在聊天的時候談,給任何人的感覺都是隨便說說。所以,楊瀾就用開玩笑的語氣說:“謝謝您,謝先生。不過,我要真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謝國民先生沒有聽出來楊瀾的玩笑語氣,還是很認真地對楊瀾說了一句話。“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楊瀾這次聽清楚了,意識到謝國民先生沒有開玩笑。兩個人之間的對話陡然上升到了一個決策的高度。

  有些人註定是要隨波逐流的,但有些人卻是選擇自己的命運。楊瀾從到《正大綜藝》的那天起,就知道自己有天會離開,一個女主持人吃的是青春飯,總不能到無法站到臺前的時候,再選擇退路吧。楊瀾不是那種人。楊瀾說:“繼續學習,我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出國留學我還真的沒有考慮過。”謝國民先生笑了說:“有想法就好,年輕人還是要有上進心的。我想你是因為學費的原因吧?你放心,我既然提出來了,當然學費由我贊助了。”楊瀾平靜地說:“感謝您,謝先生,我想知道,您需要我怎麼回報您呢?是不是回來要為您繼續工作呢?”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文化的底蘊還是讓楊瀾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報的問題。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那時候很多單位送自己的工作人員進修,都是一個條件,學成回來幾年之內不能跳槽。楊瀾不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換得學習的過程,所以,楊瀾有此一問。謝先生笑著搖了搖手,說:“不用,你並不是我贊助的第一個去留學的年輕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如果說回報,你有好的前途就是給我的最好回報。”

  楊瀾後來說:“我非常感謝他,因為他,改變了我的命運。”

  後來,楊瀾在美國認識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吳徵。應該說吳徵不僅僅只是楊瀾的丈夫,更多的時候兩個人是知己、是有著共同追求的是戰友。那時,到紐約不久,在靳羽西家中的一次宴會上,楊瀾認識了在美國發展的吳徵,當時吳徵在美國從事的是國際電視和國際廣告的發行工作。共同的興趣愛好,又同為上海老鄉,使得楊瀾和吳徵很快成了好朋友。在此後的繼續交往中,他們發現兩個人在好多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楊瀾眼中,吳徵是一個有才華有魄力富有責任敢的男子漢,而在吳徵看來,楊瀾是一個溫柔善良又有進取心的女人。於是吳徵決定把楊瀾作為他感情的歸宿。水到渠成,有情人終成眷屬。1995年10月27日,楊瀾與吳徵在交往一年後,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是在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的,即不奢華也不轟動,僅有包括靳羽西、汪燕燕、費翔以及華納高層、美國新聞署領導、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官員在內的四十人蔘加了婚禮,為這對新人舉杯祝福!

  2000年,楊瀾和吳徵創辦了“陽光文化”,剛創辦時,楊瀾的身價曾一度暴漲到14億港元。楊瀾說:“我覺得愛情是一種氣質上性格上的相互吸引,或者互補。為什麼喜歡他,說得太清楚了可能就不是了。就是覺得挺舒服,挺談得來的,他父母也是做教師的,我們都有著海外留學的經歷,我們的背景、價值觀比較相像,在我遇到的年輕人中,他也是很傑出的。而且他的性格很獨特,他的見識與觀點往往出人意料,我是比較循規蹈矩的人,他有的時候那種靈感火花的碰撞,想不到的點子,讓我特別欽佩。1995年結婚到現在,我們結婚都16年了,我們都是希望過穩定家庭生活的人。我很相信家庭生活,不是那種對家庭生活抱有懷疑態度的人,我父母感情很好,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帶大兩個孩子白頭偕老的生活下去。

  如果說楊瀾有今天的成功,是因為出國深造在她的人生軌跡中具有轉折意義,那其實還不如說改變自己命運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別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只是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努力。

  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篇2:林依晨

  有記者問林依晨這輩子最恨的東西是什麼。她回答是信用卡;記者又問最愛的呢,林依晨回答還是信用卡。

  林依晨:貧窮貴公主這又愛又恨源自她的出身。

  父母離異,薪資微薄的單親媽媽為了照顧兩個孩子不得不辦了十幾張信用卡用以應急。這種以卡養卡並不斷透支的生活居然維持了很多年。可靠信用卡救急的結果是長期利滾利,最終,這個家庭背上了近500萬元臺幣***迷戀巧克力和甜品、畫漫畫裡大眼睛的美少女、在裙子上綴滿蝴蝶結和蕾絲的童年,共約120萬元人民幣***的債務。但媽媽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訴苦,體弱多病的她堅強地隱瞞著一切——可更悲慘的是,林依晨高二那年的一天晚上,媽媽突然小腦中風了。

  林依晨和弟弟手足無措。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倔強地不肯向離家的爸爸伸手要錢。林依晨一個人帶著弟弟把媽媽送進醫院,一邊辦理各種繁雜的手續和醫生溝通,一邊還要安撫受到驚嚇的弟弟和自己無助的情緒。本能的慌亂、經濟上的壓力和麵臨最親的人有可能離去的恐慌,16歲的林依晨面對轟然到來的逆轉,不得不選擇孤獨承擔和堅強忍耐。

  就在這一天,她曾幻想的灰姑娘與王子童話一去不復返了。

  幾年後,她將這段經歷的感受借鑑給電視劇《惡作劇之吻》——劇本里交代很少,但林依晨演了很多——鏡頭裡的她蜷縮在醫院的灰暗角落裡顫顫巍巍地拿著電話聽筒,恐懼到撥不出一個號碼說不出一個字,最終歇斯底里地放聲哭泣。這段表演震驚了導演,他完全被感染,甚至最後是副導演喊了卡。

  林依晨憑藉這部戲的續整合為臺灣金鐘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后”,頒獎詞裡這樣寫道:演員的使命是帶領觀眾看到更深層的人性,正是這樣,林依晨在用生命表演,她的戲具有層次細膩的情感,切膚之痛,表演深刻。

  但林依晨更為現實,她直言,獲獎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利益,“拿到獎後還沒有新劇開拍”。

  這是她真實的想法,生活得繼續,她也必須努力,因為家裡還欠著鉅款。

  大概很少人知道,林依晨出道的理由僅僅是渴望能賺到些錢為弟弟買一臺膝上型電腦。當林依晨決定去參加臺北捷運美少女競賽並把報名信丟進郵箱的那一刻,她也在想,這,會不會改變自己的一生呢?

  競賽第一名——參演周杰倫、林憶蓮、周渝民等人的MV——《十八歲的約定》女主角——《射鵰英雄傳》黃蓉……就如百度詞條裡記錄的那樣,林依晨一步一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由於出道早,她不得不奔波於事業與課業之間,但她做事一板一眼,堅持不缺課,並且甘之如飴。畢業時,政大高材生的她還受到了馬英九的接見。與之相反的是,在校外,雨戲、跳海、吊鋼絲,種種危險她也毫不猶豫,她甚至害怕有一天自己突然發生意外,竟立了一封書信式的遺囑。那年,她才23歲。

  認真、敬業、自我要求高,是多數圈內人對林依晨的評價。但很多人也知道,林依晨是世間少見的“摳三兒”。

  即便是今時今日,片酬每集15萬元的臺灣偶像劇一姐林依晨,只要在臺灣拍完戲,都會把便當打包帶回家,媽媽和弟弟也從不為吃剩飯而感覺丟臉。她每月生活費不到1萬元,出道至今也沒買過什麼昂貴的行頭,平時穿的都是媽媽在街上買的平民商品,因為出席活動時會有品牌服裝提供。

  有一次,林依晨參加臺灣知名節目《麻辣天后宮》的錄影,林依晨和楊丞琳在後臺遇到,一見面就抱頭傾訴。但馬上聊的竟然都是還債的事:“哎!你還多少了?還差多少?”曾貴為臺灣購物頻道一姐的主持人利菁,提前四處張羅名牌手袋帶到現場,然後發揮其勸服功力進行兜售。利菁本來決定只要林依晨一喊底價立刻就賣給她,但不料說破嘴,不動聲色的林依晨拿著9萬元臺幣的LV手袋豔羨地把玩了半天,卻連一口價都沒有喊,還提前封主持人的口說:“噢,剛我忽然想到房貸還沒繳……”

  她的經紀助理也無法想象她的節儉程度。拍攝《射鵰英雄傳》時,胡歌車禍毀容,劇組停拍,林依晨回臺前拉著助理去逛街,她蒙面戴口罩進了一家店,挑了一雙涼鞋,又挑了十幾條項鍊,最後還跟店家殺價一番,竟只花了300元。“天啊,你無法想象一個明星會在街邊小店跟老闆花半個小時砍價。她自己還覺得沒什麼,可就算是個普通人也不會這麼掉價吧!”但這對於看電影從來只選擇第二輪放映時才去的林依晨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林依晨不辜負媽媽的期待,努力拍戲、拍電影、接廣告代言、跑活動;從沒去過西門町、沒去過KTV、沒騎過摩托車,做事總是理智戰勝感性。這個習慣讓她終於在入行第六年還清債務。

  可這時,林依晨的身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有一次體檢,醫生髮現林依晨的腦下垂體蝶鞍部分長了腫瘤,後來發現腫瘤已近下視丘。其實這之前的林依晨長年瘦不下來,深受水腫困擾,並且睡覺淺常做噩夢。夢裡常被人追殺或是跳下高樓,都是這個原因。

  醫生勸她手術,雖不是大型手術,但第一次面對,林依晨還是很害怕。擔心手術疏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還跟醫生商量可否讀秒替代麻醉。後來手術成功了,但林依晨卻突然行為反常——醫生淡淡地說這是手術的副作用,會讓患者“情緒化”。那段時間,林依晨就像一個話癆,不停地說說說,一股腦地不顧後果地說。媽媽被煩到求她不要說了,但她還是要說,連說了六天六夜之後,喉嚨急性發炎掛急診。

  其實生活裡的林依晨也有一些偏執性格,專業術語叫“官能強迫症”,逼迫自己事事做完美。比如她的手袋,乾淨整潔,大包裡有小包,每樣東西都各有所歸;再比如她的房間,擺設井然有序,化妝品一定要按照規定的順序且正面向前;飾品和衣物也一定要整齊地碼好,只要別人稍微一動,她馬上就能知道。而她的生活規律更是讓人讚歎,只要沒拍戲,她都會晚上10點睡覺,凌晨4點50分起床聽英語新聞廣播,因為她曾經的志願是新聞系,所以有空永遠都在讀報紙。

  林依晨就這樣一路走來,在娛樂圈10年,唯一與感情有關的新聞是自己主動爆料曾在小學時談過戀愛。但談了5年,卻連手都沒有牽過。如今,這位不知名的男友早已成了林依晨的摯友。他會在某個情人節冒雨騎單車送一朵鬱金香,或是在發片會上偽裝成歌迷索要簽名來給林依晨驚喜。

  可如今,她還是一個人。雖然她極有“旺夫運”——和她搭檔過的男主角都能大紅,賀軍翔、鄭元暢、吳尊、胡歌無一例外。但林依晨卻好像雲淡風輕事不關己一樣,完全與緋聞絕緣。

  此時的她,只想去完成另一段愛情——她的媽媽和爸爸。

  其實在林依晨大學畢業時,爸爸也偷偷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但兩人並沒有說話,直到有一次林依晨看了德國電影《當櫻花盛開》後被深深打動,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這之後的她主動聯絡爸爸,兩人開始經常一起去騎單車、吃飯,後來爸爸希望能夠接林依晨上下通告,林依晨答應了。這之後,爸爸是林依晨的司機兼保鏢,他也會把自己的風流史搬出來,交代林依晨什麼樣的男人要少碰。“人真的是會變的,以前埋怨爸爸未曾對我們付出,但我們又為爸爸付出過多少?我居然都不知道他最喜歡吃菠蘿包。”林依晨直言,與往事和解,才是真正鬆綁了自己。

  據說,林依晨88歲的爺爺不久前過世,媽媽除了出席喪禮,還與林爸爸恢復了講話。

  如今,經歷過種種磨難的林依晨終於可以望見自己的幸福,她也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幸福遇見》。她用歌聲告訴我們:每件事自有它發生與存在的意義,是一體多面、環環相扣的,無論如何,珍惜當下,是別讓自己日後後悔,最好不要再等待,不要再錯失,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但她並不知道,每個認真的女生,絕對都有資格成為一位高貴的公主。

  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篇3:英格麗·褒曼

  英格麗·褒曼是世界聞名的電影明星,曾經三次獲得世界電影的最高獎——奧斯卡金像獎。說起她踏入影壇的經過,這裡還有一段關於她第一次應試的小故事呢。

  這天,小英格麗走在去皇家戲劇學校應試的路上,心想,如果她錯過了今天的機會,她就全完了。她已經向叔叔許下諾言,如果應試失敗,就會去做一個售貨員或是什麼人的祕書,而不再夢想成為一個電影明星。她知道今年有75個人申請,但只有幾個人能入選。如果裁判只選取一個人,她就必須是這個人,否則生活就再也沒有意義了。

  主考官叫到了她的名字,英格利三步兩步跳到了舞臺中央,快樂地大笑了幾聲。這時,她瞥了臺下的評判員。她簡直不敢相信!他們一點都沒有注意她,而是在互相聊著天。在極度的驚惶之中,她忘詞了。不一會兒,她就聽到主考官說:“行了,行了,謝謝你,小姐。下一個,下一個請開始。

  她的世界頓時陷入了黑暗。她什麼人也看不見,什麼聲音也聽不見,一個勁地衝了出去。

  她不得不回去告訴叔叔,她在臺上只呆了30秒鐘就被扔了出來——她不能實現當演員的夢想了,所以了不能活著了。她穿過一條又一條馬路,一直往碼頭走去。

  她想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投河自殺。她終於來到了碼頭邊。水是暗黑色的,發著油光,一點也不像莎士比亞戲劇中那晶瑩而散發著荷花香的溪水。噢,這可不行!就算死也要演得漂亮一點,否則怎麼能讓人感動呢?這時,一個念頭閃過了她的腦際:“我骨子裡不就是這個演員嗎?是的,我只能當個演員——即使我去做個祕書,我還是個演員,只是拿不到演戲的報酬罷了。

  “上帝如果決意不讓我走這一條路,就不應該讓我愛上表演。難道我要為了這小小的挫折放棄我的一生嗎?”

  她立刻把自殺的念頭拋到了一邊。她決定違背叔叔許下的諾言,但在那之前,她要撲到自己的床上好好地大哭一場。她轉過身去,走過一條街道,來到她住的街區。兩個堂姊妹正在家門口等她,說:“剛才有人打電話來說,你應試通過了。”

  “通過了?是真的嗎?”她歇斯底里地大笑著,轉身飛奔出門,就像被一陣風捲起來了似的,轉眼就到了劇院。她擠開一個又一個人,大聲喊著:“請告訴我,我通過了嗎?我通過了嗎?”負責的人笑著遞給她一個白信封——那裡同寫著複試的題目。

  多年以後,英格麗·褒曼才知道,當時主考官一眼就看中了她,所以沒看她表演就決定錄取了。

  後來,每當英格麗遇到挫折時,她就會想起她當年在暗黑色的、漂浮著油汙的河水旁邊立下的決心。她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因為上天也眷顧執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