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元宵手抄報大全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2016年猴年元宵手抄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2016元宵手抄報資料: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曆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

  元宵期間,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綵,擺齋菜、設“宴桌”、疊糕果、搭桔塔,鄉民們抬菩薩神像行儺。家家戶戶廳堂擺設香案,焚香放炮,化“貢銀”,燒柴草,祈求來年日子更紅火。是夜,遊燈、擺棕橋、跳儺火、舞龍戲獅、演大戲,通宵無眠。元宵期間民俗活動形式各異,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是真正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狂歡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