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的來歷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經典歇後語
牛犢子撒嬌 —— 頂頂撞撞;又頂又撞
女婿認不得丈人 —— 有眼不識泰山
就坡騎驢 —— 好下臺階;自找臺階
黃鱔爬犁頭 —— 狡猾
堂屋裡掛糞桶 —— 臭名在外
廚房裡的垃圾 —— 雞毛蒜皮
豆腐身子 —— 經不起摔打
螞蟻撼大樹 —— 自不量力;不自量;紋絲不動
常見歇後語
叫牛坐板凳 —— 辦不到;沒法辦
天貓配地狗 —— 一對兒
麥芒穿針眼 —— 難得;得之不易
老母豬擺擂臺 —— 醜八怪逞能
拉鬍子過河 —— 謙虛
騎驢瞧賬本 —— 走著看,到了算
丟了西瓜揀乏麻 —— 因小失大
郵包上掛燈草 —— 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