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
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欣賞
1
2
3
4
5
小學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1
十大古琴名曲
十大名曲之高山流水:伯牙鍾子期的千古情誼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遊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巖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裡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二、十大名曲之《廣陵散》:聶政嵇康的名士遺風
《廣陵散》,又名十大名曲之《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昇的《中國音樂史略》,十大名曲之《廣陵散》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據說,十大名曲之《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十大名曲之《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裡***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三、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大隱如陶淵明謝靈運
據說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餘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後,並無膾炙人口的掌故。liuxue86
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四、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王徽之謝安桓伊橫笛做三弄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物件。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這種反覆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裡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原本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五、十大名曲之《十面埋伏》:虞姬虞姬奈若何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中提到一個神話中的天神,"刑天與天帝爭,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操干鏚以舞。"後人說,"干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陶淵明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這樣的詩句。每當看到這些文字,總令人想起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個人也一樣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氣蓋世"超凡氣概,雖然最後失敗,卻在歷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華夏如果有一個戰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屬第一人選。
項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膽識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終結者。誠如太史公所言,"***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做為暴秦的終結者,項羽創造了很多奇蹟。例如鉅鹿之戰,面對秦軍,諸侯皆懼。唯項羽率領楚軍迎戰強大的秦軍。從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任上將軍渡河北上起,至這年七月章邯投降為止,歷時九個月,先後全殲王離軍,收降章邯軍,使秦軍的全部主力喪失殆盡,為推翻秦皇朝創造了條件。又如彭城之戰,千里奇兵突進,以三萬擊敗數十萬劉邦聯軍。
六、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情
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十大名曲之《夕陽簫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流傳於世。有人認為《夕陽簫鼓》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潯陽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夕陽簫鼓》的意境與《琵琶行》有較大差異。史上更多人認為《夕陽簫鼓》的音樂內容和其展示的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改編自《夕陽簫鼓》管絃樂曲,更是直接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的曲情基本來自《春江花月夜》的詩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詩人,甚至不入《舊唐書》人物列傳。《舊唐書》只是在賀知章的列傳裡簡略的提到了張若虛。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士。賀知章是初唐著名詩人,張旭是書法大家,兩人都是杜甫"飲中八仙"詩中的絕頂人物。相比之下,張若虛的名氣遠遠不及與賀知章和張旭。《全唐詩》裡只有兩首張若虛的詩,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為《代答孤夢遠》。
七、十大名曲之《漁樵問答》:出自《三國演義》的詩意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十大名曲之《漁樵問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莊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話並非正解。雖然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購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那麼,他們的對話中到底蘊藏了什麼玄理呢?
八、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曹操與蔡文姬的恩怨
以文采武功來看,曹操應該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一個連魏武都欣賞倍至的人物,雖是女流,理應屬絕頂人物。此人就是蔡琰。
做為通曉音律的天才,她給後人留下了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學方面,她留下了《東都賦》,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傑作。郭沫若這樣稱讚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郭沫若還稱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而《悲憤詩》,近人以為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與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並論。
蔡琰,字文姬,陳留人。蔡琰之父蔡邕,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蔡邕所著《琴操》一書,曾對《高山流水》、《廣陵散》等名曲在後世的廣為流傳貢獻甚巨。《後漢書·列女傳》稱蔡琰"博學而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在父親的薰陶下,蔡琰自幼愛好音樂,並有較深的造詣。《後漢書》李賢注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絃。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並不差謬。"
九、十大名曲之《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陽春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祕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複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當然宋玉與楚王的這番討論的目的不是談論歌曲本身,而是強調雅與俗的巨大差距,併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認而辯解。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宋玉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最後,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結論,即"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理解。
小學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2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裡觀了燈。
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