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的並行不悖

  辛亥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程序。但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與民國初年革命、共和、改元之舉直接的觸及,莫過於家家戶戶的男人剪辮和女人放足。革命者們在取得政權的同時,對辮髮、纏足和服飾也進行了從“頭”到“腳”的革命,。

  南京臨時政府期間,孫中山就簽發了包括剪辮、放足的諸多法令;民國元年,遷至北京不久的民國臨時政府和參議院頒發了第一個服飾法令,即《服制》。該法令將西式服裝大膽地引進中國,燕尾服被確定為大禮服,配有西式白襯衫、背心、黑領結、白手套及黑色高筒禮帽和黑色漆皮皮鞋。西裝也是民國男子的半正式禮服,翻駁領,左胸開袋,衣身下方左右開袋,單排或雙排鈕釦,與背心、西褲構成三件套西裝。學生服是西式改良服裝,通常為立領。 不過,當時社會上最普遍穿著的依舊是大襟右衽中裝長袍和馬褂。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在民國初年是並行於政治社交場合的。

  女性服飾也在迅速地發生變化,藉助共和革命之力,開始了簡化。由清末的上襖下褲演化為上襖下裙為主流,衣服更加稱身適體,上衣腰身收得較窄小,大襟右衽,袖長不過肘,袖口呈喇叭狀,又稱“倒大袖”;腰臀呈曲線,下襬有弧型、圓角、直角等,張愛玲稱:“時裝上也顯現出空前的天真,輕快,愉悅。喇叭管袖子飄飄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襖腰部極為緊小。……短襖的下襬忽而圓,忽而尖,忽而六角形。”裙子也較清末略短,有改變馬面裙的褶襉做法,任面料自然下垂;衣裙衣褲裝飾比清末減弱,鑲滾、緣邊減少。

  此時,仿西方教育模式的女子學堂興起,女校服的新穎素雅開一代現代女裝風氣之先,尤其到民國後期遂成為新的時尚女裝。“五四”新文化運動使青年女子服裝更趨簡約樸素。衣衫狹窄修長,黑色長裙相配,襖裙不施繡文,被譽為“文明新裝”,而成為當時女裝中的一支獨秀。

  當然,大多數女性對服飾的改易是審慎的、保守的。清末的女裝樣式在民初時期依舊流行,但是裝飾日趨減少,鑲滾不再時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