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預測直拍反手發展趨勢

  直拍反手位歷來是被認為是直拍選手的死穴。隨著乒乓球速度,旋轉的飛速發展,直拍反手由於受生理原因的制約,無法隨意前傾拍形和發力難一直是直拍選手技術上的最大漏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乒乓球預測直拍反手發展

  早期的常規推擋加入了加力推,減力推,推擠,紮下旋等等。然後是強行側身,搶先上手,全臺正手攻,再後來就是“直拍橫打”的“粉墨登場”,還有即將推出的直,橫拍交替等。經歷了一次次的大賽的歷練,實踐證明,直拍選手的反手技術既要全,又要精。

  所謂全,就是要做到人有我有,人無我有。所謂精,就是要做到人有我強。全:就是近臺能推,能反面拱,能敲擊,中臺能反手攻,遠臺能橫拉相持或反手兜,迫不得已時還要能削一板。

  今後直拍正膠選手可以採取“劉國樑-田崎俊雄-馬林”的模式。近臺的推擋結合反面拱,敲擊;中臺角度不大的球,反手要能像田崎俊雄那樣反手能攻兩條線,尤其是反手滑板攻直線到對方正手位,過去的球弧度大,拐彎,而且球勢大力沉,著臺後往下扎,防守方不易借上力。對付對方過度一板的小弧圈很有效,45屆世乒賽男團中日之戰,他就用這招差點把劉國樑打悶。中遠臺或撲正手回反手可用橫拉或快撕,力爭主動,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防守。橫拉要像馬林一樣能與橫拍進行中遠臺相持。但是正膠的反手技術應以反手攻,敲擊為主,輔以橫拉,力爭以速度壓制對方。

  乒乓球技巧之正確判斷是接好發球的首要環節

  通過發球者利用各種發球方式,將這些旋轉性質表現出來。如正反手,下蹲等。在判斷旋轉性質時,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板形:一般情況下,發上旋球時,板形都比較豎,下旋球比較平、斜,這種特點與發球時要接觸球的部位直接發生關係,因為發旋轉球和不旋轉球時,接觸點比較靠近球的後中部;而發上旋和下旋時,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較轉;

  ***2***動作軌跡:發下旋和不轉球時,球與球拍接觸的一瞬間,手腕擺動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並時常與假動作相配合;在發上旋和下旋時,手腕擺動相對大一點,這樣容易“吃”住球,動作也比較固定,擊球后常有一個停頓,即使加上假動作,也不會像發側上旋和不轉球那樣連貫;

  ***3***弧線:上旋球和不轉球的執行一般比較快,常有往前“竄拱”的感覺,發短球時容易出臺,弧線低平;下旋球執行比較平穩,弧線略高,短球不易出臺;

  ***4***出手:發上旋球和不轉球一般出手比較快,並且突然,動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對要慢一些,因為要給球以足夠的摩擦時間,才能使球產生強烈的下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