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和腿繞口令_嘴和腿經典繞口令

  繞口令多是詼諧而活潑,節奏感較強,富有音樂效果。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有關嘴和腿繞口令怎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嘴和腿繞口令,希望對你有用!

  嘴和腿繞口令

  嘴說腿,腿說嘴,

  嘴說腿愛跑腿,

  腿說嘴愛賣嘴。

  光動嘴不動腿,

  光動腿不動嘴,

  不如不長腿和嘴。

  其他繞口令推薦

  化肥會揮發

  1、初入江湖:化肥會揮發

  2、小有名氣: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

  3、名動一方: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

  4、天下聞名:黑化肥揮發發灰會花飛;灰化肥揮發發黑會飛花

  5、一代宗師:黑灰化肥會揮發發灰黑諱為花飛;灰黑化肥會揮發發黑灰為諱飛花

  6、超凡入聖:黑灰化肥灰會揮發發灰黑諱為黑灰花會飛;灰黑化肥黑會揮發發黑灰為諱飛花化為灰

  7、天外飛仙:黑化黑灰化肥灰會揮發發灰黑諱為黑灰花會回飛;灰化灰黑化肥灰會揮發發黑灰為諱飛花回化為灰

  喇嘛和啞巴

  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提拉著五斤鰨***tǎ*** 目。打北邊來了個啞巴,腰裡彆著個喇叭。

  南邊提拉著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北邊別喇叭啞巴的喇叭。

  啞巴不願意拿喇叭換喇嘛的鰨目,喇嘛非要換別喇叭啞巴的喇叭。

  喇嘛掄起鰨目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啞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著鰨目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是提拉著鰨目的喇嘛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還是別喇叭啞巴打了提拉著鰨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燉鰨目,啞巴嘀嘀噠噠吹喇叭。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司小四和史小世

  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時四十上集市,司小四買了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史小世買了十四斤四兩細蠶絲。

  司小四要拿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換史小世十四斤四兩細蠶絲。

  史小世十四斤四兩細蠶絲不換司小四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

  司小四說我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可以增加營養防近視,

  史小世說我十四斤四兩細蠶絲可以織綢織緞又抽絲。

  板凳與扁擔

  板凳寬,扁擔長。

  扁擔沒有板凳寬,

  板凳沒有扁擔長。

  扁擔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扁擔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你說最後扁擔到底綁沒綁在板凳上。

  繞口令的發展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倖儲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 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 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漢族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 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 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稍後於 屈原的 楚國作家 宋玉,就曾經把 雙聲疊韻的詞彙引進了詩歌創作的殿堂。長篇政治抒情詩《九辯》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採用了聲韻相通的詞,使得語句音節 錯綜變化,讀來音韻諧美,情味悠長。這無疑大大擴充套件了它的地位和影響。不少文人還在喝茶飲酒的時候,即興編上幾句,當作酒令,或者教給兒童唸誦。保留至今的古代繞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擬漢族民間繞口令作的。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唐代詩人 溫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別墅望僧舍寶剎作雙聲詩》:“犧息消心象;簷楹溢豔陽,簾櫳 蘭露落,鄰里 柳林涼,高閣過空谷,孤竿隔古崗,潭庭月淡蕩,彷彿復芬芳。”宋代大文學家 蘇軾 作過《吃語詩》***“散居劍閣隔 錦官”***,明代文學家 高啟作過《吳宮詞》***“筵前憐 嬋娟”***。從內容上看,這些繞口令大都是酒足飯飽之餘的乘興消遣之作,沒有多少價值,從、形式上看,幾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遊戲,書卷氣濃重, 晦澀難懂,最廣大的下層民眾和少年兒童只有敬而遠之。這大大影響了繞口令的語言價值和 文學價值,影響了繞口令的普及和提高。關於古代的繞口令,明代文學家 謝肇涮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 作過一些記載。

  另一方面,漢族民間流傳的繞口令保持和發揚了它的通俗淺顯的特點,越來越完善,並且被蒐集整理出來。清朝末年,義大利駐 中國的官員韋大利蒐集的《北京 兒歌》***1896年出版,英漢對照本***中,就有繞口令《 玲瓏塔》。何德蘭蒐集的《孺子歌圖》中,也有繞口《禿丫頭》。

  “五四” 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國現代文學越來越接近下層人民,隨之而起的 兒童文學也逐漸成為文藝大軍的一個支隊,這為繞口令的發展又開闢了一條道路。但是;由於社會意識和創作者思想的侷限,不少繞口令的基調還是很低的。例如《螺螄和騾子》:“鬍子擔了一擔螺螄,駝子騎了一匹騾子。鬍子的螺螄撞了駝子的騾子,駝子的騾子踩了鬍子的騾螄。鬍子要駝子賠鬍子的螺螄,駝子要鬍子賠駝子的騾子。鬍子罵駝子,駝子打鬍子,螺螄也爬到騾子頭上去啃鼻子。”這反映了舊社會“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社會意識,反映了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新 中國建立後,繞口令的 思想內容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例如20世紀60年代流傳的繞口令《賠缽缽》:“你婆婆借給我婆婆一個缽缽,我婆婆打爛了你婆婆的缽缽。我 婆婆買來一個缽缽,還給你婆婆。你婆婆說什麼也不要我婆婆賠缽缽,我婆婆硬要把買來的缽缽還給你婆婆。”這就反映了60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新的時代氣息。


1.崔粗腿繞口令

2.100個經典繞口令

3.最繞口的繞口令大全有哪些

4.超繞嘴的繞口令

5.學捏梨繞口令

6.繞口令串串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