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照亮未來讀後感

  故事照亮未來是楊照寫的。讀完這本書,大家寫了很多讀後感,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書承載觀念,所以才能改變人,才能改變歷史。然而書不能只承載觀念,只有觀念的書,是暴君是獨裁者,講觀念的書,要有故事要有生活,大量的故事大量的生活,這樣才能保證書中傳遞的觀念,是軟的不是硬的,是動的不是靜的,我親愛的朋友,你就是花太多時間在其他無聊的書上,卻太少讀這種真正重要的觀念之書了......”

  這段“告誡”或許就是楊照孜孜以求,希望用改變個人的觀念來達到改變社會的觀念進而改變社會的最終目的的濫觴了吧。我是從《故事照亮未來: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接觸和知道楊照的,而且到目前為止,也僅此而已。實話實說,這本書儘管已名列某知名“十大好書排行榜”,但讀過之後並沒有“驚豔”的感覺。用故事來講道理,這是我們很久以前就習慣的路數,就算不用追溯到小學語文教科書,大致也可以攀到“心靈雞湯”、“小故事大哲理”之類的書了。只不過,那時的故事似乎多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世界,如何生活,而楊照之類的作者則是在用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看待社會,改變社會,從社會的角度,而不是從個人功利的角度。

  公民社會,民主法治,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無論我們面前仍有多大的阻礙,但社會已經在進步,權力巨獸的基石已經在鬆動,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相信未來。現在,魯迅正在成為一種記憶和符號,而胡適又被抬了出來。他既說過“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他也說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而“日拱一卒”的精神在這樣的時代似乎益顯珍貴。以文字佈道者,當今不乏其人,只不過楊照直接把“未來”、“開放社會”這樣具有“迷惑性”的語言大喇喇地擺在面上,而且明白告訴你他的葫蘆裡賣的就是“100個觀念”這劑藥,成分療效一目瞭然,在這個缺乏耐心的時代裡,的確是有些深諳“媒體”之道,很是討巧。

  雖然讀過全書,我們知道所謂“100個觀念”,僅是從一篇篇沒有聯絡的短文——甚至很大部分是專欄文章——中提取出來的關鍵詞而已,不成體系,缺乏邏輯,但的確都是從一個個角度去破解現實社會的困境與問題,向歷史索取智慧,向未來尋求出路。於是我們幾乎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理解開放社會特質的工具書,我們儘可以尋著關鍵詞去查詢我們想問的問題,或者感興趣的觀念。比如隨手翻開“記者條目”,我們就能看到“政治是一種權力的互動交手,以政治為專業的政治人物,不可能主動繳械自我限制權力行使的空間,所以我們需要依賴記者去對他們施壓。”再如“表演條目”最後寫道:“表演成了政治的核心價值,卻也腐蝕了政治的傳統、正統意義。”

  諸如此類,雖然我們知道這不是標準答案,但又何妨?作者本來希望傳遞的是一種觀念,而不是生硬的概念。能夠對我們認識和理解社會有幫助,這已經是成功了。白紙黑字,雖然傳統,單調,卻比其他方式來的更沉穩、紮實。如果從“實用”的角度講,原本我隨意想到的“工具”性,可能不是貶損,反而是褒揚了呢!

  篇二

  到現在為止,看完這本書,想寫點感想,我還不知道從何說起。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的一個評論家,做過報社的主筆和電臺的評論節目主持人,出過很多書,應該很有影響。書裡的文章就是他幾年來在報紙上發表的評論文章的合集。合集一共有100個故事,每個故事講了一個觀念,因此書的副標題是: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這些故事不是我們平時所聽到的寓言或者街頭巷尾流傳的傳奇段子,故事就是歷史,而且大多是關於美國和德國的歷史,都和政治有關,有幾個故事是說臺灣社會的,也就僅有的幾個而已。看上去這些故事裡我們很遠,起碼我平時並沒有過多關注歐美國家的歷史,所以有些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聽過,有些就壓根沒聽問過,再加上大多和政治或社會事件有關,讀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被接受,起碼比《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文章接受起來要難一些。

  編輯把這100篇故事又分成了四個部分,一是國家為你做了什麼,二是找到自己的風格,三是走出大詞的泥沼,四是邁向聰明社會。每個故事又都有一個關鍵詞,比如戰爭、官僚機器、身份、犬儒主義、 慈悲、開放、逆轉、節制、自主等等,從這些詞就能看得的出,故事是關於歷史和社會的,作者想表達的觀念是關於現實社會的,規則、制度、文明或者是未來的。都是很大的主題。樑文道寫的序,他說這本書在臺灣名字是《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他說是一個很嚇人的名字,帶有濃重的說教色彩,但我覺得,即便是這個名字,看上去說的是做人,其實做人和社會的大環境十分不開的,所以,從名字還是能看得出,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該如何做人,作者給我們呈現的,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

  故事對我而言略顯生澀,但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卻並不陌生,有些並不陌生,有些又的確能幫我開啟另一個通道,讓我更好的認識和了解這個社會。我們原來都以為社會是這個樣子的,無論我們經歷的還是看到別人說的,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有了一個既定的樣子和評價,我們也就跟著這樣認為,對於歷史就更是如此。可是作者講了很多事件背後的真實故事,比如他說道哥倫布,我們都認為哥倫布是偉大的航海家,可事實上他的成功就是誤打誤撞,因為他的計算太差,把距離計算錯了,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又去騙那些船員,不讓他們知道真相。作者說,歷史有時並不那麼有條理。比如他講到匈牙利曾經出臺過一個制度,規定猶太人洗澡的時間。事實上那個時候城市裡已經沒有猶太人了,要麼被屠殺,要麼逃離到其他地方去了,可為什麼還要出臺這樣的規定呢。作者說,這是官僚制度在作怪,執行者只知道執行,政策制定者又不瞭解實際情況。德國的猶太人被屠殺也是如此,政策制定者無法感受到生命消逝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執行者也只是麻木機械的執行上級的政策。

  這樣的觀念,作者說了100個。大多數,都能幫我們透過歷史瞭解到更多的真相,同時也對現代的社會有更多的提示。他說我們現在都喜歡懷舊,都會懷念民國,好像民國的什麼都好。他說一個童年過的輕鬆的人,長大後每當遇到困難,就會想起小時候的快樂時光,對現實,更多的是逃離,是過去,是留戀,對未來,則沒有勇氣和膽量去面對,一味地活在過去的光影中。有一篇文章叫《認清口號與政策的差別》,他說臺灣政治人物會有很多口號,比如節能減排,可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這樣去做,因此他說我們要有撥開口號看清本質的能力。他還講到考克斯游到南極洲、橫渡白令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事情,有人質疑考克斯,做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作者說,刻骨困難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本身就是意義,他說有冒險精神的社會和沒有冒險精神的社會,本身就不一樣,他認為,臺灣社會應該多一些冒險精神,不該安於現在的狀況。

  就是這樣,作者先講故事,很多故事我們都沒聽說過,故事後面的真相我們就更不知道,作者會把他說出來,然後,他再從故事中引出一個基本的觀念,其實只有一兩句話,但是從故事中得出,好像是娓娓道來的,雖然只有一兩句,卻又那麼教人信服。更可貴的是,他會講到當時當地的社會和政治的問題,有他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有期待。因此,故事本身只是引子,每個故事有兩三頁紙,後面的觀念只有一兩句話,可這一兩句話卻顯得分量很重。作者說:“具備什麼樣的觀念,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人,觀念不必然都能化為行動,然而沒有任何行動背後是沒有觀念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都是觀念。”

  這時候我又會想到自己。以前的時候,我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現在,我越來越不願意了,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自信,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比如對教育問題的看法,比如對某一工作的評價,我覺得自己瞭解的太少,即便是自己的想法,也是在不完全瞭解的基礎上,做的主觀 判斷,沒有多少價值。就像前段時間講的中國和英國教育的對比,即便我這些文章,也只是吃了別人吃過的菜,我沒有親身體驗,也沒有系統的研究過他們的教育現狀,這些都不用說,就是對我們國家的教育,對我這個城市的教育,我都不十分了解,如何去做判斷和評價。我們對任何事實的瞭解都非常的有限,瞭解了的,又未必能看到其背後的本質。所以,我們每個人就像井裡的青蛙,永遠看到的是頭頂上的那片天,或者是摸到了大象的某一個部位,問題是,我們就真的以為這是全部了。

  我們看到的,未必是世界的真相。因此,從這本書中,我大概可以有這樣兩個啟示,第一,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瞭解了。近日看南懷瑾的書,他說真正的佛,看上去並不像佛,也不會說自己有什麼本事。倒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會裝神弄鬼,把自己表現的很厲害。我們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對於整個宇宙、對於人類,甚至對我們的生活的社群,瞭解和認識都非常有限,所以要謙虛,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覺得說的太好了,應該牢記,不要主觀猜測,不要認為什麼事一定就是怎樣,不要固執,也不要太自我,這是真理。第二,還是要多學習,多接觸實踐。不學習,世界就那麼大,學習了之後,世界就會大一點,自己就能看的遠點。看不遠,就像視力不好,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是盲人。多接觸實踐,是避免落個空架子。呂型偉說,接觸學生就是接近教育真理。做老師的,不瞭解學生,不接觸學生,不和學生打成一片,不想學生所想,及學生所及,就永遠徘徊在教育大門之外。尤其是學者和專家,包括領導,這一點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誇誇其談,不僅沒有意義,更會讓人嘲笑和不屑。

  有些遺憾的是,這些故事和觀念,看的時候覺得很精彩,很過癮,很有啟發和收穫,可是之後,又容易忘記。我把這歸結為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當然,這樣的合集文章,因為文章之間的系統性和邏輯關係不強,孤立的內容就不容易記起。所以到現在為止,想具體的記錄下自己的讀後感受,還是很困難。好在,這樣的書,可以放在身邊,有空的時候,可以拿起來翻翻讀讀。能記得的最好,記不得的,就像又在讀一本新書一樣,讓人興奮和感動。事實上我也是這樣做的,真本書大概四年前我就有了,當時讀過一些,後來又讀過一些,值到最近,才連續的讀完。我想以後還會再讀,畢竟,我們對這本書的認識,還是十分的有限。

  篇三

  每年年底的各大媒體評選出來的年度十大好書,是我閱讀中最重要的一個風向標。雖然評出來的書加在一起有幾十本,讀到年底也未必能夠全都讀完,但是必須承認,這一年中,讀到的好書裡面,來自其中的書佔據了大多數。2012年還未到,2011年還沒用過去,深圳讀書月的十大好書就提前出爐了,裡面就有楊照的這一本《故事照亮未來》,一起還買了他的另一本書《故事效應》,那本更薄一些,所以先看的那本,以後就明白了為什麼這一本被評上,而那一本沒用。

  《故事照亮未來》這本書裡面是用故事來講述很多觀念和道理,不過並沒用那種童話中老套路的故事和枯燥的說教,故事都挺精彩,先用故事來吸引你,然後從故事中很自然就引申出一個觀念,楊照會讓你感覺很有道理,很多講故事說道理的書,都選擇的是一些很***的故事,故事還沒看完,想要配上什麼說教的道理,用腳趾頭都能夠猜出來,這樣自然沒用人愛看。如果故事很精彩,很有深度,在你看完故事以後,還沉浸和回味的時候,作者狠狠的用自己深邃的思想,給你開啟一扇窗戶,讓你感覺到豁然開朗,讓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商,這樣的書自然會讓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