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部大開發的資料
西部大開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一項政策,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下面小編給大家整合了。
西部大開發簡介
西部大開發的範圍包括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面積為685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5%。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可按5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
奠定基礎階段
從2001年到2010年,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執行步入良性迴圈,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加速發展階段
從2011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入西部開發的衝刺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佈局的全面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
現代化階段
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內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快邊遠山區、落後農牧區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十五”計劃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遊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特別是要做好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的扶貧工作,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要集中有限力量,精心規劃,組織建設一些關係西部發展全域性的標誌性工程。力爭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確保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
西部大開發主要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巨集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專案、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援,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黨的三代領導人對西部地區發展的關注
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論十大關係》中就強調,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他講道:“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佈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八十年代,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即到本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全國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這個具有全域性意義的重大問題,並多次就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問題發表重要講話。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世紀之交歷史機遇,加快西部地區開發步伐”。
江澤民同志還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區開發的總原則,即“把加快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同保持政治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把西部發展同實現全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在國家財力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通過轉移支付,逐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援力度;在充分調動西部地區自身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開發,有目標、分階段地推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