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學習方法啟迪

  學習方法至關重要,讀書、思考、筆記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做好了這三件事,也就把握了治學的脈胳,打開了搞好學習的通道,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列寧的照片”——學習應“專心致志”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學習時對於外來干擾的排除有著驚人的表現。有一次,一位攝影師走進列寧的辦公室,列寧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報紙。這位攝影師不慌不忙地安裝好很笨重的攝影機,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幾張照片,然後拆掉機器出門。列寧卻一點也不知道。後來報紙上登了照片,列寧才驚奇地說:“他們是從哪兒弄來的照片?”

  列寧是日理萬機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善於摒棄一切來自外界或內心的干擾,從而可以專心致志地學習與工作。

  專心致志,學有所成。成功者的奧祕正在於對學習的痴迷和專心致志地攻讀。專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內在因素。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學生必須培養起抗衡干擾、專心讀書的本領。

  怎樣具備這種本領呢?關鍵是要用高度的責任心來約束注意力。一個人對學習的意義越清楚,求知的願望越強烈,意志越堅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穩定。

  :孔夫子學彈琴——學習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

  師襄子教了一首樂曲,孔子便認真練習。十天過去,師襄子說:“你學得差不多了,另學一曲吧!”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樂曲,但彈奏的技巧還沒有掌握。”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彈奏技巧啦,可以另學樂曲了。”孔子卻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體會出來!”

  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你已經彈奏出來了,該學新的樂曲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弄清這首樂曲表現的是怎樣一個人呢?”

  師襄子在孔子旁邊坐下,仔細地聽了一會高興地說:“我從你彈奏的琴聲中,彷彿看見一個人嚴肅地思考,他胸懷寬大,安然地遙望著北方。”孔子興奮地說:“我想除了文王,別無他人。”師襄子驚喜道:“我的老師講過,這首樂曲叫做《文王操》。”

  這則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孔子勤于思考、肯於動腦的學習態度和嚴謹求精的治學精神。文中一問一答,層層遞進,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我們不得不嘆:孔子真不愧為一代聖人!現今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正是從“開發潛能”切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孔子學琴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典型的正面素材。我們的學生若能像孔子那樣,對待學業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怎會不熟能生巧、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呢?

  :李政道的“從畫地圖說起……”——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著名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於1984年5月2日訪問了中國科技大學,在其與少年班的同學座談時說過:“考試,只是考一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當時李教授問:“你們誰是上海來的學生?”

  “我是。”一個少年大學生答。

  “你對上海的馬路熟悉嗎?”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

  “那好。我再找一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李教授一邊說,一邊指著另外一個少年大學生:“好。比如你,沒去過上海。現在我給你一張上海地圖,告訴你,明天考試的內容是畫上海地圖,要求標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稱。”然後,李教授又回頭對那位上海同學說;“不過,並不告訴你。第二天,叫你們倆來畫地圖。你們大家說,他們倆,哪一個地圖畫得好一些?”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著那位沒去過上海的同學,齊聲說;“當然是他畫得好一些。”

  “大家說得對!”李教授很興奮。接著說;“他雖然沒去過上海,但是他可以連街道名稱都標得準確無誤。不過,再過一天,如果把他們倆都帶到上海市中心,並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們說,他們倆哪一個能從上海市中心走出來?”

  同學們都笑了,答案是顯然的。

  李教授說:“我們搞科學研究,就是在沒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圖雖然畫得好,考試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後能走出來。這才是學習的最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這句話說得是多麼精闢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話告訴我們,考試成績並不是衡量學習好壞的標誌,而學習好壞的根本區別在於有沒有能力。因此,我們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培養學習的各種能力上來,以適應“知識經濟、資訊時代”對創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愛因斯坦的“獨立思考”——學習應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對論學說,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係,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位被人們稱為有“超級”智慧的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

  1922年,愛因斯坦到美國時,有許多好奇的美國人,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你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記才能記下許多東西?你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筆記本上,並且把它隨身攜帶嗎?

  愛因斯坦回答說:“我從來不帶筆記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頭腦輕鬆,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至於你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現在我很難確切地回答你們,必須查一下辭典才能回答。因為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是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

  愛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國人感到很驚奇。今天讀來,也使我們受到很大啟發。愛因斯坦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獨立思考能力,並且非常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他在《論教育》一文中寫道:“學校的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應側重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也應是大學生學習的很重要方法。大學生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探索“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當然不是要我們丟開書本知識不學,相反,只有首先掌握書本上已有的東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礎,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我們經常自覺地進行鍛練。碰到問題要想一想,當時可能沒有什麼大用,但有助於我們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對一個平常注意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由於有些問題早已想過,這樣,他學習起來,搞起研究來,就可以比別人少用時間,而且也有可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伽利略的吊燈——學習應善於“思考”與“探究”

  古人云:“不深思則不能造***成就***其學”。愛因斯坦也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在學習過程中,在教材、參考書裡,常有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問題,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薩教堂作禮拜。在教堂祈禱時,伽利略卻被教堂頂部垂吊的油燈深深地吸引住了。原來,吊燈可能由於有風而在來回不停地擺動。他注視良久,發現燈的擺動很有節奏,儘管擺動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時間卻大致一樣。這個現象激發了他的思考,從而探究下去。

  如何證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呢?他想到人的脈搏跳動是均勻的,於是他一面摸脈,一面注視燈的擺動,果然他測試到吊燈的每次擺動的時間完全相同。回到家裡。他又繼續作試驗。

  他找來兩根一樣長的繩子,各墜上一塊同樣重的鉛塊,並請來教父幫助作實驗。測試結果,雖然兩條繩子擺動的起點不同,但每次擺動的時間卻完全一樣,並在同一時間內各自回到垂直線上。就這樣,伽利略從—個偶然的生活現象中,經過思考與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節奏規律。

  它告訴我們,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其奧祕。如果我們缺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如果我們對所觀察到的周圍事物現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們也看過類似吊燈擺動的現象而無動於衷,那麼創造成功的幸福也許就會從我們身邊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鄭板橋的“疑”和“問”—— 學習要“敢於疑,肯於問”

  我國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鄭板橋十歲在揚州興化鎮私塾讀書時,聰明敏捷,善於思考,勤學好問,老師很喜歡他。一年暮春時節,隨老師到野外遊玩,不久來到一個石橋上面。鄭板橋眼尖,突然發現橋下有一具小女屍體,隨喊:“老師,你看,橋下有一個死人”。老師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屍體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塊大石擋攔,未被沖走。再一詳看,那女子上穿粉紅衣,下系綠色裙,頭上青絲隨波動,面容未變,像剛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師痛惜萬分,隨賦詩一首。詩句是:“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板橋聽老師吟完,十分恭敬地說道:“老師的詩不對吧?”老師不由一驚。根據平時對板橋的瞭解,這個學生說話總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顏問道:“哪點不對?”板橋問了老師三個問題:“你如何知道這個少女是十六歲?又怎知她是被風吹落小橋的?你怎麼看見她三魂七魄隨波逐浪翻轉的?” 問得老師無法回答,老師停了半晌才說:“依你看,該詩如何改呀?”鄭板橋想了一下,便改了幾個字,詩成了這樣:“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這時,老師和同學們都稱讚詩改得好。他敢於疑,又肯於問,這確是求學者良好的品質。所以,鄭板橋自己也說:“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純漢爾”。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現代大學生,應該象鄭板橋那樣,敢於疑、肯於問。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善於敏銳地提出問題的能力,常常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是因為“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蘇步青巧用“零頭布”——學習要善於充分利用“點滴”時間

  我國著名數學家、原復旦大學名譽校長、北師大名譽教授蘇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過八旬,雖身兼數職,但仍抽出時間搞科研與著書立說。他是如何做的呢?

  蘇教授常在“零頭布”上動腦筋。他稱道“零頭布”說:“別看它零零碎碎的,積沙成塔,時間也可以積少成多嘛!”四人幫”橫行時,蘇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並沒有丟棄事業。當時,外國同行寄來國外新出版的微分幾何新書,他愛不釋手,反覆誦讀,吸取有益的養料,寫下了讀書筆記。粉碎“四人幫”後,他利用點滴時間,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吸收國外的新成果,編寫出講稿。1978年夏天,蘇教授冒著攝氏四十一度高溫,到杭州講學七天,用的就是這個講稿。回校後,他一邊繼續整理,一邊給研究生上了五十個小時的課。《微分幾何五講》就是這樣,一章一章地寫成並且定稿的。這樣,“零頭布”在蘇教授的手中就變為“整匹布”了。

  在蘇教授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出差、開會佔去了他很多時間。蘇老覺得這當中還是有“零頭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開會,他每天早晚可以擠出三個鐘頭的“零頭布”,用來搞重點專案;在家期間,星期天被作為“星期七”,找他的人絡繹不絕,一天加起來,能有兩個鐘頭的“零頭布”他就感到心滿意足了。如果是在市裡開會,他也總是儘量捕抓時間。有一次,蘇教授到市裡開會,上午十時休會,下午三時再換地方開會。他屈指一數:“這當中有五個鐘頭,坐等吃飯、休息太可惜了。”飯票已買好,蘇老還是決定不在外吃飯,回家去幹他兩個鐘頭。他的《仿射微分幾何》有二十萬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頭布”做成的。在該書自譯成英文稿的過程中,蘇老更是爭分奪秒。他運用數學方法,計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時間,每天必須完成幾頁的譯稿任務,然後就堅持不懈地如數去完成。要是今天被會議沖掉,明天一定想辦法補上去。以至於每個階段都超額完成任務,使該書的翻譯任務,比原規定的時間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零頭市”就得把零碎時間搶來用。怎麼用法呢?蘇教授說:“如果你到我辦公室來,你就會看到我的辦公桌上,右邊放著公文,左邊放著書籍雜誌。我批閱完了右邊的公文後,就拿起左邊的科學書籍看起來。儘管室中的電話聲、談話聲很嘈雜,我卻不在乎,好象沒聽見似的。”

  蘇老善於巧用時間,更善於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後做健身操,閱讀古詩詞,然後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如果上午開會,早飯後的時間就用來閱讀檔案。晚上睡覺前,他還要記上幾筆日記。散步、聊天的時間,有時用來構思詩作。在每週日程排滿之後,蘇老還能見縫插計,接待記者的來訪,朋友的座談。在他那裡,時間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蘇步青教授惜時如金、嚴謹治學,對我們要立志成才的大學生來說,一定會是有意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