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背知識

  在高考政治的複習階段,我們需要背誦一些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

  1.階級性是政黨的根本屬性。政黨和***的緊密聯絡是政黨區別於一般政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的根本標誌。當代世界各國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行動指南。黨的指導思想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決定因素。

  3.堅持黨的領導:***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程序中作出的正確選擇。***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①只有堅持……,才能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②只有堅持……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③只有堅持……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1***著重領會三種領導方式的基本含義:政治領導,即方向的領導,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確立奮鬥目標。思想領導,用科學思想武裝人民。組織領導,發揮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作用,幹部建設。***2***三者是統一的,政治領導是根本,思想領導是靈魂,組織領導是保證。

  5.全面加強黨的建設:***1***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2***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以“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導,永葆黨的先進性。***3***具體說:①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詳見今後專題複習內容***②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突出黨的思想建設,堅持用……武裝全黨,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最根本的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領導幹部隊伍,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③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健全黨內民主,堅持黨和國家的集中統一。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①內容、含義***略***②三個代表之間的關係:三個代表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互相聯絡、互相促進。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髮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③如何貫徹“三個代表”: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這是貫徹“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個代表”思想科學內涵的精神實質。④地位:反映了當代世界變化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標誌著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治基、力量之源,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對於完成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7.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基本內容: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他們是親密合作的友黨關係。②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③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④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以憲法和法律為活動的準則。

  8.人民政協:***1***性質: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2***基本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我國的國家制度

  1.國傢俱有主權屬性、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其中,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2.民主的含義: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國體***“在一定階級範圍”,即統治階級內部***和政體***“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統一。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3.民主與專政是辨證統一的。一方面,民主與專政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民主只適用於統治階級內部,專政則適用於被統治階級。另一方面,民主和專政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4.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係: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國家職能包括:對內職能——政治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文化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對外職能——保衛職能、交往職能。

  5.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是國家性質的首要標誌,工農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基礎。

  6.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

  7.我國民主政治建設:***1***必要性: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②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障。④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2***如何建設:①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②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③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鑑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辦西方政治模式。④堅持和完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擴大基層人民民主。

  理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8.我國的國家職能:①政治職能:即國家維護政治統治和政治穩定的職能,包括依法打擊各種破壞活動和各種犯罪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②經濟職能:即國家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③文化職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保證經濟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援和思想保證。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組織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④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包括維護社會***團結,搞好社會治安,保護公共財物;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興辦各種公共工程,完善各種公共設施;保護公共環境,保持生態平衡。⑤保衛職能、交往職能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的職能。

  理解:***1***履行國家職能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及各部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不包括:黨的機關、人民政協和其他社會組織、人民團體,城市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群眾自治組織。***2***要全面把握各職能的名稱、基本含義、意義和行使方式。***3***要注意把握同一事例可能體現幾種職能。區分體現某種職能與有利於處理某種關係的不同。

  9.政體型別:***1***國體和政體的關係。***2***比較議會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共和制***異同***。比較總統共和制和議會共和制***異同***。***內容略,詳見課本P20~23***

  10.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區分人民代表大會制和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的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政權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要把握他們的不同內容,從而區分這四種職權******3***全國人大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4***人民代表:①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性質和法律地位***②如何理解“我國的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來自人民,由人民選舉產生。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必須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絡,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③人民代表必須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力,切實履行自己的義務。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種間接民主,因此不能說我國人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5***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6***為什麼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直接體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立其他國家管理制度的基礎。②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於保證國家權力集中體現人民的意志,有利於保證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的統一,有利於保證我國各民族的平等和團結。***7***任何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①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選舉。②進一步加強人大的立法和監督職能。③進一步密切人大與人民群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