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3篇

  沒有文化底蘊的語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語文教育。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範文1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與人文教學的統一是語文新課程的重中之重。本人在教學之餘,認真學習了《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這本教師必讀的書,本人也從中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一、課堂課堂作為教學過程的主戰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教師最終需要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改革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更新教育理念,要用新的觀念來武裝頭腦,用新的、有效的、適用的理論去指導教學實踐工作。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二、實施素質教育在課程改革之後,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從原有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去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抹平了學生的個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質教育,原因在於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學過程切忌整齊劃一、統一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次教學,努力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而且,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作為教學物件的學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產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尤其對於語文教學來說,在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時,要多予以鼓勵、肯定,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滋味。

  三、深入備課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參,而且還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要實施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簡練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在教學過程後,要及時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哪些缺點與不足,從中悟出道理,總結經驗,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高屋建瓶地指導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四、人性教學深人瞭解自己的學生,分析學生的學情,尤其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提問以及佈置課後作業等環節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相關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基本都能回答上,從而體驗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以及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都要從層次性出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能夠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設定一些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加以思考,並適時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最終能夠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師角色不同,在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的轉變。也就是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作用是導,啟發,幫助,指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樂學,會學,肯學。教師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開啟學生心靈之門,幫助學生建構一生受用無窮的語文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創造能力。

  五、語言、文化相結合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的學語文意識和能力。因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瞭解祖國文化,尤其是我國的歷史文化,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

  六、自我更新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語文課程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自己能夠準確把握本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語言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語文教學策略。在實施教學時,要不斷髮展對課堂教學的調控和組織能力,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和方法。自覺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 通過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從前的“重教”向重導”的方向轉移。教學過程要著眼於”三培養”、”兩提高”,即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優秀的學習品質,培養積極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

  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範文2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更廣泛、更容易地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那麼,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除了聽說讀寫、字詞句篇等知識經驗和觀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質和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於生活的表層領域,不為技術經驗或工具理性拘檢、束縛,進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應答世界,表現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文化追求,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

  什麼是文化?按學術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進行闡釋。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狹義文化則指生活於一定的文化共同體中的人們長期積澱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統,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湎價值觀念系統則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與教育的關係,無疑當取後者。什麼是語文教育的文化底蘊?主要指中華民族幾幹年來積澱的文化傳統和當代人文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情感、心靈意識,包括狹義文化所指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義來說,也是教育的終極意義,語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語言中人文主義情懷、智慧和創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擔當著傳遞漢民族文化底蘊的重任。沒有文化底蘊的語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語文教育。表面看來,任何教學所傳播的總是文化,而且是在形態上多種多樣的文化,語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教學的文化追求不就成了無的放矢嗎?其實,傳播文化並不意味著你的教學就是有“文化”內涵的。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文化”,誠如眾多文化學家所說,不是那些可見的、物態化的符號、影象或行為,而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只對孜孜叩間它的人才會彰顯的內在意義,一種人們用於解釋經驗、創造世界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性、人文性的價值取向和情感信仰。教學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其終極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探尋、體驗和理解蘊涵在教材文字中的真、善、美、聖、愛等方面的豐富意義,將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內涵分娩於主體之中,啟用、喚醒和培育學生的價值感和人生情慷。

  一定的文化從孕育到成熟,有一個漫長的創造、積累、模式化的過程。這就是文化的積澱。文化的積澱是一個通過從其他人或文字那裡接受傳統的哺育和滋養,在與傳統的對話和晤談中漸漸形成超越生物機體親性的完整人格的過程。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亙古不息的長河。河水滔滔,不捨晝夜,孕育了浩瀚悠遠的華夏經典,湧現了諸多的文化巨匠。漢語文化形象豐瞻,情趣盎然,神韻飽滿,愈義遙深,具有極為獨特的人文品格。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漢語的文化特性,藉助開拓閱讀的報域,來開拓文化視野,讓學生在文字的學習中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鑑世界多元文化,讓歷史文字在現實的語境中輻射出積極的存在意義,在繼承與發展中熔鑄學生健康的積極的文化品格。為此,我們必須改變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學科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傾向,基於特定的漢語文化情境來設計我們的語文教學。

  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範文3

  “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可是舊課程卻在很多地方無情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無新鮮活力。新課程改革針對此積弊,鮮明的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直言不諱的請老師住嘴,這無疑給沉悶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風,直吹入了學生的心田,於是學生終於擁有了一片暢想的天空。

  一、在朗讀課文時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傳統語文教學中,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少,二是放錄音或教師範讀多。課文錄音我們已無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較高朗讀水平的教師與課文錄音相比,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準確的朗讀,圓潤的發音,感情的把握等等,無不讓人交口稱讚。如此以來,教師個人水平是得到較好的發揮了,但在佩服之餘,我們是否也該為學生想想?在老師讀之前,學生有沒有讀過課文,找出生字詞,查查字典?對課文內容理解了嗎?對文章感情吃透了嗎?若沒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老師就讀了,那麼學生不用解決字詞,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煩;不用去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個大麻煩。他們完全可以模仿老師去朗讀,甚至也可以讀得聲情並茂,但他們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學到了一點“形”而已,真正的“神”卻領悟不出,形神兼備也就無從談起。針對這些失誤,新課標註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覆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於心,外達於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湧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於人於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質疑解惑中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語又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更可見質疑的重要性;而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可是傳統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裡跳。 “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全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班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以後的語文課堂上,沒有了師道尊嚴,學生便敢大膽發言了;沒有了老師的大問小問,學生的質疑聲反而多了;沒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鬆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誰能說這不是留給學生一片暢想天空的功勞?

  新課改,以其鮮活的生命力會在語文課堂上紮下了深根,願全體語文教師著眼與學生的未來,認真反思,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初中語文學習課標心得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