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怎麼學好
歷史是一門有益、有趣的學科,七年級學生要怎樣學好它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七年級歷史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學習方法1
第一,要培養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樹立學好歷史的信心,意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要把學好歷史並考好歷史當作一個目標,並在此目標的強力驅動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培養出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一旦對學習歷史發生了興趣,你很快就會享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第二,要掌握學習方法。
1、歌謠記憶法。
針對歷史知識瑣碎的特點,我們可以編些歌謠把它們連綴起來。比如,我國古代朝代很多,不便記憶,有人就編了個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又統一,南北朝來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2、諧音記憶法:
如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間,可記成要發就發。
3、聯想記憶法:
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可聯想119火警。
4、符號記憶法:
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認知的符號,如:在知識點上劃橫線,在重點知識下劃波浪線或雙曲線,在重點詞語或概念處加星號,在斷出的層次上標出1、2、3等,或將課文內容加以提煉,用幾個字或一句話加以概括,標在旁邊,加強記憶。
5、對比記憶法:
在記憶相關類似的事物時,可將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這樣記憶起來比較方便。比如講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可從時間、地域、體質特徵、征服自然能力、審美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
6、知識串聯法:
一個一個歷史事件可構成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所以運用知識串聯法,將這些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如初一歷史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就可以用時間發展為線索,將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串聯起來,形成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如初一上冊知識串聯:原始社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黃帝、堯舜禹***→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會***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朝代串聯法,將整個初一上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史分三種社會形態串聯起來,線索簡潔,方便識記。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
7、複習記憶法: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學生,對閱讀過的知識,一小時後還能記住40%左右,一天後還能記住30%左右,一個月後還能記住20%左右,根據人類忘記的遺忘規律,我們在學習歷史時,複習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對歷史知識的複習,力爭當天晚上覆習一遍,在頭腦中回憶一遍當天學的內容,週末再把一週學習的內容過一遍,月末再把一個月學的內容歸納整理一遍,加深記憶.期中和期末複習時,把學過的內容系統整理一下,分類記憶。
七年級歷史學習方法2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一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瞭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部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
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範圍,但他們卻有助你知識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鬆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傢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
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絡、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程序、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裡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
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
***1*** 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
***2***美國為什麼要實行“冷戰”政策? 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
***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
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複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複習鞏固,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2、 總體複習。
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絡,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複習便會化難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