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學習方法總結

  地理的學習其實有很多的方法,我們同學之所以認為地理的學習有些困難,原因是我們大家沒有及時的掌握一些適合我們的學習方法。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地理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理學習中的方法

  1.手腦結合,速見成效: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興趣+天賦+地圖+記憶+總結=成功。

  2.研究生活地理,激發學習興趣: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於發現身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3.五點要求:緊扣教材,總結方法;文理交融,學法兼用;聯絡生活,輕鬆學習;圖文結合,易學好記;知識聯絡,融會貫通。

  4.用聯絡的方法:縱向聯絡法,即沿一定的思路使知識向縱向延伸發展,從而掌握部分知識的縱向聯絡;橫向聯絡法即地理知識間的對比、相關、影響、制約等關係,反映地理事物的廣延性;多項聯絡法即對同一地理事物從多角度進行解釋。

  5.明確目標,講究策略:有盲點不要繞開,有難點不要走開,是重點一定要層層剝開,讓知識變得清晰明瞭,不在鞋子裡留沙子。

  6.熟讀教材,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學習中要跳出教材侷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要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7.重視鞏固課堂成果:下課後,不要急於放鬆,回顧思考學習過的內容。遺忘的過程總是先快後慢,記憶後的最初時間遺忘得最快。課後一定要及時安排複習,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使知識真正地歸自己所有。

  8.認真聽講很關鍵:學習過程中,老師的授課很重要,所以上課不可以不聽,即使對老師不滿意也要認真聽課。有選擇性地做適當的筆記。 9.定期整理筆記:要定期整理筆記,進行刪剔與補充。在階段考試前將筆記拿出來看,將不紮實的知識夯實,而且要將新舊知識穿線,不要讓知識結構發生斷層。

  10.巧用計劃出高效:學習計劃是高效利用時間的保障。學習計劃應該具有短期適用性。目標是長期的,計劃卻是短期的。學習計劃要靈活機動,要能夠與當時的學習狀況相協調,規定的太死會使學習計劃缺乏實際操作性。

  11.堅持,直至成為自然:把學習變成興趣和習慣的竅門之一就是把學習當成“洗手”和“刷牙”。堅持一天、一月、半年,堅持中形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規律原理都可以在詮釋區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體現,並能反映出學生基本的地理思維能力狀況。同時區域地理也是難點,知識點繁、雜,只要是地球上的區域都有覆蓋。再加上課堂時間緊張,補充的課外知識有限,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把區域地理學習到位。 考試是通過概括區域特徵、比較區域差異、解決區域問題和分析區域發展條件來考查地理學科特點之一——區域性的。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是我們要抓住區域“在哪裡”、“有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

  1.“在哪裡”,即是準確的區域定位,這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也是很多學生學習的難點。培養讀圖、識圖能力的措施:

  ***1***掌握絕對定位:根據經緯度分佈規律來確定該區域的大致範圍;或根據地理座標來確定該地理事物的區域位置和佔據的空間。

  ***2***掌握輪廓特徵:包括國家、大洲、省區輪廓、河流、湖泊形狀輪廓和鐵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陸位置:瞭解海陸位置,更好地定位。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區域典型特徵來定位。不同區域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或特殊性,這些典型特徵是區域判斷的重要線索,在學習中應特別的重視。

  2.“有什麼”,即通過地圖掌握本區域內氣候、地形等事物狀況,並以此推斷其他自然地理特徵及人文地理特徵等。有人說,學習區域地理特徵時,可以把區域當做一個大籮筐,然後分成兩格,一格裝自然地理特徵,另一格裝人文地理特徵。

  ***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範圍***主要的地理界線***、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動物***、自然資源等。 ***2***人文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區位條件、地域型別、主要農作物等***、工業生產***區位條件、工業型別、工業基地、工業部門***、交通、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

  3.“為什麼”,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聯絡和差異,這是學習區域地理的難點所在。掌握了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只解決了“有什麼”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形成原因,即解決地理特徵“為什麼”的問題,如資源與工業生產;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氣候、地形、河流、工農業與人口、城市的分佈等,它們之間多存在著內在的聯絡和影響。 “為什麼”也是學習區域地理中較難的一關。所謂“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裡***,更重要的是還有其“理”***形成原因—為什麼***。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其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人文地理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故學習區域地理的時候應該把這一思想貫穿全過程,如學習中亞地區時應將“乾旱”這一特徵貫穿其自然、工農業。

  4.“怎麼辦”,即區域的環境與發展問題。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要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生產、生活中的地理”。瞭解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徵後,最終目的是探究該區域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怎樣的開發利用既有利於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而走向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該地當前和今後的發展重點、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及環境保護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即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例如中亞地區,深居內陸,氣候乾旱,降水少,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導致土地鹽鹼化和湖泊萎縮,生態環境惡化。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適當放牧,退耕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

  5.針對多數同學反映的知識點太多,記了就忘,上課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時半會找不到等問題,建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圖,做到腦中有圖,腦中有網。這樣不僅可以將紙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恆久記憶。

  6.學習單獨的地理區域時,可以按照記憶把該區域的大體輪廓畫下來,然後在地圖上標註應重點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經緯度。世界地理學完後,也可以把各個單獨的地理區域綜合在一起,畫一張完整的地圖來幫助複習鞏固。在自己畫圖的過程中,勢必要高清該區域的輪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已達到掌握區域特徵的目的。

  地理學習中地圖的使用

  1.善用地圖,事半功倍: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善於讀圖、用圖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把地理事物落實到圖上,形成空間觀念,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圖文結合,高效學習: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詢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裡,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

  3.抓讀圖,明空間: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力。

  4.學會讀圖,注意順序:

  ***1***讀圖的主題,即圖名;

  ***2***看清地圖三要素:圖例、比例尺和方向;

  ***3***注意細節:知道該圖表現的內容、範圍;

  ***4***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個資訊;

  ***5***聯絡實際,學會變圖:如圖圖轉換、圖文轉換等。

  5.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縣等的空間分佈及相對位置。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徵、境內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並在此基礎上多次重複閱讀,逐漸地在頭腦中形成國家或地區的政區圖。

  6.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來學好地理這門課。在複習中要記憶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為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示意圖,寓文於圖就能在一張十分簡單的示意圖中,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