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其實生活裡的各種活動都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機會。不下面小編整理了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01:四個多

  多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多帶孩子出去,讓他了解和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增強交往的自信。

  多接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

  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不要急著為自己的孩子“討說法”,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和衝突,提高他們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多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孩子不喜歡與人打招呼、與人交往時,家長應給予正確的引導,比如叫孩子怎樣問路、怎樣買東西、怎樣接電話,當孩子能夠很好地使用禮貌用語的時候,通常會得到對方良好的回饋,這會增強孩子交往的信心。

  “當孩子不願意參加活動、不願意與人交往時,家長可以嘗試和他一起活動,讓他親身體會到參與活動的快樂,培養他大膽參加活動的興趣和自信。”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02:四大規則

  規則1:不逼迫孩子叫人

  經常有爸爸媽媽抱怨,讓孩子叫人,可是孩子就是不叫,大人往往很尷尬,甚至給孩子貼上“沒禮貌”或“不懂事”的標籤。

  其實爸爸媽媽這樣的做法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能說主動叫人的就是好孩子,不主動叫人的就不是好孩子。孩子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接納孩子才是第一步。再者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一旦孩子感覺到安全,就會主動叫人的。父母做到了尊重,孩子學會尊重。

  規則2:不強迫孩子分享

  春節走進訪友,孩子們會得到很多好吃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都會教孩子學會分享,來把你的糖給妹妹一點,可是孩子就是不給,哪怕手上都拿不了了。這個時候父母又會遭遇尷尬。其實孩子在兩三歲處於物權意識開始萌芽。

  父母要幫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培養正確的物權觀,有助於孩子形成好的自主、自尊的意識,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分享之前物權意識建立非常關鍵。如果想引導孩子學著分享,父母的示範更重要。

  規則3:徵得主人同意才可以

  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很容易碰到這樣的現象:淘氣的孩子總會亂摸主人家的東西,稍不注意很有可能打碎東西。如何去別人家做客,大人要給予一步一步的引導:

  1.先按門鈴,見面要問一聲新年好;

  2.是否需要換鞋子,需要徵得主人同意;

  3.教孩子基本的禮貌用語。如,“叔叔,我可以玩你家的小球嗎?”“阿姨,我可以看這本書嗎?”等等,這些都是尊重的表現,也是邊界意識建立的表現。

  規則4:孩子之間發生衝突需客觀處理

  春節期間,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平時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獨生子,任何東西不會與自己搶,可是到了外面就不同了,孩子多,玩具少,總會遇到起衝突的時候,這個時候雙方父母都要客觀處理。

  先共情在詢問:“你們倆看起來都很不開心,發生了什麼呢?”對大孩子這樣引導,如你很生氣,可是生氣,你覺得打人合適嗎?引發姐姐思考,而不是一味說“你是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這樣對姐姐很不公平,也容易給姐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