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生產培訓心得

  通過陶瓷生產培訓實習是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它為我們順利的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更好服務做好了準備,在此分享心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本學期初,我懷著一股激動的熱情選報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鑑賞這門選修課。起初,只是對陶瓷美麗的花色、神祕的有色及精細的做工所吸引,對於陶瓷有關的其他知識相知甚少。然而,通過學習這門課,我對陶瓷、對中國文化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從“陶瓷china”而來。由此便知,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也是從陶瓷開始,瓷器一直都是中國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這麼毫無爭議的來代表中國、中國的發展、中國曆朝歷代的繁榮興衰。通過對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歷史文化。我所學的專業是對外漢語,即向外國人教授漢語。我們都知道,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學習一方文化,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教會他們學說漢語,也是需向他們傳播我們中國的文化的。而中國的文化不僅僅表現在語言、飲食與風俗上,陶瓷更是反映中國歷史與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向外國人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時,陶瓷必定是重要的一個學習章節,因此就要求我們必須對陶瓷的產生與發展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不然怎麼去向別人講述,怎麼去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陶瓷,瞭解中國呢?

  之前我總認為年代久遠的瓷器應該都會很舊,看上去老氣橫秋的。但是逐漸地,通過老師的講解,我開始接受老東西也會有跟新的一樣的觀念。從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對陶瓷有了大致的瞭解。水、土、火的碰撞,產生了絢麗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而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名的重要貢獻,中國因此而擁有了“瓷之國度”的美稱。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終於成功燒製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窯產品質量最高,白瓷以邢窯產品質量最高。這時還出現了絞胎瓷、花釉瓷、祕色瓷等高階品類。我國的制瓷業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期,創燒出了許多新的品種,由單色釉發展到多種色彩釉,裝飾紋樣繁榮複雜。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鈞”等名窯。元代時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景德鎮等地在白瓷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高溫釉下彩品種——青花、釉裡紅瓷器普遍出現,成為中國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時代,我國陶瓷業發展到了巔峰階段,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官窯製品窮極精麗,可以說是千年中國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與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以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最高,開闢了中國瓷器工藝的一個新紀元。彩瓷也發展到空前繁榮時期,嘉靖時期出現五彩,清代釉色品種更加豐富,如釉上藍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琅彩以及各種單色有釉。明清時期還出現了釉釉上下彩結合、半脫胎、脫胎瓷器等等新工藝。瓷器品類空前豐富,裝飾手法與題材也達到空前繁榮。

  至少在唐代,我國已開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後經宋、元、明、清各朝日益發展,長久不衰。從東海和南海通向東亞、東南亞、中西亞、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條航線,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陶瓷對中國及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影響,對人類精神文化的長期陶冶。分別從陶瓷的原料、工藝、器物、樣式、窯廠等各個方面更加深入地認識了陶瓷的產生與發展。

  從學習以上內容大略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瓷器與文化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成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但是我覺得老師在講這門課時還應在一些方面稍作改進:首先,希望老師的講課方式能夠更加生動一些;其次,希望老師能夠將更多的只是通過課堂講授出來,視訊播放應該適當,不宜太多;最後,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能夠適當地點幾次名,這樣可以有效的敦促同學們按時上課、學習。

  篇2

  通過這次生產實習,把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到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的實踐中去。一方面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為自己能順利與社會接軌做好準備。生產實習是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它為我們順利的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更好服務做好了準備。

  陶瓷生產工藝實習心得體會如下:

  一、淘泥。高嶺土是燒製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溼修和幹修。

  六、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七、畫坯。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蕩釉、噴釉、刷釉等。

  九、燒窯。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序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醜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現在的窯有氣窯、電窯、等。

  十、成瓷。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開啟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心得小結:在實習期間,真切的接觸了工作場所裝置、環境,通過理論聯絡實際,不斷的學習和總結經驗,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改變了以往學東西,看裝置只靠想想的情況,真實的感受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實習中的感悟:首先、生產實習的順利進行得益於紮實的專業知識。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的第一要看的就是你的專業技能是否過硬。我們一同過去的幾位應聘者中有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有一部分同學就是因為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比別人遜色一點而落選。因為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如果一個人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他在這個特定的崗位上就會很快的得心應手,從而減少了用人單位要花很大的力氣來培訓一個員工。

  第二、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要有一套學習知識的系統,遇到問題自己能通過相關途徑自行解決能力。因為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各種各樣,並不是每一種情況都能把握。在這個時候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從而掌握相應技術,來解決工來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這樣的學習能力,一方面來自向師傅們的學習,向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學習。另一方面就是自學的能力,在沒有另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也能通過努力,尋找相關途徑來解決問題。

  第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順利工作的保障。

  在工作之中不只是同技術、同裝置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同人的交往。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同事之間的交往原則和社交禮儀。這也是我們平時要注意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能為順利工作創造了良好的人際氛圍。

  另外在工作之中自己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對相關技能知識的標準掌握等。所在我常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怕苦怕累,在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另一方面要不斷的加強學習,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第四,工廠的環境不比校園,我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斷地磨礪自己,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生活環境,取得更好的成就。

  篇3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陶瓷鑑賞課,起初還以為這門課和考古通論的性質差不多,學習了之後才漸漸發現陶瓷鑑賞課比考古通論更有針對性。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陶瓷的發展歷程來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再破碎的瓷片上找到我們祖先留下的記憶。可以瞭解當時中國發展的程序。也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可以做出這些讓後人感嘆的曠世之作。

  對於陶瓷我們可以將它分為陶類和瓷類。然而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接觸更多的是瓷器。不管是唐三彩還是青花瓷,無論是青瓷還是白瓷,它們都屬於瓷器這一個大的總體。雖然它們所產生的朝代不同,用途也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見證了一個朝代和一個朝代的興衰。我們可以透過瓷器看到它那個年代的故事。當然我不僅認識了很多精妙絕倫的瓷器,還了解到中國古代窯廠有民窯與官窯之分,是一種大的分類。再往下細分,出現過的著名宋代的五大名窯:“柴、汝、鈞、哥、定”以及越窯、泉州窯、德化窯、漳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青瓷窯口。

  越窯是我國燒瓷歷史最悠久的瓷窯之一,也是南方青瓷窯廠的中心。從漢代到宋代,在浙江境內的餘姚、上虞、紹興一帶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由於這裡當時是越州管轄,所以才簡稱為“越窯”。於是在越窯的影響下,江浙一帶的制瓷業得以迅速發展。在以後的很多地方出現了燒造青瓷的窯廠,於是形成了我國早期最大的瓷器生產基地。

  定窯在今河北保定一帶,因為這一區域當時屬於定州管轄所以就叫“定窯”。在北宋中後期,定窯被選為宮廷用瓷,身價大增。定窯與越窯不同之處在於定窯以白瓷為主,同時也燒製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當然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的窯址在北方的定州,燒製的物品也被稱為“北定”;當宋室南遷後,定窯的一部分被分到了景德鎮,一部分到了吉州,產品稱為“南定”。

  鈞窯創始於唐代,產地在今河南禹州,古代稱為鈞臺,明代稱均州。鈞窯極其珍貴,民間存在很多說法都足以證明鈞窯的珍貴。因為由於釉色相互交融而產生的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這也就成為了鈞窯區別也其他瓷器的一大特色。

  汝窯在今河南省汝州市,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汝窯釉色溫潤柔和而且由於釉中含鐵,於是燒製成品多呈現純正的天青色。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但是汝窯留下的傳世品極少。

  哥窯燒造的年代是南宋中晚期,產地是浙江龍泉。哥窯瓷器在色澤上有大的區分。釉質純粹濃厚。並且有各種各樣的紋飾,多姿多彩,所以哥窯所留傳下來的瓷器中很多紋飾都惟妙惟肖。

  柴窯是為周世宗柴榮的御窯。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未發現柴窯的窯址。不過我們通過清代的《景德鎮陶錄》一書得到關於柴窯的評估,書中說:“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可見柴窯瓷器是多麼的久不可得。

  龍泉窯是位於今浙江省西南部龍泉市境內,以大窯村為中心,總面積約50.6萬平方米。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

  泉州窯是宋元時期晉江地區外銷瓷器的重要產地之一。泉州窯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較小,與其他地區不同,並且泉州窯以黑瓷產品為主,遠銷菲律賓等國。

  德化窯位於戴雲山下的德化縣,它以其獨特的瓷土原料,燒送工藝及配方,生產的白釉瓷名揚世界,並且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陶瓷生產體系。

  漳窯瓷器早期的胎體較精細,但是很厚重,後期的胎體相對較薄且疏鬆,少見落款,有落款的都在底部。

  器一直都是中國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這麼毫無爭議的來代表中國,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繁榮興衰。是通過對陶瓷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歷史文化。瓷器上的花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資訊,比如社會的狀況、人民是否安居樂業、當時統治者的興趣愛好。小小的瓷器背後就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資訊,我們通過這些資訊我們看到了中國幾千年的變化,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看到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看到了我們祖先燒製陶瓷的高超技術,每一件瓷器上的圖案都栩栩如生,每次看到瓷器上的圖案都會有種莫名的震撼,圖案不僅優美還有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讓人覺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靈魂的,彷彿它們在告訴我們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幾千年來中國發生的事。

  通過陶瓷鑑賞我瞭解到了中國許多年的發展歷史,這麼多朝代,這麼多位帝王,這麼多傳世珍品。每一件都是我們祖先嘔心瀝血之作,我們的瓷器在現在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我們應該感到十分自豪,因為我們的瓷器在國內甚至國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的CHINA在大寫中是中國的意思,而變成小寫的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所以可見瓷器對我們來說影響力是巨大的。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當看到這些瓷器的時候應該帶著一種對它的崇敬之情。是它們在朝代的不斷更替中完好的儲存了下來,帶著那個朝代的歷史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很多博物館中都有很多瓷器,甚至在外國也有很多博物館裡都有我們中國的瓷器。可見瓷器對世界影響是有多大,也許當外國人看到瓷器的時候會感嘆中國的神奇,也許正是因為瓷器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中國產生偌大的興趣。正是因為瓷器上優美的紋飾讓他們感到神奇,為什麼中國可以燒製出這麼美麗的瓷器來,為什麼瓷器上面可以有那麼優美的紋飾。這裡的文字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好好學習的地方。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和瓷器永遠的結合在了一起。而現在我們正在為這個事業而奮鬥,我們身為中國人而且是當代大學生,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就應該以為反顧的為之奮鬥。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要好好的守護這些珍寶,這些祖先辛勤勞動的成果,讓中國陶瓷的輝煌永流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