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珍惜時間名人名言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下面小編為你分享的是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最新

  1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唐·孟浩然

  2 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莎士比亞

  3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4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麥金西

  5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壽命。——魯迅

  6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

  7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赫胥黎

  8 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巴爾扎克

  9 不要老嘆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志投入撲朔迷離的未來。——朗費羅

  10 不要為已消盡之年華嘆息,必須正視匆匆溜走的時光。——布萊希特

  11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唐·李嶠

  12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歌德

  13 沒有方法能使時釧為我敲已過去了的鐘點。——拜倫

  14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培根

  15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幾秒鐘雖然不長,卻構成永恆長河中的偉大時代。——弗萊徹

  精選

  1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唐·孟浩然

  2 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莎士比亞

  3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4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麥金西

  5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壽命。——魯迅

  6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

  7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赫胥黎

  8 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巴爾扎克

  9 不要老嘆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志投入撲朔迷離的未來。——朗費羅

  10 不要為已消盡之年華嘆息,必須正視匆匆溜走的時光。——布萊希特

  11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唐·李嶠

  12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歌德

  13 沒有方法能使時釧為我敲已過去了的鐘點。——拜倫

  14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培根

  15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幾秒鐘雖然不長,卻構成永恆長河中的偉大時代。——弗萊徹

  錦集

  1 敢於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達爾文

  2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3 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的悲哀。——布萊克

  4 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馬克思

  5 荒廢時間等於荒廢生命。——川端康成

  6 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越倍覺失時的痛苦呀!——但丁

  7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

  8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的結局來。——卓別林

  9 等時間的人,就是浪費時間的人。——伊朗

  10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11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董必武

  12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13 要找出時間來考慮一下,一天中做了什麼,是正號還是負號。——季米特洛夫

  14 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李大釗

  15 時而言,有初中後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稱;身而言,有幼壯艾之期。——唐·劉禹錫

  16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叔本華。

  17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工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功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李大釗

  18 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華羅庚

  19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馬克思

  20 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 ——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