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攝影最好教程

  數碼相機攝影中有哪些教程是最好的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一 首先要清晰

  什麼叫清晰,這是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因為我們的要求不同,我們對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這裡聯絡到3個概念,即對焦精度、景深選擇和抖動。對焦精度,現在的dc都AF了沒有什麼可以說的,除非你要拍的主體不在相機的對焦範圍裡,或者現場極度昏暗,AF還是可以保證質量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獲得超焦距等等,這些是高階手法,應該在無忌裡討論這裡不討論。

  其次是景深,說道景深就需要給出另一個概念:彌散圓,名詞解釋:彌散圓:彌散圓. 在焦點前後,光線不能匯聚到一個點,點的影象變成模糊的擴大的圓形光斑,這個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彌散圓。顯然,當彌散圓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後,人眼將認為其是一個不可分辯的一個點。這時我們就會覺得在焦段前後一段距離裡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這就產生了“景深”。景深內的彌散圓稱為就稱為容許彌散圓可見容許彌散圓的概念是一個隨著人觀察分辯力的變化變化的,景深是隨彌散圓的可接受程度在變化。

  最後是抖動

  說一個故事,15年前我初學攝影是在高中的興趣小組,老師是印尼的歸國華僑。那時的我根本沒有興趣聽老師的理論課,仗著家境不錯,就只會浪費膠片。在一段時間的拍攝後,一次少年宮有一個攝影比賽俺那年代慘啊,這種機會是已經極難得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須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參加。在老師的放大機下,我的片子裡的對焦不實和抖動被無情的放大到足夠讓我沮喪的的程度!這時我才知道老師說的那些“清規戒律”有多重要。

  對持穩相機,我現在可以達到:相對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內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正確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機的眼平取景器,這時你的左手托住相機左肘緊緊的支撐在肋部形成一個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緊緊的支撐在肋部也是一個3角,同時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個3角,有點物理知識的人應該已經感受到它的穩定了。手部動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撥盤,食指輕輕放在快門上,調勻呼吸,就像扣動槍機,做到“有意瞄準,無意擊發”此時高手已經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十步一擊,一擊必殺!當然,絕對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還有按固有頻率出現的震動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呵呵,題外說一個知識:最好防抖是使用專門設定的閃光燈,現在的閃光燈從點燃到熄滅可以輕易的達到1/1000秒以上,不少高階閃燈這裡說的高階是相對初級玩家的達到1/1w秒也不希罕的,並且沒有機械震動。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二 準確的曝光

  曝光的定義,如果予以科學的解釋的話,即是:光線的強度乘以光線所作用的時間。定義中的“光線的強度”,是指CCD受光線照射的強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單位是勒克司。定義中的“光線所作用的時間”, 是指感光片受愛線照射的時間,即曝光時間以T代表曝光時間,單位是秒。 曝光量的計算單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時間

  依據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則光強度愈大,曝光時間愈短;光強度愈小,曝光時間愈長。如果光的強度增加一倍,曝光時間就需減少一半,假如光強度為2,時間為4,曝光量則為8;如果光強度為4,時間為2, 曝光量仍為8。

  富士S2Pro拍攝,先對水面點測,手動調整到該值,曝光出現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

  我們清楚地瞭解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開戾得較大的光圈要比收縮得較小的光圈能讓較多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膠片上,較低的快門速度要比較高的快門速度能讓光線較長時間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變為以下情況:光圈f/1.8與快門速度1/500秒相組合,和光圈f/4與快門速度1/100秒相組合, 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樣的。它們又和中級光圈f/8與中等快門速度1/25 秒相組合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組曝光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體現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體現在CCD上的影調層次、色調還原與再現是一致的。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在畫面效果上存在著兩個重要差別:一是由於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於快門速度的高低構成動體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們知道,不同曝光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獲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攝影實踐中,應該根據拍攝題材和被攝物件的不同,在可以產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組合中,選擇最佳的一組曝光組合,來表現所拍攝的主題。這就是選擇曝光的概念。

  貼一張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較滿意的pp,是室內離機閃光,先對閃光燈測光,然後對反光板測光,不斷調整反光板的距離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擋,後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產生虛影來平衡畫面。

  那些富有經驗的攝影家,從攝影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得知,儘管每組快門和光圈均能產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畫面中景深與動體清晰程度卻大不相同。具體採用哪一種曝光組合,必須認真考慮。是用較小的光圈去獲取較深遠的景物清晰範圍呢?還是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去抓取被攝動體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極短的景深使背景虛化以突出主體?還是以較慢的快門速度增強動體的動感?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攝影者動腦筋來思考並加以選擇,這決不是那些“自動相機”所能解決的,因為“自動相機”並無思維能力。具有形象思維能力的人可以得心應手地操作照相機去完成自己的構思,這或許就是相機的“自動曝光”與人的主動“選擇曝光”的區別所在。

  什麼叫準確曝光。正確曝光的含義簡單說來應該是:在適當的時間裡讓CCD受到適當的光量照射。

  說到曝光不得不先說說亞當斯的區域曝光。風光攝影的泰斗美國攝影家A.Adams對攝影界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創立了“區域曝光”的概念。不說了其實我自己也沒有全部理解,裡面的理論足可以寫一本書了。但現在我的拍攝都是建立在這部分的理解上。

  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多變的影象幾何結構?學過素描的朋友會很容易理解。圖片無非是從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飽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連續的過渡。這種過渡讓我們分辨出物體的輪廓。

  最傳統的拍攝手法在數碼領域依然是最有效的。當你看到一個畫面你想要表現什麼,也就說你想要它體現最飽和的色彩和最豐富的細節,就對準它點測,然後按照測試值曝光,出來的片子一般就不會讓你失望。當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體現出一點細節,你就必須使用反光板、吸光板來使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寬容度的範圍內,或者變換角度和等待光線的變化來減小光比。反之也一樣,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現純黑、純白,那就讓這些部位偏離曝光值5檔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明白點測和手動對一臺相機的重要了吧。

  當然實際的拍攝沒有這麼簡單。特別使紀實類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線,同時光線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內靜物,完美的光線可遇不可求。但機會往往稍縱即逝。這時,經驗變得很關鍵。包圍曝光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但不是萬能,至少包圍測光不能改變客觀光比。布勒鬆語“你得不停的改變角度”角度的改變不單單是為了改變構圖,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線對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東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牆壁等等包括許多不可預見的情況,比如薄雲可以使陽光變柔。

  寫到這裡我有點寫不下去了,還是水平太淺,有許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己的思考還是重要。還是這句老話,關鍵是相機後你的腦子。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三 黃金分割

  構圖一詞是英語COMPOSITION的譯音,為造型藝術的術語。在《辭海》中,談到“構圖”為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或區域性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佈局”。

  首先說構圖裡的分佈和造型,這裡不得不提到2個名詞:九宮格和趣味中心

  說九宮格前先說著名的黃金分割

  自從古希臘人發現黃金分割以來這種比例就被認為是美學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其實黃金分割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分割法則。亦稱黃金分割率,簡稱黃金率。它的分割方法為,將某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於另一部分與全體之積,或使一部分對全體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線段AB上以點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實踐證明,它的比值約為1.618∶1或1∶0.618,被稱為黃金比。黃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最諧調的比例。黃金比廣泛用於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尤其在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長和寬的比例如書籍開本設計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稱為黃金分割。20世紀中,法國建築師Le科布西埃發現黃金比具有數列的性質。他將其與人體尺寸相結合,提出黃金基準尺方案,並視之為現代建築美的尺度。法國還產生了冠名為黃金分割畫派的立體主義畫家集團,專注於形體的比例。

  在實際運用中,黃金比多隻採用近似值。最簡單的方法是按照數列2、3、5、8、13、21……得出2:3、3∶

  5、5∶8、8∶13、13∶21等比值作為近似值。這種分割方法亦用於優選法。

  再說說九宮格,九宮格的源頭可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一種構圖模式,但巧的是它與黃金分割有著驚人的理論聯絡!大家們把畫面的上下左右用黃金分割來做出4條線,我們驚奇的發現這就是我國古人所說的九宮格!

  人們發現在九宮格的4條線交匯的4個點是人們的視覺最敏感的地方,在國外的攝影理論裡把這4個點稱為“趣味中心”。顧名思義,被反覆證明的是當被攝主體處於或釋出在這4個點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四 對稱平衡呼應

  說說對稱、平衡和呼應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把構圖結構稱為“章法”或“佈局”,“展紙作畫章法第一”。位置經營如同圍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亂迷。素紙也可處下落墨,切記不可胡亂抒筆。棋有棋路,畫有畫理,一筆走失如棋敗局。古人將章法構圖比作下棋,攝影變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與佈局,置陣佈勢。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過,“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後再考慮把它擺在什麼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絡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這樣拍攝出來的影像不會歪斜,你可以以建築物、電線杆等與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體為參照物,儘量讓畫面在觀景器內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畫面要有較強的層次感,確保主體能夠從全部背景中突顯出來。如補色平衡下圖,所謂紅花綠葉配就是這個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攝。

  3、前景有均衡畫面的作用。有時我們在畫面上發現空缺不均衡的時候,比如天空無雲顯得單調時,用下垂的枝葉置於上方,彌補畫面不足之處;有時畫面下方壓不住,上重下輕的時候,可用山石、欄杆做前景,色調深使畫面壓住陣腳,達到穩定、均衡的作用。前景運用虛焦點的表現手法,給人們一種朦朧美的感覺。

  4、空白。它是溝通畫面上各物件之間的聯絡,組織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紐帶。空白在畫面上的作用,如同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樣,能幫助作者表達感情色彩。

  畫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體的需要。要使具有視覺的衝擊力,就要在它的周圍留有一定的空白。這可以說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規律。人們對物體的欣賞是需要空間的。精美的藝術品,如果將它置於一堆雜亂的物體中很難欣賞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圍留有一定的空間,它才會放出它的藝術光芒。一幅畫面如被實體塞滿,就會給人壓抑的感覺,畫面上空白留得恰當,才會使人的視覺有迴旋的餘地。“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就是這個道理。

  現實生活中,一切穩定的物體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條腿是穩固的;蓋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給人一種不穩固的感覺;挑擔子一頭重一頭輕,使人走路不便;勞動中人們的姿態顯然是求得身體均衡以合乎這一勞動特點的姿態……。許許多多的生活現象培養了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並且在人們的審美過程中起作用。畫面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穩定,和諧,完整。利用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強調畫面的表現力:

  a、對稱式構圖,對稱一直是我們民族強調的東西,歷來的皇宮。都城都是對稱佈局的。它強調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四平八穩”的對稱均衡中顯示出一種古樸的莊重的關係。

  b、虛實呼應式佈局,就像江南園林。在一些強調幽雅、恬靜、柔媚的抒情性風光畫面中,要求的是變化中的均衡畫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虛有實,但整體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園風光裡比如左下角有一頭耕牛,右上角的天空裡最好應該有一片雲。

  對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記得有一幅名作是一隻白胖的白人的手握著一個非洲饑民小孩的手在網上我找不到這副pp,只能讓大家想象了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大小對比的效果,為了充分表現pp的內容,使觀眾對主體形象有鮮明印象,往往需要採用大與小,長與短等對比手法來加以表現。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五 線條與三角

  人們在構圖中還經常採用一種“定向線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在大多數情形下,它把觀眾的視線引向主體,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種從主體沿著直線向外放射的氣氛。這是一種達到形象化效果的簡易方法。 攝影構圖的另一基本技巧,是運用能將觀眾帶入畫面的“內引線條”。雖然內引線條有許多複雜的形式,但最易於識別和最易於獲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於透視感的斜線。

  “C形線條也是一種有效的內引線條,但拍攝時須注意透視線條不得從任何一個底角弓I入。一般而論,內引線條不得從任何一角開始,而要從底邊中心略偏一處的某測開始。”

  至於S形線條,也有人稱之為“形體線條”。這是霍加思最先作為一種優美的構圖線條提出的。因為它來自婦女的優美身段:一種稍稍拉長的“S”形。作為——種常用的構圖線條,它確實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線條的魅力

  在利用線條進行構圖時,有一點須引起注意,即畫面中的直線,特別是和邊框平行的直線,不能毫不間斷地從畫面的一邊伸向另一邊。否則,很容易出現下列的情形:原來的意圖是隻想拍一張照片,而結果卻好像是兩張互不相關的底片印到了一張相紙上。這個問題在拍攝自然景物時,例如在地平線居中,天空和地面各佔一半畫面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如仍糾正這種毛病?在美國攝影家B·克萊門茨和D. 羅森、菲爾德合著的《攝影構圖學》一書中指出,只要使“這種直線的延續性中斷,而且使某一部分畫面的圖形伸進另一部分畫面,照片的整體感就會牢固地建立起來”。

  對角線的構圖是一種導向性很強的畫面,使用這種構圖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讀者的目光明顯的導向某事物,或表現線條本身的魅力,因為大家都知道矩形畫面裡最長的線條就是對角線。還有一個常用情況就是當2個趣味中心不明顯但需要產生某種聯絡的時候,作者也需要一種形式來關聯他們。看圖,是體現橋樑巨集偉的名片,閃光的橋樑主體橫跨2個角似乎要跨出畫面的外面。

  前文裡提到的留空白,常見的留空白往往是一個幾何體,而幾何體裡最簡單,最善於表達情感的非3角形莫屬,正3角形往往表達一種穩定的情緒,多用在建築,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場合。這裡如果有年紀大一點的人可能還記得當年的課本里有一幅描寫大慶勞模王進喜的圖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構圖,表現主體的剛毅和力量。

  非穩定的三角構圖,可以活潑畫面,多用在多變的女人身上,下圖就是一個範例。當然也有用這種構圖來渲染一種不穩定的、煩躁的情緒,但我沒有找到合適的圖片示範。

  誰都知道,作曲家和鋼琴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這個環境,應該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關鍵是人物在畫面上佔據的面積大小問題。紐曼的這種處理包含了某種藝術的辯證關係在內。我們知道,有的物象在畫面上佔據面積大,可能是畫面主體,也可能不是主體,有的雖然看來顯得小,倒可能是主體,這就看作者如何處理作品題材內涵和動工構成因素了。一般說來,有生命的、起主導作用的、運動著的、富有變化的,總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況總是顯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藝術表現上,形體雖大,如果只是屬於陪襯物體,又能起著引導視線、突出主體的作用,那麼,大的看似為大,實際在觀賞者心目中顯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實際上在觀賞者心目中覺得很大。紐曼正是這樣理解和處理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關係的。作者為什麼只取鋼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於一角而不居中?"我們認為,這出於以下考慮,一是琴面、琴蓋、支柱有概括意義,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職業和身份;另一方面,從藝術上考慮,為了運用形式美的規律構成畫面,人物、琴蓋、支柱和琴面構成的三角構圖,能夠吸引人的視線,引導人們的視覺運動,形成以人物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蓋,兩個三角形構圖關係,這樣既突出了主體,又為讀者廣泛聯絡和回味提供時空條件。這是符合觀眾的欣賞心理的巧妙的藝術處理。"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六 名家名言

  各大名家說構圖

  有些人或許對構圖有天賦。不過,根據美國攝影家維利·奎克的看法,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通過應用一些基本法則,達到具有相當水平的攝影構圖能力。為此,他提出了一些簡單的方法。他認為,依據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拍出較好的照片。

  維利·奎克指出,攝影者最易犯的錯誤是拍攝點取得過高,與被攝體離得太遠,致使畫面出現各種各樣與拍攝目的毫無關係的東西。

  他說:“請記住,畫家是 把東西畫進畫面,而攝影者則是從畫面去掉一些東西。” 他說:“一張照片應該只有一個趣味中心,畫面上不能有無用的東西。如果你對某個物體是否有助於畫面抱有懷疑,你就應儘可能地把它放棄掉。” 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奎克認為:“這並不是說,趣味中心非得準確地置於交叉點上不可。正因為如此,實際上趣味中心常出現在交叉點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應保持一定的平衡。這就是說,對主要被攝體的安排,不能使畫、面出現向分量大的一邊傾倒。但平衡並不意味著將兩個同樣大小和同等形狀的東西置於對稱的位置。這裡的關係,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蹺蹺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蹺蹺板兩邊的孩子,小些的一個必定坐在離中央遠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認為:“把突出的線條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攝一幅悅目照片的另一個要素。這些線條被稱為主導線,有效地利用主導線,可以創造出驚人的照片。把主導線安排成對角線,會產生有力的動感。

  “線條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個邊框。這可以通過選擇視點來進行,例如在樹下通過樹枝框住畫面上的被攝主體。此時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這樣做,也有可能使邊框過於突出,但安排適當,會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線的位置會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拍攝時,地平線要儘量避免處在照片的等比線上,因為這樣做會把照片均分為兩半,給人以呆板的感覺。

  地平線處在畫面下方,會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處於上方,給人的感覺則是活潑、有力的。 “此外,橫幅畫面可以產生安寧、平靜的感覺,而豎直畫面則會產生動態效果。”

  奎克認為,以上方法如果運用得好,你的照片將會出現明顯的改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很快就會學會鑑賞構圖,從而為你增添攝影的樂趣。 達柯認為,有時“如果線條與視覺產生了共鳴,一簇線條本身就能成為一個主體”。美國攝影家L.小雅各希斯認為:“構圖是從攝影者的心靈的眼睛做起的。構圖的過程也被稱為‘預見’,就是在未拍攝某一物體之前或正在拍攝的時候,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影象或印象。通過經常析自己和別人的作品的構圖,就會使自己的這種預見本領更加嫻熟,變成一種本能。”這就是我常說的用腦子拍照。

  奧地利攝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對此也有同感,對於構圖,他己達到手中無劍,劍在心中的境界,他認為、“構圖在於平衡,每個人對平衡的處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達到最高境界時,已沒有招式名稱,只憑自己的功力去化解。他認為:“你越能忘記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題材和構圖,這時相機只是你眼睛的延續,再沒有其他意義。” 小雅各布斯還認為:“構圖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線條、形式、質感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空間。當然色彩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聚的線條一般能說明透視關係,但並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現出透視的深度不可。許多傑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圖案。在取景器中的某個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據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進行安排的。就是所謂攝影裡所有的控制是服務於你想表達的情緒。

  “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個或一組形狀或形式起主導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體積、位置和其他形狀等,都是為主導因素服務的。……構圖中的對比,是指大與小、明與暗、近與遠、主動與被動、平滑與粗糙、色彩的濃豔與輕淡等等的對比。要多利用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它門使主體影響整個構圖。例如,恰當地利用對比法則,照片就會具有強大的魅力。”

  攝影家瓦爾特·德·格魯伊特對攝影構圖作闡述。他認為:“每一種構圖都是以排列次序為基礎的,就像我們從哥士達心理學和資訊學原理中所瞭解到的那樣,構圖可以用多種方法獲得。它產生於相似事物的組合以及對相反事物的強調。排列次序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態和色彩的疏密和對比也會產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種美學上的均衡為基礎的,而均衡則從複雜、矛盾和動態之中造就和諧。”

  他說:“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單個的構圖成分,藉以得出它在美學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來審查照片的具體效果,就都會成功地創作出好的作品。" "要獲得令人滿意的照片構圖,須經常分析照片。”

  分析照片構圖的最重要標準是:

  1.人物和環境的關係以及反差情況。 2.照片所傳遞的資訊的價值以及類似事物。 3.照明和縱深。4.突出的線條和照片的畫幅。

  對於如何獲得較好的攝影構圖,格魯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議:

  a.畫面所提供的資訊不能造成視覺上的混亂。

  b.人物和環境的關係要有助於傳達照片的意圖。

  c.應當避免由於人物和環境之間的含糊關係而可能產生的錯覺。

  d.明與暗的關係或者彩色對比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環境在形式上的關係之外,對人物和環境的心理上的權衡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為每個視覺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歡或不喜歡的判斷。無偏好的估價意味著根本沒有反應。

  f.表現與我們熟悉的物體相類似的東西,使人容易辨認,從而能比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複內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複雜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夠,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過分

  h.每個人對每幅照片的美學評價總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評價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眾的認識,他的經歷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義和時髦風尚是不能持久的。這種缺乏獨創性的缺點,是不可能用技術補償的。

  j.照明、透視、重疊和影紋的層次變化,有助於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體現出明顯的縱深感。

  k.不尋常的透視效果,有助於使照片生動活潑。

  l.有意識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線和選擇適合主體的畫幅,會加強照片的效果。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七 用光的藝術

  說白了,玩攝影就是在玩光線。就如同素描,光線的表現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討論幾個概念:任何一種光線都存在著三個要素,即強度、方向和色調。

  光的強度

  強度描述的是光線的強弱程度,各種光源所發出的光線都有一定的強度。強而直接的光會造成明顯的陰影,並且清楚呈現出物體的輪廓,所以常用來勾勒物體輪廓;強光也可增加被拍攝主體的明暗、色彩對比。弱而散的光可以減弱被拍攝主體的明暗對比,使物體表面看來平滑細緻。

  對於攝像的照明,在影室內,強光源常常要作為主光來使用,是拍攝照明的主要來源。而弱光源要作為輔助光來使用,它可以減弱主光所造成的強烈陰影,同時不至於投射出多餘的影子。但是光線過強,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強光下形成的陰影會過於誇張,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攝時,如果光線過強,可以通過加裝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來削弱光線的強度。和強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較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體受光面均勻,反差適中,受光源的方向性侷限小。另外還有一種光線就是所謂“漫射光”陰天裡的那種沒有明顯方向性的光線就是所謂漫射光。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種光源,它幾乎是沒有陰影的,著名攝影家佈列鬆就是駕馭漫射光的高手。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八 光照度強弱

  光照度,即通常所說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攝主體表面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當於1流明/平方米,即被攝主體每平方米的面積上,受距離一米、發光強度為1燭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攝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

  夏天中午陽光最強的時候,室外光照度可達到100000 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顯的陰影,這並不一定是一個很理想的拍攝環境。而大多數室內照度都在300lux以下。照度不但同光源的發光強度有關,而且和光源到被攝主體的距離也有關。一般情況下,當被攝主體到光源的距離不變時,被攝主體的照度與光源的發光強度成正比;相反,當光源的發光強度不變,但與被攝主體距離發生變化時,被攝體上的照度大致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使用閃燈時的光圈變化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來的。還有一個法則就是:當一個光源照射於前後兩個主體上時,光源越近,那麼這兩個主體獲得的照度差異越大;光源越遠,這兩個主體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這樣的變化在上期的“構圖”裡得到了運用不同的反差,會造成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

  說到這裡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說的概念做混淆,上期說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強度。2者有相當的聯絡,但,是不同的。強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如果假如滿屋這個方向都是5w lux的強光拍出來的pp也是沒有方向的用光。又比如在微距的環閃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滅”此時又何來的方向?相反,窗邊的肖像,不要看室內的照度相當弱,但是方向性極強,常常用於刻畫成年人的穩重和矜持等。

  現在就光的方向做具體的分類。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這個概念容易理解。根據光源與被攝主體和攝像機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置,可以將光線分為順光、逆光、側光三種基本的型別;而根據三者縱向的相對位置,又可分為頂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種光線……

  數碼相機攝影教程之九 光的方向

  現在就光的方向做具體的分類。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這個概念容易理解。根據光源與被攝主體和攝像機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置,可以將光線分為順光、逆光、側光三種基本的型別;而根據三者縱向的相對位置,又可分為頂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種光線。

  1、順光

  相機與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對著被攝主體,使其朝向鏡頭的面容易得到足夠的光線,可以使拍攝物體更加清晰。根據光線的角度不同,順光又可分為正順光和側順光兩種。

  正順光就是順著鏡頭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攝主體上的光線。如果光源與相機處在相同的高度,那麼,面向攝像機鏡頭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線,使其沒有一點陰影。使用這樣的光線拍攝出來的影像,主體對比度會降低,像平面圖一樣缺乏立體感。在這樣的光線下拍攝,其效果往往並不理想,會使被攝主體失去原有的明暗層次。這裡就不給圖了,絕大多數的機載閃燈照明下的照片就是這種光線。

  而側順光就是光線從相機的左邊或右邊側面射向被攝主體。在進行拍攝時,側順光是使用單光源攝像較理想的光線。多數情況下一般用25°~45°側順光來進行照明,即相機與被攝主體之間的連線,和光源與被攝主體之間的連線形成的夾角為25°~45°。此時面對相機的被攝主體部分受光,出現了部分投影。這樣能更好地表現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面板質感。既保證了被攝主體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對比得當,有了立體感。臺灣影樓那種很“靚”的照片大多是這種光線。

  2、側光

  側光的光源是在相機與被攝主體形成的直線的側面,從側方照射向到被攝主體上的光線。此時被攝主體正面一半受光線的照射,影子修長,投影明顯,立體感很強,對建築物的雄偉高大很有表現力。但由於明暗對比強烈,不適合表現主體細膩質感的一面。不過許多情況下這種測光可以很好的表現粗糙表面的質感。

  3、頂光、俯射光、仰射光

  頂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輪廓,和背景隔離開來。但光線從上方照射在主體的頂部,會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層次,色彩還效果也差,這種光線很少運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遊”的人像片裡,正午的照射光線往往會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現極重的陰影,非常難看,所以需要表面這種情況的出現。當然特殊情況下頂光運用的好也有成功的範例。

  俯射光是這三種光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一般的照明在處理主光時,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於主體、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這樣的光線,不但可以使主體正面得到足夠的光照,也有了立體感,而形成的陰影也不會過於明顯。不過這種光線很少單獨使用,大多是在影棚裡與其他輔助光混合使用,如與側順光位配合等,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還是不給圖,大家把自己的婚紗拿出來裡面就有不少是廣泛使用的,我的圖片就不貼了,避免麻煩。

  仰射光又叫底光、腳光,也是一種不多見的打光法。將光源置於主體之下向上照射,會製造一種陰森恐怖的效果。一般電影中使用較多,為了刻畫反面人物的陰險可憎,往往會使用很硬的底光。這就不給圖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對鏡子用手電從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這種方法來嚇mm喲!不道德的。

  攝影中的逆光我個人認為是最俱表現力的一種光線,但使用上最複雜,難度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