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身體發抖是怎麼回事

  寶寶剛剛出生,很多細心的父母的家長經常會發現,在開啟小寶寶的被子,或不遠處有一點聲音時,他會全身快速的抖動。是不是寶寶膽子太小了,外來的聲音把他嚇著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關於寶寶身體發抖小編得為你們詳細介紹介紹。

  寶寶身體發抖相關資料介紹: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受刺激引起的興奮容易“泛化”,表現為在開啟新生兒包被或是大聲、強光、震動以及改變他的體位都會使小兒抖動起來,出現粗大震顫樣自發動作,或緩慢的、不規則的、抽搐樣的手足動作,甚至有時可見踝部、膝部和下頦的抖動等這些無意識、不協調的動作,通常被稱做驚跳。由於這些都是由大腦皮層下中樞支配的,所以在新生兒期出現並沒有病理意義,家長大可不必緊張。

  寶寶身體發抖,只要成人用手輕輕按住他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沒有裹包被的新生兒,只要扶住他的雙肩或將一雙小手交叉按在胸前,也可以使他安靜下來。新生兒驚跳對腦的發育沒有影響。

  但新生兒的驚跳仍需與驚厥相區別。如果被包開啟後,發現寶寶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反覆地作咀嚼、吸吮動作,呼吸不規則並伴面板青紫、面部肌肉抽動,或突然出現肌張力改變,比如四肢持續性的強直,或反覆出現快速的某一肢體或部位抽搐,以及陣發性痙攣,這些是新生兒驚厥的表現。提示小兒患有某種疾病,要及時請醫生診斷治療症。

  新生兒驚厥病因很多,有時幾種因素同時存在,明確病因是進行特殊治療和估計預後的關鍵,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腦病,重者可以死亡;分娩時產傷引起顱內出血,多見於體重較大的足月兒;早產兒腦室周圍和腦室內出血,早產兒腦內此區域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對缺氧、酸中毒極為敏感,易出血;感染,新生兒尤以化膿性腦膜炎最多見,也可有一些病毒感染引起;這些都可引起新生兒驚厥。還有一些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高鈉和低鈉血癥、維生素B6缺乏,氨基酸代謝紊亂均可引起新生兒驚厥;如果媽媽在分娩以前用過某些藥物麻醉藥或巴比妥類藥物,胎兒通過胎盤接受了該藥物,出生後由於不能繼續接受藥物供應,也可發生驚厥;還有一些是由於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大量遊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沉積在腦基底節,影響腦細胞的能量代謝而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驚厥等。

  驚厥對新生兒以後腦的發育有影響,有可能產生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所以如果發現寶寶發生驚厥或不能確定是否為驚厥,應儘快到醫院看醫生,緊急尋找病因並立即給予治療。

  另外嬰兒手足搐搦症又稱“低鈣性驚厥”,多見於半歲以下的嬰兒,以手足搐搦或全身抽搐為特徵。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生與佝僂病有密切關係,血鈣過低是形成本病的主因。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以春季多發,且常常與母乳餵養不足有關。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於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養,以致脾腎兩虧,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不藏血,筋脈失去儒養,肝虛內風易動,又因外感風邪,如感冒、發熱時,以致內外風合而發病。常見症狀為,有典型的手足抽搐及驚厥,發作比較頻繁,但發作緩解後,即如正常兒,每因外感與驚恐而引起發作。常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

  寶寶身體發抖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拿肩井、拿合谷、拿委中、拿陽陵泉、拿承山,各穴輪換操作,以搐止為度。

  2患兒仰臥位,家長將全掌置於腹部,順時針摩腹2~5分鐘。

  3患兒由家人扶抱或俯臥,家長以掌橫擦肩、背、腰、骶部,以微紅透熱為度。

  4以指按揉脾俞、胃俞、腎俞穴,每穴操作1分鐘。

  5先按後揉足三裡穴1~3分鐘。

  2.隨證加減

  1肝風內動型:多由外感引發,起病較急,表現兩目上視,甚則神志不清,全身或四肢抽搐,持續數秒或十餘分鐘,每日發作次數不等,少則數次,多則幾十次,緩解後如正常兒。面色青紅相兼,口脣乾,舌質淡,苔白。常用手法加

  ①掐人中、掐十宣,輪換操作,以清醒為度。

  ②拿風池30~50次。

  ③補脾經100次,補腎經100次,清肝經200次。

  2血虛生風型:四肢抽搐不安,時發時止,伴見面色蒼白,精神疲倦,食慾不振,脣甲色淡,全身乏力,汗多,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300次,揉板門300次。

  ②推三關100次。

  ③捏脊3~5遍。

  寶寶身體發抖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家長以拇指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掐十宣,每穴5~10次,以清醒為度。

  2患兒仰臥位,家長將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輕輕拿揉四肢部位的肌肉組織2~5分鐘,然後兩掌相對搓揉四肢1~3分鐘。反覆操作,以搐止為度。

  3補脾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揉板門穴300次。

  4家長一手固定患兒小腿部,另一手拇指羅紋面置於足三裡穴,作旋轉按揉1分鐘。

  5捏脊5~7遍。

  寶寶身體發抖生活調理

  1注意周圍環境要安靜,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尤其是突然的刺激。

  2患兒居室內要冷熱適宜,一般保持在18~25C左右為宜,隨著氣候的變化,要及時的增減衣被,防止外感風邪。

  3除按摩外,平時應注意補充鈣劑。

  4家庭中遇到患兒抽搐、神昏時,用按摩方法先急救,贏得時間後,還應抓緊時間請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