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陝西景點的導遊詞
陝西是個歷史悠久的省份,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遊覽的地方!以下是陝西導遊詞大全,請閱讀!
黃帝陵簡介導遊詞【1】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
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
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
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
”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
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
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
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
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
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
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
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
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
再後面便是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
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
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裡陳放著47塊石碑。
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
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西安華清池【2】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
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餘人同時沐浴。
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餘噸,水溫達43度。
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
下面就請大家前去遊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
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
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
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專案,可以說她和《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
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
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
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
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
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
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
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現在遊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
這裡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簷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
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
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週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
郭沫若在遊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
”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築,規模巨集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佈驪山上下。
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它的範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
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佈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
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裡屬華清池西區。
走進後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
許多遊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
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
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
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麼他們一定在這裡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簷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
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裡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和南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
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
裡面儲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
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
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溫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
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
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
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
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
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
心良苦,設計精到。
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
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
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
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
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各位遊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祕的古浴池。
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麼了。
如果說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麼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
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後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說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
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
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
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並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
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湧進湯池。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
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
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臺】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後,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
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
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築,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臺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
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築,被滿塘荷花簇擁著,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
於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於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
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說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
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臺,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後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麼楊貴妃要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臺的下邊就是原先設定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溫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溫泉】
各位遊客,你們進景區後,一定急著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溫泉既然如此出名,那麼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
這裡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
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著“驪山溫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著一個洞,這裡就是驪山溫泉的源頭了。
也就是說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溫泉就來源於此。
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裡面洞洞冒著水花,井面騰著熱氣。
如果在9.10月間,溫泉水便會從潛井裡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溫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溫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湧出地面,於是形成了溫泉。
中國有許多溫泉,尤其近年隨旅遊業的發展,溫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
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雲南的騰衝等等,但華清溫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溫泉。
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
華清溫泉水溫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溫泉》的詩碑。
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遊,月白水香誰與傳。
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
”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溫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遊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臺。
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
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
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中正當年住的五間廳。
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裡;1934年修葺後,這裡又成國民政府高官遊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中正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
他在這裡策劃高階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裡,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
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中正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中正的臥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祕書辦公室。
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中正貼身侍衛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
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
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中正從這裡翻窗逃出後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遊覽就將結束了。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
謝謝!
半坡遺址介紹【3】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
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
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
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瞭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髮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
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係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
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
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於是製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範例。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
小孩死後,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屍體放在裡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並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
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
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
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
由於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