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格王朝遺址導遊詞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古格王朝遺址是一座高原古城,位於阿里札達肥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為研究西藏曆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古格王朝遺址歷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古格王朝對內發展生產,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導致戰爭,最終滅亡。自從被科學家發現後,在古格遺址周圍不斷髮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是這個神祕王朝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令人流連忘返。

  宮殿區

  古格王朝遺址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大約有半個籃球場大,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20米深的國王“冬宮”,由8個面積20平方米左右的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複雜。札達及阿里都很難見到樹木,建城之初木材的奇缺是可以想見的,何況王宮又建在山頂上,建築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防禦區

  防禦區主要有3個防禦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於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禦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公元1630年古格王朝遺址近鄰的拉達克人攻佔了古格都城;公元1680年,清政府派兵收復古格;這裡地勢險要,是通往古格的必經之路,所以成為了當時的戰略要地。

  寺廟區

  在古格王朝遺址建築群遺址中,最為顯眼的建築多數是佛教建築。現存僅有6座:山頂上突兀而出的壇城殿、山坡臺上兩相輝映的紅廟和白廟、高低錯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側高聳的佛塔。這些風韻猶存的佛殿建築在山頂上格外醒目。

  紅廟與白廟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目前還遺存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豔,線條流暢,借鑑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朝遺址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土林

  土林是西藏最為壯麗的景觀之一,在地貌學上稱為“水平宕層地貌”,是經過流水侵蝕形成的比較特殊的決生鬆造地貌。結構緻密而堅實的砂岩和礫岩常常構成粘土巖的保護層,或平鋪於巖壁的頂部,或突出於巖壁之上,與軟岩層次互動組成。那高而平的山頂被縱向切割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連成的“林海”十分壯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奇特神祕的地貌依山環繞,遍佈了整個札達縣。據說,藏族先民們就是利用“土林”這一自然資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偉的古格王朝遺址的。

  二

  神祕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間在歷史上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那記錄了古格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成就的遺址。

  就在15年前,古格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自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在此展開了一系列收穫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後,這個消亡了350年的王國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周圍不斷髮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祕面紗。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巨集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託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蹟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窯4 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現在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窯,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迴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歷史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彙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面。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鬆與雲丹也為爭奪王室相互鬥爭,奧鬆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迴天無力,便帶著三個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里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後,併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後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佔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經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裡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線路

  從山腳的沿著小徑走,首先要經過4間古殿,即紅廟、白廟、度母殿和輪迴廟。山頂有一座壇城殿,要參觀古寺需由工作人員開啟門鎖。寺內儲存有許多精美的壁畫,一些壁畫上的金漆依然閃亮發光、光彩奪目。幾間寺裡以白廟規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窯內放著盤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建時做的。據說除泥土之外,還混合了很多聖物。

  白廟和紅廟的面積差不多大,約為300平方米,廟內牆上繪滿了各種不同題材的壁畫。白廟內有一幅吐蕃歷代贊普和古格國王世系的壁畫,非常珍貴。紅廟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請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的壁畫,畫中一隊舞女翩翩起舞,旁邊有人擊鼓吹號,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些壁畫雖時隔數百年,色澤仍很鮮豔。

  山腰中有兩條隧道連線,直通山頂。北面懸崖邊上的通道,仍堆放著不少鵝卵石,殘留著當年抗敵的痕跡。走過崖邊通道,一再往北行,一個地面墊高,僅餘四壁的院子,便是當年國王議事的宮殿。

  山頂的護法神殿壁畫主體部分大多為密宗男女雙修佛,畫風潑辣,用彩強烈。壁畫下方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地獄之苦,各式刑法慘不忍睹。邊飾則是一長排數十位裸空行母、嫵媚優雅,儀態萬方,無一雷同。

  在遺址的頂端,有一個不顯眼的小門,門口有小牌——“冬宮”。沿臺階可深入山內。山內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幾十米後山洞擴充套件開來,有大小几十間房屋,多數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層透氣、透光,類似陽臺,比較開闊。這裡就是當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過如今裡面已經空無一物了。

  三

  古格王國遺址在阿里札達肥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硼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迴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經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說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髮掘出的造像、雕刻從壁畫等是這個神祕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墊巨集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其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模巨集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這為研究西藏曆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散佈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更是難以數計。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他們並不是古格後裔。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麼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祕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祕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祕密深鎖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