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炎帝神農故里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炎帝神農故里景區的一名導遊,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遊覽神農故里,遊玩中,大家有什麼需要和建議可以提出來,在可能又合理的情況下,我會盡全力滿足大家,同時預祝各位玩的開心,遊的盡興。
炎帝神農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隨州城北18公里,乘3路公汽18分鐘即到,是連線316國道和漢丹鐵路的一條紐帶,交通十分便利,區內設施齊全,我們偉大的名族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烈山石室裡。炎帝神農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強大、先進的氏族部落首領,有他開創的新石器時期的原始農業,是人類有遊獵走向農業,有矇昧走向文明。因此,他和另一個先進的氏族部落首領皇帝軒轅氏先後創造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開創了中華名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新紀元,被海內外炎黃子孫尊奉為中華名族的始祖。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炎帝神農牌坊,它是炎帝神農故里的大門,牌坊高8米,寬10米,四柱三間四樓式,雕樑畫棟,盤龍繞鳳,橫匾上雕刻著“炎帝神農故里”六個金色大字。經過橫跨在龍脈河上的神農橋,就進入炎帝神農文化廣場,廣場由前後烈山門和四角角樓及四面文化長廊組成,廣場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廣場中央巍然屹立著高9米的漢白玉帝神農雕像,他左手執五穀,右手拿靈芝,傲然挺立,氣宇軒昂,象一棵搏風擊雨的不老鬆。在廣場四周的文化長廊里布展著中央領導和海內外名人名家到此參觀時留下的墨寶。
穿過文化長廊,就到了神農紀念館,紀念館有五個展廳。
第一展廳,懸掛著炎帝神農的巨幅油畫像,兩旁配著“華裔仰始祖,天晴賴奇功”的對聯,在大廳左面懸掛著神農祭文,展廳中央陳列著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方案模型。大家請看:這是神農大道也就是316國道,在國道旁邊的是神農牌坊,我們穿過神農橋,就到了神農文化廣場,這裡是我們所在的位置——神農紀念館。
現在我們來到文史展廳,也就是紀念館的第二個展廳,從歷山歷史沿革表中可以瞭解到:歷山舊時期稱烈山,排列的“列”,因從隨州至棗陽之間有九十九重山崗,依次排列非常整齊,故為排列的“列”,稱“烈山”,西周以後稱歷山,它們在讀音上一字一聲之轉變,作為通假字之通用,一直沿用至今。大家請看這邊,這是神農功績的圖片,在遠古時代,古代的先民認為走禽是難以久養的,不知道耕種。於是,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製造生產工具,發明了犁和耙,那時的青年到丁壯時,還不知道耕種,而神農自耕以教天下。神農在烈山驅獸,放火燒山,刀耕火種,而天下食之,男耕女織也分得非常清楚,故天下有受寒者,而神農自織,以道民也。
接下來,我們來到謁組堂,裡面懸掛著神農畫像,兩邊對聯是“華裔仰始祖,天下共烈山”。四周布展烈山五姓宗親會的會旗和會徽,這是我們專門供遊客朝拜炎帝神農的地方,各位可以去祭拜一下我們的祖先,讓神農的靈氣保佑我們,從紀念館出來,順著九龍山蜿蜒的大路,前去拜謁神農的出生洞,神農洞座落在九龍山的第七座山的東麓,現建有古式四合院的小型廟堂。首先看到的是廟中大門兩旁“古洞載日月,神農傳九州”的對聯,表明了炎帝生於此地,並在此傳揚古代文明之意。大家請隨我前行到神農洞的院內,大家第一眼所見的就是院中央的這個香鼎,這兒每天煙霧繚繞,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炎帝生辰祭日,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憑弔,感謝其植五穀,嘗百草的功德,都來朝拜,祈求祖宗保佑。香鼎左邊的這個洞府就是我們的祖先,炎帝出生的地方——神農洞,洞門半天,可以看見古洞的幽深,由於歷史的久遠,歲月的滄桑,這個洞現在只有幾米深,說到神農洞,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天上,蟒則留在了地下,地下有九十九條蟒,經過七七四十九萬年的修煉,想昇天為龍,但龍總歸是龍,蟒仍是蟒,蟒升不了天,,這升不了天的九十九條蟒,因此就在人間興風作浪,危害人間,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降搬來九十九座大山,把那九十九條蟒鎮壓在山下,一字排開,就成了現在的隨州至棗陽之間九十九重山崗,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把他的九個兒子派出鎮守這九十九條蟒,九個龍子遵從父命,來到鎮壓九十九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在山中,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或九烈山,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九龍山之一的洞天山,也就是七龍子所住的山脈。
又過了七七四十九百年,九龍山下住著一個氏族部落,這個氏族的首領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嬌氏的女兒,叫安登,安登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她天天上山放養和採集食物,一天,她趕著羊群,提著籃子上山了,此時正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安登來到山上,頓時覺得心曠神怡,看著紅的花,綠的草,不一會,籃子就被裝滿了,此時,太陽還沒有當頂,安登就想:找一個地方歇一會吧,她順著彎彎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發現了一個洞穴,洞很寬敞,洞口邊盛開著豔麗的映山紅,好奇心驅使她進入山洞,洞裡清爽怡人,安登放下籃子,依著洞壁休息,不一會就睡著了,這洞原來是七龍子住的地方。因為九個龍子鎮蟒有功,王母娘娘把他們請到瑤池參加蟠桃宴會,七龍子多喝了點酒,回來後把洞門開啟透氣,自己卻睡著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洞口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彎彎的柳葉眉,挺直的鼻樑,紅紅的小嘴……看著看著,七龍子頓生愛意,抱起安登就和她親熱起來……,事後,七龍子深感後悔,回龍宮向父親請罪,再也沒有回來,而自此以後,安登就感到肚子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跳動,九龍子和她親熱的場景也屢屢出現夢中,每天她都去洞口坐一坐,一天,她走向洞裡,發現裡面很寬很亮,有石床、石凳、石桌石碗,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於是她住進了山洞。第二年,又是一個山花爛漫的日子,安登在洞中生下了一個七斤重的肉球,這時只聽“砰”的一聲,肉球炸開了,從中跳出一個胖小子,安登給他取名叫“石年”,這個石年就是後來教種五穀,品嚐百草的神農了,這個洞後來叫“神農洞”。
好了,各位朋友,參觀遊覽了炎帝神農故里,使我們瞭解到我們偉大的始祖炎帝神農用自己的雙手和簡陋的原始工具,含辛茹苦,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為人類文明大廈奠定了基石。那麼我的講解也就先到這兒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如果大家對我的服務有什麼不滿意之處請指出來,你們的提議是我工作的財富,現在請大家自由活動,20分鐘後我們在炎帝神農像前集合,祝大家玩的開心,謝謝!
二
各位遊客朋友:
您們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光臨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很榮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導,我的手機號是 。首先我代表炎帝景區為大家的遠道而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由我全程陪同大家一起暢遊炎帝神農故里景區,我將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一起解讀炎帝的歷史,豐富充實大家的隨州之旅。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位於隨州市隨縣厲山鎮,屬於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它處於市區西北角,離市區18公里,三一六國道、漢丹鐵路穿境而過,是去襄陽三國古隆中、十堰武當山道教聖地的必經之路,交通十分便利。景區現擁有神農照壁、四牛石雕、聖火臺、神農文化廣場、神農大殿、神農雕像、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百草園、神農洞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首先,各位朋友,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偉大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據史載,炎帝神農是我國古時期的一個強大、先進的部落首領,他同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農就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療民疾,實現了男耕而食、女織而衣、日中為市。炎帝神農也因此同黃帝軒轅一道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華人也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悠悠華夏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層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詳實的材料、確鑿的證據、科學的論證,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農身上的塵埃,恢復了炎帝神農誕生於隨州、炎帝的南方屬性、炎帝和黃帝不可分割的關係的本來面目。並揭示炎帝神農文化的精髓就是開拓進取、發明創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麼我們現在的所處的位置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炎帝神農誕生地——烈山。烈山,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燒山的意思。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這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刀耕火種的發明。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就位於這九嶺之間。景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復,2007年擴建,核心景區1.71平方公里,為國家4A級景區。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此地舉辦,深受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
前面的這塊照壁是有中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所題字的炎帝神農故里五個金邊打字。代表著我們炎帝神農故里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們中有許多朋友可能知道:在風水學裡有一種說法:“氣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視為不吉利”。避免氣衝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砌一堵牆,但是,為了保持“氣流通暢”,這堵牆又不能封閉,所以便誕生了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結構——“照壁”,用以“避邪藏福”。比如故宮的九龍照壁等等。。
好,請各位隨我轉過身來!大家看,從照壁到前方的神農大殿是整個景區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位於正南北方向。據考古發現,早在炎帝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而且從科學上講,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長的日照時間。
現在我們腳底下走的通往大殿的路名為迎賓大道。在迎賓大道不遠處。大家看這個呢便是我們炎帝神農故里的四牛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說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好,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留念,尤其是炒股票的朋友,到了這裡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沖天,一路飆升,財源滾滾來。
四牛雕像前面即為九孔橋。九孔橋採用趙州橋的構造理念構造而成。九在古代是最大的數字。咱們的這個橋共有九個孔,因此呢被稱作九孔橋。大家順著我的手指往前看,前面古樸大氣的石門就是華夏始祖門,門上雕刻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圖案。走過華祖門我們來到的這個像“火”一樣的建築是聖火壇。 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開幕式的火種就是在聖火臺上點燃。數千年來,華夏子孫,薪火相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締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聖火臺底座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圖騰,底座周邊刻有龍騰雕紋,相傳有神龍相守,供奉華夏最初之火種。很多華人朋友到這裡,都會從聖火臺的底座穿過,他們說:聖火臺中走一走,紅紅火火全都有。朋友們,你們也來走一走,這樣今後咱們的生意會紅紅火火以後的日子也會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眼前便是七步登天台,共七七四十九個臺階,分7節大臺階,每節大臺階又有七個小臺階。七步登天台根據天上的北斗七星設計而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北斗七星的七個星君,而北斗七星的七大星君代表著不同的福運。例如“文曲星”代表人的文運,“祿存星”則代表人的官運。貫通天地的七步登天台帶我們靠近炎帝,讓大家感受到來自始祖炎帝的靈氣,所謂“七上八下”,踏上七步登天台,每踏一步,福運相互連線,踏完七大臺階,福運全部匯聚在一起,相信各位今後的人生一定會邁大步、行大運。
我們現在步入的便是氣勢恢弘的謁祖廣場,廣場邊長117米,呈正方形,佔地面積13689平方米,數字也呈九的倍數,整個廣場可容納2萬餘人。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開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這裡舉行。
遊客朋友們,現在佇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氣勢雄壯的“洞穴式”建築,便是億萬炎黃子孫嚮往的精神聖殿——炎帝神農大殿。殿前有12級臺階,它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份。大殿裡供奉著的這尊坐像就是炎帝神農聖像,他面容剛毅而慈祥,身軀強健而有力,一手捧著稻穀,一手握著靈芝,喻義著“幸福和健康”,也象徵著始祖在開創農耕和醫藥方面的兩大主要功績。整個雕像高4.26米,寓意炎帝農曆4月26日的生辰。這尊炎帝神農像是根據清代著名畫家吳承硯繪製的始祖像雕刻而成的。在1987年11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一位不會講華語的青年,遠涉重洋,不遠萬里尋根到時厲山。在厲山鎮政府,他把一幅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複製的炎帝神農畫像交給當時歷山鎮領導。他說,此舉是我家三代人的心願。原來,這幅炎帝神農像一直藏在故宮。19世紀未被八國聯軍搶走,存放在美國華崗博物館。他祖父得知後,幾經周折,花巨資取得了複製權,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將此畫像送回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為了不違祖命,他憑著一本英漢對照字典和古厲山地圖,終於找到了烈山。來到烈山半腰,在明朝“炎帝神農氏遺址”石碑前,周共王德樵擼起褲管,指著自己的膝蓋骨淚流滿面地說,我可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啊!然後頂禮膜拜。
在神農大殿的兩側,分別放有銅鐘和皮鼓。古訓說的好,燒香不撞鐘,等於一場空。古人認為,鍾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陽氣,敲鐘就是喚陽氣,滋養萬物。所以,“撞鐘納福”就成為人們表達自己喜悅和祝願的祈福方式。
剛剛我們膜拜了炎帝神農坐像,站在此地我們就可以看到遠處一個高大的雕像,是核心景區的標誌性建築,它就是炎帝神農立像,位於神農文化廣場正中央。相信很多遊客在剛進入隨縣縣城就已看到這尊巨像。大像面朝東南,316國道、環城路是大家尋根謁祖的必經之路,而始祖炎帝就屹立在這裡注視著前來尋根謁祖的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站立像與大殿裡的炎帝神農坐像同為中國美院設計,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約18.67米,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14.2米,代表著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曆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約31.67米,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說到這裡,小x又忍不住要說到始祖的靈氣。炎帝神農巨像最後一塊石材安裝完畢,人們紛紛前來敬香放炮。香未燃盡,炮聲剛落,奇蹟出現了,數百隻小鳥聚集在一起,圍繞大像持續飛行了足足5分鐘的時間,有的人說,那是小鳥誤將始祖手中的稻穀當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則相信那是始祖顯靈了。
現在大家經過的便是我們景區為紀念炎帝神農嘗百草而建的百草園。上古時期多瘟疫,炎帝神農為救黎民百姓,敢為天下先,遍嘗百草,先後發現各種可以治病的中草藥,而這其中,首推生薑。據傳,炎帝神農在勞作的過程中,突感頭痛發熱,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即中暑,就在這命懸一線之際,他發現身邊有一叢長的綠油油頗似竹子的植物,順手便拔了一株,颳去根莖上的泥土,塞了一塊在口中,嚼來味道雖然辛辣,但馬上頭暈症狀就慢慢減輕、呼吸順暢,不適的感覺逐漸消失,因為這種植物再造了自己的生命,炎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便用自己的姓為這個植物命名,取名為“生薑”。現在,百草園內種植著各種不同的中草藥。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為以後景區建設養生館作準備,利用這些中草藥,前來這裡謁祖觀光的遊客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防身。
大家請抬頭仰望,在我前面的秦漢風格的建築群就是功德殿。功德殿建築群坐落於九龍山的第四座山頭——五帝山頂,這裡也是景區海撥最高的位置。整個功德殿佔地10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6平方米,由主殿、廣場和連廊三部分組成,由外到內分別有日月門、天門和功德殿大門三門,這裡是展示炎帝神農生平和功績的主要場所。也是許多遊客重要的許願地之一。在這裡,工作人員準備了花
籃、許願瓶和許願燈,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寫在許願紙上放入許願瓶或將自己的名字貼在許願燈或花籃上,敬獻在始祖膝下,相信各位的心願一定能實現。大家可以在這裡感恩始祖或合影留念。
在我們的左、右邊牆壁上,有許多的竹簡,右邊的竹簡介紹的是炎帝神農的生平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簡介 炎帝神農氏為少典氏之子,其母安登感龍而生神農於烈山石室,湖北隨州厲山鎮有神農洞、炎帝碑為證,故號烈山氏、厲山氏等。世代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其生日,並以祀之。神農澤被南方,位列三皇,善於用火,號火德王,尊為炎帝,以牛為圖騰,以姜為姓氏。傳說炎帝神農氏為民療疾,遍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因誤嘗“斷腸草”,崩於茶陵,即今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園柏翠松青。
朋友們,現在我們即將跨過的便是天門,大家可以看到,天門由內外兩幅楹聯構成,內楹聯由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曹克定先生撰寫,右聯為:種五穀興農,嘗百草回春,總系蒼生福祉。左聯為:創手工成業,始貿商為市,首開社會文明 。外楹聯由曾為南京總統府景區楹聯題字的馬來西亞著名楹聯作家林聲耀先生撰寫,右聯為:華夏史長馨,任萬世溯宗,天涯常系隨州夢 。左聯為:人文根已續,縱八方寄跡,海外總牽赤子情。這兩幅楹聯都由衷的表達了炎黃子孫對華夏始祖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對炎帝豐功偉績的追思和讚美。
跨過天門,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日月門和天門之間的連廊區,兩邊的牆壁上共有36塊文化浮雕。包含國家領導人的提詞、知名書法家或社會名流頌炎帝神農的書法作品、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頌炎帝文、清朝畫家所畫炎帝神農像、古厲山鎮地圖以及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和八大傳說,還有後人歌頌炎帝神農的詩詞及神農祭。
大家穿過日月門,拾級而上,看到的就是神農碑亭了。亭下的神農碑是明代萬曆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為祭祀始祖炎帝神農而立,是我們景區最古老、最具價值的文物,也是炎帝神農誕生在隨州厲山最有力的實物證明。碑由玉石鑿成,高2米,寬1米,重數噸,碑座用108塊青石板砌成,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碑上刻有“炎帝神農氏遺址”幾個字,現在仍清晰可辨。
一路前行,我們來到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人們常說:“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我們都是龍的子孫。可是,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好了,讓我們輕鬆一下,聽我講一段有趣的傳說吧!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了天上,蟒則被置於地下。蟒因升不了天,就在人間興風作浪。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將搬來99座山,把那興風作浪的99條蟒全都鎮壓在山下,一字兒排開,就成了現在隨州至棗陽的99重山岡。可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派他的9個龍子來鎮壓99條蟒。9個龍子遵從父命,騰雲駕霧來到鎮壓99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了下來。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再後來,九龍山下興起了一個氏族部落,部落裡有一位牧羊女名叫安登,她天天上山放羊和採集食物。有一天,她順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裡發現了一個洞穴,便進入洞裡歇息,不一會就睡著了。可哪知這個洞是七龍子住的地方,七龍子因參加蟠桃宴會,多喝了點酒,就忘了關洞門。第二天早晨,七龍子醒,發現了美麗的安登,頓生愛意,就抱起她親熱起來。於是,第二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安登便在洞中生下了一個胖小子。這個胖小子就是後來教種五穀、品嚐百草的炎帝神農,他出生的這個山洞後來就叫做了“神農洞”。看來,我們還真是“龍的傳人”呢!既然如此,可得好好地在洞前拜拜,也好沾染一下我們偉大始祖的靈氣呀!
沿著臺階向下,大家現在看到的便是景區獨有的百家姓臺階,全段臺階共有108階,各臺階兩側欄杆上分別雕刻著兩個姓氏,共刻有中國百家姓中的前216姓。炎黃後裔遍佈世界各地,這216個姓便是為了方便華夏子孫在始祖故里認祖歸宗。大家可以在欄杆上找尋自己的姓氏,臺階向下的迴廊處,有專門的百家姓研究人員為大家講解各自姓氏的起源和遷徙歷程。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時間過得真快,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遊覽到這裡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一路上對我的工作的支援。在剛才講解過程中,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華夏同始祖,天下共烈山”,我們相信每一位炎黃子孫不管身在何方,都是心心相印、血肉相連。同時,我們也相信,通過這次與始祖近距離的接觸,大家一定沾到了始祖的靈氣,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帆風順,萬事如意。謝謝!
三
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這個洞被後人稱為神農洞,都有同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洞前這三個石板和石墩子是古人為了祭祀炎帝神農而放置的祭祀器皿,為撰寫的神農洞記,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遊覽到這裡就要結束了,朋友們,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龍而生炎帝”於此。相傳,
朋友們,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龍而生炎帝”於此。相傳,盤古開天地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安登的美麗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採摘野果,有一天安登採食的籃子裝滿了,安登也累了,她來到此洞,倚著洞壁不知不覺睡著了。安登做了一個甜美的夢。她來到美麗的姜水邊,五彩霞光突然籠罩整個烈山大地,天空中一道燦爛的金光閃過,一隻龍頭浮現在霞光中,巨龍撥雲闢霧,騰空而下,化作一英俊少年來到安登身邊。後來安登住進洞內,並於農曆四月二十六生下一個胖小子。安登十分高興,為他取名“石年”。這個石年,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這個洞被後人稱為神農洞。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史書的記載和史學家的論說,都有同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洞前這三個石板和石墩子是古人為了祭祀炎帝神農而放置的祭祀器皿,分別為石牘、無頭石豬、無頭石羊,祭祀的時候人們便把羊頭和豬頭放在只有身子的石羊和石豬上,用以供奉始祖。在我們的右側,為撰寫的神農洞記。
二十五、歡送語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領導,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遊覽到這裡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一路上對我的工作的支援。在剛才講解過程中,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華夏同始祖,天下共烈山”,我們相信每一位炎黃子孫不管身在何方,都是心心相印、血肉相連。同時,我們也相信,通過這次與始祖近距離的接觸,大家一定沾到了始祖的靈氣,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帆風順,萬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