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導遊詞
朋友們,歡迎到道教聖地五雷山遊覽觀光!(進入五雷山牌樓)現在,我們將要從這裡登五雷山了。五雷山,原名雷嶽,海拔976米,因主峰金頂分出數脈,呈輻射狀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地維,所以又叫大維山。後來,因大維山廟宇出現“雷掃其殿,鐘鼓自鳴,塵埃自淨”的奇蹟,故又更名為五雷山。它位於慈利縣城東15公里,北臨石門,東依臨澧,南接桃源,是東入張家界市的必經之地。山上氣候宜人,環境優雅,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為32攝氏度,平均溫度11.6攝氏度,不僅是旅遊避暑勝地,更是道教聖地,素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俗話說“北武當,南五雷”,二者如兄弟聯袂,名聞遐邇。其道教殿宇之多被《三湘之最》譽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據史書記載,五雷山道教“始於唐、盛於明”。相傳西域淨樂國太子曾選中此地,壘石室苦修,“得道高升”,這就是著名的真武帝君。嗣後,唐代李靖慕名上山草創道觀。元末翰林國史編修張兌辭官不做,歸隱天門山、五雷山,在五雷山擴修殿宇,弘揚道教文化,並親題“楚南名山推第一”,從此五雷山名聲大振,所建殿宇“旁魄百里,列縣俱瞻”,明神宗得知後,封五雷山為“洞天福地”。道教信徒遍及鄂西南、湘西北兩省十八縣。每年古歷“三月三”、“八月十五”為朝聖日,有“朝不朝,一年十萬八千到”之說。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常德榮定王、澧州華陽王對五雷山進行大規模擴修改建,建築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有36宮,72殿。其建築為石牆鐵瓦構築,隨山脊溝壑縱橫陳列,綿延15華里,奇險深幽,玄妙超然,獨具一格,蜚聲南北。可惜民國末年,戰亂紛起,匪盜稱雄,五雷山香火飄零,到1966年“”,所有殿宇毀滅殆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慈利縣委、縣政府為落實黨史的宗教政策和文物管理法規,發展旅遊,投資數百萬元,修復了部分古建築,修建了旅遊專線公路以及相應的旅遊服務設施,成立了五雷山風景區,昔日雄姿,再展輝煌。
(登山公路)朋友們,現在我們就要進入登山公路了。剛才一位先生說,五雷山是道教聖地,那麼,能不能講講有關道教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佛教、基督教都是從國外傳過來的,唯獨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道教淵源於古代流行的巫術和求仙方式。東漢時,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先秦道家老聃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稍後張角另創太平道。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因其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唐宋時期,因唐高宗、宋徽宗等皇帝扶助提倡,道教大盛。以後又創立多種流派。至元代併入以符為主的正一道之中。金代王重陽創立以道為主,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全真道。此後,道教正式分正一、全真二宗。明清時期,道教由盛轉衰。道教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徒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房中、辟穀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道教經書主要有《道藏》5485卷,代表性的還有《道德經》、《正一經》、《清靜經》、《玉皇經》、《靈飛經》等。
道教信徒稱道士、亦稱道人、羽人、羽客、黃冠、方士。道士有六種,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廟宇稱作宮觀,即道宮、道觀。
好了,有關道教的一些情況介紹完了。現在,五雷山公路天險已經踩在我們足下,汽車即將進入五雷山道教名勝區。
(顧公寨)這裡是顧公寨的遺址,因唐代顧公在此紮寨拒寇而得名。寨高海拔880.4米,寨頂原有石壘營房,是顧公將士的主要駐地。寨的南、西、北三面,石壁陡峻,危巖星羅,僅東面一徑與慈濟塌相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顧公曾憑此險多次打退頑寇,但後為詭計所敗。寨下那座水庫叫黃蓮水庫,一望碧波如染,青嶂翠戀常映其中,令人產生“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之感。
(慈濟塌)朋友們請看那一馬平臺,就是聞名湘西北的高山平原慈濟塌。原名慈姑塌,相傳古時有7名人稱慈姑的美女,於南之七姑山修煉,常來此塌練功而得名。後因唐代顧公“性勇而心慈”,於此救濟四方難民,更慈濟塌。“塌”系土語,坪的意思。慈濟塌長1621米,最寬處500米,最窄處296米,總面積達
1200畝。顧公除暴安良、拒寇紮寨,曾在此練兵。自明、清以來,文人、香客多來此遊覽觀光。信步塌上,輕風拂面,頓覺心身倍輕,若遊空中廣場。有人說,如果在這裡建一“空中機場”,那簡直就是天下一奇了。
(二天門)大家抬頭看,那就是二天門,所處山脊海拔約780餘米,相傳為澧州華陽王修建,後被毀。現在的二天門牌樓為1994年重修。
(龍頭勝境)大家看這塊巨巖,狀如龍頭昂起,“欹絕壁兮將飛”,古稱龍頭巖,因下臨百丈懸崖,風起雲湧,龍頭凌空欲飛,故有“龍頭勝境”之說。
(捨身巖)相傳龍頭巖是真武祖師練功之地,後真武從這裡捨身投崖脫俗成,故又名“捨身崖”。真武“白日飛身”的故事,歷來流傳甚廣。巖身形成如舌,從崖緣向西橫穿伸出,下臨萬丈深淵,有“楚南第一險”之稱。因真武捨身的傳說,影響了不少愚昧無知者投崖“捨身成仙”。後來了為防止這類事故繼續發生,就在龍頭上修亭以誡後人,大家看,這座小石亭就叫“飛昇亭”,請細看這副對聯:“輕生哪得成仙,修善自能致富”,門額是“守身知命”。朋友們中如有不平之事或事業不順者,千萬不要輕生啊!
(百子堂)這叫百子堂,建於清代乾隆初年。俗話說,悠悠萬事,無後為大。繁衍生息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也並非每個人都按規律、按要求生兒育女,於是就有了送子娘娘的神話傳說的誕生。這裡供的就是送子娘娘的神像,傳說無兒無女者,只要一心向善,誠心於此一求,必有後代,且看這副對聯:“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諸位哪個想要生兒生女的,不妨拜拜送子娘娘。
(梳妝檯)這一方形石墩,古稱梳妝檯,傳說祖師爺成地臺前有一巨石,由幾塊小石托起,巨石上面平滑如境,叫梳妝明鏡。梳妝檯是道教信徒入道前的淨身之地。
(朝聖門)現在我們準備登朝聖門。門前這百步石階,稱百步墩,據說心不虔誠者很難數準。那麼大家就邊走邊數數,上頂後,各自報上數,看誰數得準。
好,朝聖門到了。大家說說到底有多少石階?朝聖門是朝聖者必過的一道關,殿內供青龍白虎二位門將,傳說朝聖者需在此叩拜青龍白虎後方能通行,那麼,我們就叩拜一下,表示心誠吧!
(晒經凸)大家看,朝聖門後的那一座小山峰上,有石亭一座,相傳為道人晒經書之地。遊人若細心察看,會發現該石亭有一段有意倒置。相傳若順置,那麼五雷山西面的三王、老棚等地方則雞不鳴,狗不叫,了無生機。
(迎賓館)現在,我們一起到迎賓館休息一下。這裡不設神像牌位,是古代道從專為四方香客信徒修建的休息住所。
(藥王殿)這裡供的是藥王菩薩神像。傳說古時黎民有病無錢醫治,於此一求,再啃神樹,則病患消除。
(財神殿)財神殿古名趙爺殿,供民間傳說的財神趙公明神像一座。大家且看這副對聯:“生財有道務必見義思意,雲神無私定然佑善懲惡”,意思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決不可取。一位哲人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古人以天神懲罰告誡貪心者,聯想當今時代,一個個貪官落馬被擒,難道不足以驚醒一些人嗎?
(觀音閣)相信大家知道佛門有個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五雷山道德觀裡面建觀音閣,有人覺得奇怪,剛才進山前說過的道教中的全真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流,五雷山也就屬於這一派流。傳說真武祖師修煉成正果後,要成仙了,觀音菩薩菩薩下凡降臨五雷山,就落在這裡,然後牽引真武祖師昇天。祖師成仙后,託夢張兌,一定要他在這裡建觀音閣,以報答觀音菩薩引導之恩。你們看閣內供的神像,就是觀音菩薩,是五雷山主要朝聖殿之一。
(金殿)朋友們,那就是五雷山主峰金頂,即五雷山的主要建築金殿。金殿本為五雷真武祠,相傳為祖師爺託夢張兌邀華陽山、榮定王所造。金殿建築為古轎頂型,上蓋紫銅色琉璃瓦,屋簷布以獸頭,牆體石條砌成,三面懸崖,一面石階蜿蜒而上,顯得輝煌莊嚴、肅靜。殿中供真武祖師神像,為九火銅鑄成,重約兩千餘斤,緊緊嵌在一樟樹蔸上,為澧州華陽王所造,另有金童玉女,四值功曹分列兩旁,威武雄壯。殿前原有香爐兩個和刻有張兌“楚南名山推第一”的石柱。這裡香火繚繞、鐘聲陣陣,是舉行道教儀式和善男信女朝聖的主殿。金殿雖險,卻有四奇,一是立於常德、澧洲、湘鄂邊界高處,只要是大晴天,均可見到金殿如一顆明珠金碧輝煌,數百里遠的常德澧縣城區歷歷在目,而其他高於金殿之處卻看不到常德、澧縣城區。二奇金殿拜塌不到十平方米,但不管有多少人朝拜祖師,卻互不擦身,竟若無人一般。三奇每年三月初三前,必有大雷大雨發生,第二天卻晴空萬里,傳言是祖師爺駕臨。四奇金頂雖為五雷山最高峰,但在山頂有一泉,雖久旱無雨,水仍源源不絕。傳說清順治後期,闖王李自成以僧人身份遊五雷山,偶染微恙,喝此泉水後,疾除康復,稱其為“金頂神泉”。
(五龍捧聖)現在,讓我們站在金頂四面眺望,周圍有5條山嶺,或起伏奔騰於南,或蜿蜒盤繞於東,或騰空昂然於北,雄奇多姿,儼如5條龍環繞金頂,素稱“五龍捧聖”。當旭日東昇射來萬道金光之時,龍身騰煙飛霞,生氣盎然。尤其在雨後初晴的陽光燦爛之時,紫氣氤氳,時濃時淡,給“龍身”罩上一層神祕色彩,引人入勝。有時雲霧忽散,忽高忽低,其“龍身”更有穿雲鑽霧之美。傳說,5條龍狀山嶺,是5條孽龍被五雷山祖師征服後的化身。有關祖師降龍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
(百鳥朝鳳)金頂似金鑄玉琢一般,秀麗如鳳。駐足金頂南望、西望,數以百計的大小山頭,有如翹首之鳥,環拱金頂,素稱“百鳥朝鳳”。在雲彩浮動或紗霧淡罩時,“百鳥”隱約欲飛;當濃雲瀰漫山谷溝壑時,數百山頭似鳥浮波,妙不可言。
朋友們,五雷山之旅就要結束了,衷心感謝諸位的配合與支援。真誠地歡迎您及您的親友、同事下次再來張家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