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紀念館導遊詞3篇

  上海魯迅紀念館免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只要參觀者在紀念館門前領取參觀票就可以進館參觀。下面是帶來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上海魯迅紀念館導遊詞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題寫了館名。

  來源:免費範文網qc99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於1999年9月25日建成開放。

  學術報告廳"樹人堂"可容納136人,配有影視放映及同聲傳譯裝置,經常舉行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電化教育示範以及小型演出。

  館內跨院專題展訂"奔流藝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組合的上軌道移動式文化展覽。

  魯迅紀念館免費開放,為控制人流量,處設立領票處。

  魯迅名言魯迅紀念館出口還有個“百草園”,春天去百草叢生與“魯迅sb”的花草連成一片,風光獨特。

  上海魯迅紀念館免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只要參觀者在紀念館門前領取參觀票就可以進館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1951年1月正式開放,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上海市紅色旅遊主要景點之一!

  篇二:上海魯迅紀念館導遊詞

  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祖國媽媽的第54歲生日,在這歡慶的日子, 我和媽媽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魯迅公園內的魯迅紀念館遊覽了一番。

  魯迅紀念館是一座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一排排青翠碧綠的樹木環繞在它的周圍。正面牆上,周親筆題詞的“魯迅紀念館”五個金色大字在朝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我們沿著一長溜的石級快速走進了魯迅紀念館的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牆上那一幅幅描寫魯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畫。這些畫的製作非常的逼真,彷彿使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當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廳裡還擺放著兩臺電腦,這是為參觀者作指南用的。我從電腦裡瞭解到: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人物紀念館,它建立於1951年1月,在1958年遷入虹口公園,也就是現在的魯迅公園。  

  在大廳左側有一尊魯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讓人有一種與魯迅先生在一起的親密感。大廳右側是一條通往二樓的樓梯。來到二樓,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據魯迅先生幾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有描繪中國農民的《祝福》等。  

  大廳旁邊有五個展示廳,分別展示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紀念品。在第一個展示廳裡擺放著一些魯迅先生珍貴的手稿,上面是魯迅先生寫的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有些地方還用粗筆修改過。這裡還展出了魯迅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廳裡,一塊寫著“民族魂”三個字的橫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媽媽說,這塊橫幅曾經覆蓋在魯迅先生的遺體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魯迅先生是現代文學家,它曾棄醫從文,用他那支筆喚起中國人民覺醒,批判罪惡的封建社會。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我感觸深刻,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學家。

  篇三:上海魯迅紀念館導遊詞

  上海魯迅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題寫了館名。[2]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魯迅墓、魯迅故居 三位一體。

  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於虹口公園,並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

  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於1999年9月25日建成開放。新館佔地4212平方米,建築面積5043平方米。一層建有文化名人專庫“朝華文庫”,學術報告廳“樹人堂”,專題展廳“奔流藝苑”等。二層為魯迅生平陳列廳。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的陳列,改變了以往的以生平為線索的舊例,在陳列框架上以專題劃分展區,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5個專題展區,突現魯迅的重大業績與主要精神的幾個特出方面。重點突出、氛圍濃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魯迅紀念館的陳列,在形式上注重營造氛圍,通過色調色溫、聲音和造型來營造氛圍,如燈光造型在“鐵屋子中的人群”中的運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現歷史外,還充分應用了影視、場景模型等輔助手段,如:魯迅逝世前十一天參觀在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全國第二回流動木刻展覽會的臘像場景等;還設計了多種觀眾參與的功能,運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術和裝置裝置,如:多媒體“魯迅知識百題問答”等。魯迅紀念館的陳列,設計理念先進,活化了文物資料,再現了魯迅精神,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時二十五分,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當日,魯迅遺體移於萬國殯儀館。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魯迅遺體公葬於上海西郊萬國公墓。當時,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車,社會各界近萬人,高舉著“爭取民族解放來遙祭死去了的魯迅”的橫幅,唱著輓歌,不顧反動軍警的警戒,步行十餘華里,為魯迅送殯。馬路兩旁,站滿了肅立的人群,向魯迅先生的遺體告別。喪儀隆重而莊嚴,民眾代表獻沈鈞儒所書“民族魂”挽幛一面,覆於棺上。當時的魯迅墓很簡單,魯迅的靈柩上只是一個土堆,墓穴後面立了一塊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鑲著高38釐米,寬25釐米的磁製“魯迅先生之遺像”,像下面是魯迅之子周海嬰所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進步人士和魯迅生前好友內山完造的資助下,許廣平改建了魯迅墓,改建後的魯迅墓,佔地64平方米,用蘇州金山花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書的金字碑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領導的關心下,1956年,魯迅墓遷置於虹口公園即今魯迅公園內。1961年,新建的魯迅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位於公園的西北隅,周圍懷抱著蒼翠的松柏、香樟、廣玉蘭等常青樹和魯迅生前喜愛的花木,顯得巨集偉而蒼翠,莊嚴而樸素,體現了魯迅先生獨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魯迅墓面積達1600平方米,全部用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構築,具有民族風格,進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級臺階,便是墓前廣場,中間是長方形的草地,其間屹立著著名雕塑家蕭傳玖所塑的魯迅銅像,再現了當年魯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靜地坐在藤椅上,左手執書,右手擱在扶手上,神采慈祥,親切,堅毅不拔。拾級而上,為墓前平臺,這裡可容納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欄,有兩棵高大挺拔的廣玉蘭,平臺左右,為石欄花廊,種有紫藤,長得枝葉茂盛。在前方靠近魯迅墓碑約兩米處,一東一西兩側分別是當時周海嬰和許廣平栽下的一棵檜柏。[3]墓欄之內,是安放魯迅靈柩的墓槨,外用光潔的花崗石鋪築,並鑲縫密封,墓穴後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斬光花崗石砌成,高5.38米,寬10.2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的“魯迅先生之墓”六個金字,燦爛奪目,氣魄非凡。依據魯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設計全部採用花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為了體現魯迅樸實、剛毅、堅強的性格。墓地周圍的龍柏。櫻花和臘梅,長得鬱鬱蔥蔥,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樹,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紀念亭,與墓遙遙相對。

  魯迅故居位於虹口區山陰路132弄9號大陸新村九號。大陸新村為大陸銀行所建,為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鄉紹興民間住宅的風格。1933年4月魯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號為居所,同月11日魯迅攜夫人許廣平和兒子海嬰遷入於此。當年的大陸新村,除了中國居民外,還住有許多外國僑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居住於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在這裡與世長辭。

  這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建築、底層圍牆內有個小天井,魯迅先生曾在這個闢作花園的天井內,親手種植了桃樹、紫荊花、夾竹桃等植物,底層前面一大間是會客室,中間撂一張棕黑色的長方形西式餐桌、周圍有5把椅子,西牆放著書櫥、手搖留聲機及翟秋自譜住於此時的工作臺,底層後面是餐室,放著1張廣漆的八仙桌,4把鏤花圓椅,酉牆角是雙層碗櫥和4只圓凳,東牆有個舊衣帽架。二樓南面1間是魯迅臥室兼工作室。靠東筋是張普通的黑銑床,床南是書櫥和藤椅,床對面依次放著梳妝檯、茶几、藤椅和大衣櫥。糊著半透明彩花紙的南窗下,是先生的書桌,上面放著紙、墨、筆、硯和檯燈,陶製的龜形筆插中便插著那枝廉價但卻是魯迅先生曾用來寫了數百篇雜文的“金不換”毛筆。書桌旁有一張藤椅,是魯迅先生坐著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間裡窗邊的日曆和梳妝檯上的時鐘,永遠標記著那故人們世代紀念的時刻――魯迅先生於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在這裡與世長辭。

  魯迅逝世後,許廣平搬出,故居主人幾經變化。1950年1月恢復開放。

  館藏文物主要由歷年徵集以及魯迅夫人許廣平、魯迅生前友好捐贈組成。有館藏文物78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近2萬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書信、照片以及藏書等。1999年新館建成後,設立了"朝華文庫",新徵集了大量文物資料。館藏文物中,有國家一級文物162件,二級文物6314件,三級文物11179件。一級文物中有魯迅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手稿,譯作《毀滅》原稿和魯迅遺容石膏面模,上面殘存有魯迅的眉毛和鬍鬚,都是極其珍貴的稀世珍品。此外還藏有近現代名家藝術品1700餘件,包括謝稚柳、程十發、陳逸飛等藝術家的國畫、版畫和油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