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內容素材

  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較為薄弱,通過製作手抄報等方式創設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小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的圖片參考

>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1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2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3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4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5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6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參考圖7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手抄報的資料參考

  一、成語故事

  【成語】: 一傅眾咻

  【拼音】: yī fù zhòng xiū

  【解釋】: 傅:教導;咻:喧鬧。一個人教導,眾人吵鬧干擾。比喻不能有什麼成就。

  【成語故事】:

  孟珂,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繼承者,有“亞聖”的美稱,人們尊稱他為孟子。

  有一年,孟子聽說宋國的君王說要施行仁政,這正是孟子所竭力主張的,所以他特地到宋國去。

  孟子在宋都彭城瞭解了一個時期,發現宋國君主手下的賢臣很少,而沒有德才的人卻很多。他感到情況並不是像宋國國君說的那樣,便打算到別國去遊歷。宋國的君主聽說孟子要離去,便派大臣戴不勝去挽留,並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戴不勝說:“請問先生,怎樣才能使我們宋國的君王賢明?”

  孟子回答說:“先生要使貴國的君王賢明嗎?我可以明白地告訴您。不過,還是讓我先講一件事。楚國有位大夫。想讓自己的兒子學會齊國話。據您看,應該請齊國人來教他呢,還是請楚國人來教他?”

  戴不勝不加思索他說:“當然是請齊國人來教他。”

  孟子點點頭,說:“是的,那位大夫請了一個齊國人,來教兒子齊國話,可是兒子周圍有許多楚國人整天在打擾他,同他吵吵嚷嚷。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是用鞭子抽他、罵他、逼他;他也學不會齊國話。如果那位大夫不是這樣做,而是將兒子帶到齊國去,讓他在齊國都城臨淄的鬧市住幾年,那麼齊國話很快就會學好。即使你不讓他說齊國活,甚至用鞭子拍打他,強迫他說楚國話,也辦不到。”

  戴不勝打斷孟子的話說:“我們宋國也有薛居州那樣的賢土呀!”孟子回答說:“是的,宋國的薛居州是位清廉的大夫。但是靠他一個人在君王左右是不起什麼作用的。如果君王左右的人,無論年老處少、官職尊卑,都能象薛居州一樣,那才行呢。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那君王能與誰去做好事呢?”

  戴不勝向君王覆命後,君王見孟子去意已決,便不再強留,送了他一些錢,讓他離開宋國。

  二、寓言故事

  在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著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說:“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著踩著,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說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著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說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說法。他認為:“說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說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說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說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