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小課題計劃

  所謂課題,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課題名稱

  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①為了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忽視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定格在書本世界裡,割裂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絡,隔斷了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絡。使語文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失去了實踐和應用的價值。②割裂了學科知識間的聯絡,缺乏不同學科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③語文教學中明顯出現“四多四少 ":老師講解多,學生主動活動少;學生一味接受老師觀點多,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的現象少;書面習題、機械抄寫練習多,觀察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少;讀教科書多,閱讀課外書籍少等等……針對以上問題,我確定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這一課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是為了使學生“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作為新課程的一個新課題,它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對它的研究能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形成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基本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思路,激發學習研究興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學習語文;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也正是我們從事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反思

  2、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方法探究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第一階段:課題立項的準備工作階段。主要工作包括瞭解在初中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歷史和狀況,作一些調查研究,建立課題實驗設想並撰寫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等。

  第二階段:完成實驗研究的措施、方法並在教學中試用,論證其可行性、有效性,並對這些措施方法進行完善。對完善後的實驗研究再次進行試驗、論證效果。

  第三階段:整理、分析課題實驗材料,進行課題反思,完成結題總結。

  六、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的要求及注意事項

  1、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要用幽默的語言,良好的形象影響學生。

  2、從一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興趣,為今後他們能自覺、自主地開展活動做好鋪墊。

  3、教師可結合學情、校情等主、客觀因素靈活安排綜合性學習的時間,也可根據實際需求增添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4、活動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

  5、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利用多種途徑查詢、蒐集資料,並能對資料進行簡單處理的能力。

  要注意 .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課型和模式,但在教學實際中,又不能受其約束和限制,要根據教學情況靈活對待。不可機械照搬: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開創延伸式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二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在情感教育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挖掘情感因素,採用適當方法撥動,震撼學生的情感之弦,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因此,研究本課題其意義與核心概念就在於淨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建立一個生愛學、師樂教的良好教學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實驗假設與理論依據

  一實驗假設由於情感教育具有滲透性,能夠通過語文教學將文中所承載的情感溶進學生的血液,成為學生的情感。我們通過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對學生起到的薰陶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調控學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有助於學生內化情感,並在情感的滲透和驅使下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淨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建立一個生愛學、師樂教的良好教學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理論依據

  1、人文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分為技能、認知和情感三個主要方面,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情感活動是心理整體技能的基礎和動力,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考慮學生情感、態度等認為因素,其事情幹問題放在教學過程的首要地位。

  2、發展教學理論強調,教學進兒童的一般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人世能力的發展,要求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教育他們學習方法,讓學生過豐富的他點生活、情感、機制品質都得到發展。

  3、近一年的實驗以及有關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和研究,都已3表明,良好的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明顯有力兒童心理素質的發展,特別是兒童的心理品質,心理能力爭處於形成的過程中,之以科學,系統的心理品質,心理能力培養,就能鞏固有效地促進個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

  4、解讀國家新課標標準義務教育之處: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並沒有吧教育二字落實實處,片面強制學校教授知識的能力,你了育人,從而出現了許多問題,而與育人也正是新課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一綱領性檔案,歷史性地將心理素質作為國民素質之一,這就賦予了教育者幫助學生提高情感素質的歷史使命,又在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對學生心理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培養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研究的目標

  1、與語文教學相關的問題。

  2、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誘發情感共鳴,傳達情感,增加情感體驗,塑造健康人格。

  3、通過課堂教學的研究、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資料蒐集、整理、分類形成論文。

  4、推廣本課題在教學中的應用。

  四、研究的內容與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相關資料的蒐集,與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相關資料的分類,課堂教學情感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和生活中誘發情感共鳴,塑造健康人格。

  五、具體做法

  1.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讀與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引導學生在讀自己與他人的習作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習作中的“閃光點”,欣賞習作,培養習作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在欣賞中互相學習,感悟表達。

  2.每完成一篇習作都要引導學生修改。培養學生樂於修改的良好態度和興趣;培養學生在自我修改與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對學生的修改及時作出評價。

  3.培養學生對欣賞與修改的興趣,還必須與寫作指導教學緊密結合。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表達真情實感;注重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的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素材和語言材料。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闢習作園地,展示學生作品,組織或讓學生自行向報刊雜誌投稿。

  4.採用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

  5.建立學生習作檔案,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採取形成性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方式。

  6.培養學生對習作的欣賞與修改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在各學科領域轉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勤于思考,樂於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與處理資訊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師生關係,營造良好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