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財政論文

  財政作為一個經濟範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優化基礎建設財政支出與擴大內需

  摘要:從08年金融危機開始,我國經濟面臨著外部出口需求下降、常能過剩問題嚴重、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支壓力過大及就業情況較差的形勢。財政支出作為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於其結構的優化將能有效的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確保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對於內需的擴大,農村市場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財政支出 金融危機 擴大內需 財政結構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外需的萎縮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阻礙。在這個嚴峻的形勢下要通過拉動內需來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主要是包括投資需求及消費需求兩個方面。下面將主要從政府投資基礎建設的角度來探討擴大內需的基本方式和內容。在分析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巨集觀經濟的執行態勢的基礎上,分析了財政支出的結構現狀,並提出了若干優化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的相關建議與選擇,以期在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做出些許努力。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巨集觀經濟執行態勢

  從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的餘波還在。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清楚的看到,當前的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還太多,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經濟回升的態勢還不穩定,經濟增長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經濟外部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面對這次金融危機,中央果斷的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這樣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最有效的擴大內需;其二,實施結構性減稅及稅費改革的推進;其三,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倡導積極的消費;其四,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尤其是對於基礎建設財政支出進行優化,確保民生的改善;其五,要支出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對經濟增長的結構進行調整,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當前巨集觀經濟的基本態勢是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前提下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分析

  1、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用比率偏高且增速過快

  行政管理是政府行駛職權的一項基本職能,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活動區域複雜化,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所承擔的公共關係事物不斷增加,因此管理費用的增加也屬於正常現象。當時從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在財政支出中所佔的比率與其他國家的資料橫向對比來看卻表現出比率偏高的現象。因此,我國應當將這項必要的支出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範圍之內,從各國情況來看,這一比率基本上在10%左右,而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所佔的比率卻高達19%。過多的行政管理支出將影響政府的執行成本,導致其他公共支出難以維繼,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財政的積極職能。

  2、基礎建設財政支出中的民生支出投入缺位

  民生支出的缺位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我國年教育經費投入只佔到GDP的3.2%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5.1%,同時也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的4%。其二,醫療衛生的支出結構不盡合理。目前中國政府在總體醫療費用中的公共投入為20.8%,還是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27%。財政投入的偏少導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壓力,“看病難”成為公民的生活難題。其三,公共養老保障體系覆蓋範圍較小,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們難以享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惠。

  3、基礎建設中的重要產業和領域的投入不足

  首先是農業投入的力度不夠,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還欠缺。由於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更加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但是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經濟的增長,不斷的減少農業投入,導致農業投入過少,目前已經下降到8%的水平。其次,對於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與開發的投入過低,目前僅為GDP總量的0.8%。由於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帶來的經濟效益速度過緩,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基礎性科研創新能力下降,影響國家戰略發展。其三,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欠缺。在經過多年的改革之後,雖然這方面的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仍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尤其是起內部結構還不盡合理,需要進行結構的優化。

  三、擴大內需目標下優化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的措施

  1、以公共財政理念為導向,科學界定財政支

  公共財政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市場失靈現象出現時對之進行彌補,以達到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目的。因此政府在進行財政支出時要把握好“越位”與“缺位”間的關係,以社會的公共需要作為基本的目的,對政府及市場的支出責任進行合理的界定,市場能夠完成的支出,政府一定不要插手管理。對於諸如國防外交、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則由政府直接介入,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同時,在財政支出的過程中還可以採用政府與私人組織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

  2、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基礎性建設的投入

  政府的財政支出範圍較廣,涵蓋了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支出等多個專案,因此在支出的過程中要有側重點,具體的來講就是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增加對基礎性設施的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在教育、醫療、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環境保護與治理及社會保障系統的建設方面的投入要下大力氣。

  3、以突破“發展瓶頸”為目的,加大基礎性科研投入

  創新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創新源自於對基礎性理論的長期的努力研究。雖然基礎性研究難以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可以衍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突破相關的“瓶頸”之後,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就更加明顯。

  4、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給居民消費提供有力支撐

  要想拓展農村市場的需求,首先要給農村的消費提供一個良好的硬體支撐。其中,農村的基礎設施是這個根本的根本,是居民消費的基本前提。發達的交通網路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大農村資訊化的投入,將相對封閉的農村與外界精密的聯絡起來,增加資訊的流通,給農村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韓曉琴. 擴大內需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選擇.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095.

  [2] 朱建軍. 優化農村財政支出與擴大內需. 中國國情國力. 20106.

  篇2

  淺析金融危機下我國財政巨集觀調控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巨集觀調控政策進行分析,指出這次調控時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採取的巨集觀調控措施,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以期能更為有效地拉動內需,走出 經濟低迷的狀況。

  [關鍵詞]金融危機;巨集觀調控; 財政

  1 金融危機的影響

  1背景。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快速席捲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進而使發達國家幾乎整體陷入衰退。日本、歐洲一些國家都出現了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悲觀的情緒在市場上蔓延,國際經濟 環境的劇烈變化使中國經濟正經受著嚴峻的挑戰和重大考驗,全球經濟步入寒冬。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由於我國經濟長期依賴的出口需求的萎縮,我國經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2國內影響。

  金融危機引起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我國經濟的主要特徵是對外依存度高,我國出口佔GDP比率約為40%,外貿依存度約為70%,世界經濟衰退會降低世界市場需求,使得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增長面臨下行的風險。危機從外部增大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顯示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經濟涉足美國經濟程度畢竟不很深,中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和穩定,中國工 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內需強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日益提高。

  當前,我國經濟 發展的內部困難不少,經濟持續增長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大。畢竟美國是巨大的經濟體,對華爾街危機的影響還要繼續觀察,現在,華爾街危機對我國影響有向實體經濟蔓延的勢頭。所以,要辦好自己的事,強身健體,提高警惕,謹慎應對,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穩定 社會經濟發展預期。

  2 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出臺的財政政策

  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環境下,我國經濟正面臨一個短期經濟快速下滑的風險,長期面臨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非均衡發展向協調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巨大壓力。為了防範經濟景氣指數持續下滑,也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創造有利的條件,最近政府各部門高強度、高密度地出臺了大量的巨集觀調控政策,其中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價格政策、農村政策、就業政策、區域政策、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動作最為明顯的可以簡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財政政策及時掉頭。眾所周知,1998年之前巨集觀調控基調是“從緊”,不僅財政從緊,貨幣政策也從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政府為拉動內需,當機立斷改行積極擴張財政政策。

  其次,適度放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巨集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巨集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鬆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鬆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最後,穩定人民幣匯率。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後,周邊國家貨幣一邊倒,紛紛貶值。而中國政府一諾千金:人民幣不貶值。當年朱說,人民幣不貶值,一是中國要擔負大國責任;二是中國的出口結構不同於周邊國家,出口會受影響,但無大礙;三是可迫使國內企業實行產業調整與升級。現在看,朱做得好,完全對。設想一下,要是當時不穩住匯率,讓人民幣貶20%,那麼現在就得升50%,大量投機熱錢湧入,局面恐怕更難應付。

  3 策略的弊端

  1弊端。

  首先,政府沒有及時減稅。經濟學說,刺激投資應有兩個重點:一是政府採購訂貨;二是為企業減稅。財政發債增加政府採購,無疑可減少企業壓庫,但中國的企業多,而政府採購有限,鞭長莫及,政府不可能關照到所有企業。所以對多數企業來說,減稅更管用。可遺憾的是,國家雖允許出口退稅,但主體稅率卻未作調減。其次,把物價問題看得太重。物價事關民生,不論東西方,政府都重視物價,沒有錯。但如果把物價看得過重,則勢必會影響政府的大政決策。想當年,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終不敢放開物價。不料後來物價負增長,通貨緊縮,令原本疲軟的消費市場雪上加霜。

  其實,消費者有個 心理,買漲不買跌。商品漲價就搶購;降價則持幣觀望。最後,沒有大幅加薪。平心而論,朱當年是有意加薪的。記得2000年秋天朱來中央黨校演講,正好我在場,那天朱說,三年內要給公務員漲工資,漲三倍。可結果呢?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我想過,之所以會如此,是政府沒法給職工漲工資。官漲民不漲,必引發社會矛盾。另一層原因,政府未減稅而加工資,會加大企業成本,抑制投資。

  2改良措施。

  第一,義無反顧地減稅,刺激民間投資。實際上,只有民間投資才能顯現出中國經濟的真正活力,在央企利潤好轉的情況下,應把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的重點放在民企投資上,全面減稅。只有減輕企業負擔,才能釋放企業的活力,尤其是民企。同時,這也是鼓勵民企投資的重要手段。

  第二,放鬆信貸與利率管制。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應當是降低對於行政管制措施的依賴,逐步引入市場化的調控措施,鞏固前一階段主要通過行政管制措施取得的調控成果。

  第三,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曾說過多次,相對10%的GDP增長率,消費物價漲5%不算高,關鍵是工資增長要跟上物價。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還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倒逼企業提升 管理水平有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要漸進地、不斷地進行;要綜合考慮物價、經濟增長等各方面情況;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監管,保證落到實處。

  4 迎難而上——抓住危機中的最佳機遇

  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 經濟GDP的6%增速,雖然與全年8%的增速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全球經濟負增長的 環境下,中國經濟的這一增速仍然是令人振奮的。雖然全世界都在鼓吹未來中國將是新的救世主,中國也毫不掩飾自己是負責任的大國,然而此時,中國卻是“有心無力”。中國現在緊要的問題是面對“樓市寒冰難融”、“港口業將遇十年低谷”、“中國外匯儲備面臨雙重風險”、“嚴峻就業形勢”、“外貿出口壓力增大”等種種經濟難題,也急需尋找醫治的良藥。

  中國經濟復甦的速度和質量要想突圍,不但與國際經濟危機的 發展程度直接相關,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國內巨集觀調控的著力點和力度。從內部和外部經濟環境綜合看,處於世界“金融恐怖平衡”一端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結構調整需求,外部是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全球經濟增長格局的調整,及由此形成的外部需求下降,內部則是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帶來的轉型壓力。

  面對全球經濟大蕭條,中國企業的出路何在?實現中國經濟的突圍,就必然調整和變革中國經濟以往的發展結構,從以往的以外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到以內需和外需並重的經濟增長模式,從原來大量依靠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投入等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以勞動生產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增長模式。

  可喜的是,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及時調整了巨集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 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 計劃。現在,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現出積極跡象,當然,後續效應如何“發酵”,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