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調查報告範文

  如果這次調查的群體是高中的,那麼你們知道調查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僅供參考。

  1:

  時間:寒假暑假假期

  地點:本地區自己寫

  物件:各行業,各年齡段的人

  範圍:足球運動

  主題:足球運動在本地區的普及情況

  調查後的分析:

  本次調查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足球運動在本地區的普及情況很差。

  總結如下: 一.國家對足球運動的推廣和投資力度不夠,當前的體制下不利於足球的普及與提高,城鄉的足球投入有較大差距。

  在當前,全社會都在搶抓機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好體育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提高人民體質的好事。地方上教育和體育已經和二為一,改為教體局。也為足球的普及提供了基礎。如果能在廣大農村開展“千校百隊”活動,讓校與校、村與村之間經常搞一些足球比賽,這對足球的普及大有好處。這種比賽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高體質的同時,又能提高對國家,對家庭的責任感。讓他們不再沉溺於網咖的侵害。 二.學校足球普及困難重重

  據中國足協最近調查的41個城市中,15個城市中同時在中小學開展校、區、市級足球賽,僅佔41個城市的36.6%。而只有11個城市在中學開展校、區、市三級足球比賽,僅佔總數的26.8%。另有15個城市開展情況不祥。超過六成以上的城市難以保證中學、小學同時開展足球聯賽,這讓中國足球在學校探求發展之路舉步維艱。記者通過調查瞭解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是傳統訓練體制的制約。足球職業化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專業足球隊轉變成市場

  環境下的職業隊。體育局與足球隊之間沒有隸屬關係,業餘體校、體育學校不再有向上輸送人才的指標,使得中小學訓練單位失去後備人才輸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衝突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備人才走上市場化後,地方教委認為學校可以不必承擔輸送人才的義務,因此在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時,不再給予相關優惠政策。學校大多以升學率為評價學校教學成果的重要參考標準,足球運動在校園的開展從整體上得不到支援,甚至還遭到了反對。在各方利益衝突下,校園普及足球非常困難,資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賦的中小學生不能被及時發現。此外,青少年能否參加足球運動大多取決於家長的意志。家長在孩子發展中極力排斥一些對抗性強、易受傷的專案。而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家長們不由自主地認定孩子上大學才是最好的出路。

  調查後感: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普及足球不能光喊口號,只做表面工作,而應紮紮實實地做好社會廣大人群的足球普及,只有真正普及了,中國的足球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上去。 第二篇

  一、背景:

  網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據統計,在現在的大城市中,已有76.7%的學生家庭購置了電腦,其中家中聯網計算機佔到69.2%,這說明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已成為家庭學習和休閒的主要家電。在電腦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網路對於我們青少年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現在有許多青少年,上網無非就是玩遊戲,聊天等娛樂性的目的。並不能真正利用好網路。

  網際網路絡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瞭解最新的新聞資訊,時事動態,以及青少年最感興趣的東西。但由於網際網路絡空前的開放和自由,但也會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寄託,解脫了束縛,在網路的海洋裡盡情的放任自己。 網路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 有許多學生為了上網徹夜不歸,為了上網荒廢了學業,這一件件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對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重視!!

  上網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不同層次的人喜歡上網,然而又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網站出現。上網是否影響人們的生活,網路對青少

  年的影響又有多大呢?為了讓青少年更多的瞭解網路對他們的危害,並培養青少年的是非判辯能力。因此,我們出展了研究工作。

  二、目的:

  1.瞭解青少年的網路使用情況

  2.找出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

  3.給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網路的建議。

  三、計劃:

  通過問卷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在網路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響、網路對

  青少年學習方式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最後,綜合小組討論的結果、調查的

  資料提出合理的建議。

  Part 2:研究過程

  一、準備: 二、調查: 三、整理、分析:

  Part 3:研究結論

  一、 網路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響:

  雖然在各種媒體對網際網路的報道和介紹日益增多、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們調查中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傳統的媒體仍然是青少年獲取時事資訊的主要來源。

  二、網路對青少年學習方式的影響:

  積極方面:

  1 .使學生有尖銳的獨立性、自主性。

  極具個性的網路時代通常擁有強烈的獨立性及自主性。因為在網路時代,人們並非是被動式的資訊接收者。網路的互動性,將促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向自主自動性學習發展。另一方面,網路的虛擬社群也會迫使學生試圖建立自我認同用扮演社會角色,這有助於他們在其他社會情境中確認本身的人格。

  2.情緒及智力的開放。

  網路的鬆散性與無疆域性,都將引得學生在網路上暴露自己,使他們在自已的網頁上或BBS中或CHAT中將自己的心中最深處的想法說出來。 這一方面會有助於學生在網路中交流思想,發洩情緒,施展他們的智力。 3.創新

  網路世代在創新的環境中吐故納新,並藉助網路不斷尋找能將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有學者說,離線下網的世界無法提供你建立自己空間的機會。而網上的世界好像為你支起空的帳篷一般。網路時代的學生對於新媒體及新科技抱開放自然的態度,將使得他們成為首群接受並參與本身文化創作的族群。他們輕鬆面對的心態,使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容納新事物新活動。

  4.完善現有的教學方式

  在我們調查中,有一部分同學認為運用網路、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枯燥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比如: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授課;通過FLASH製作一些在理想狀態下才能夠很好地完成的實驗,這樣使學生可以

  更直觀、更形象地觀察出實驗的效果,由此取代一味由老師口述,學生死記傳統方式。

  5.使學生學習由被動向主動轉變,使教育中心由老師向學生轉變

  新的媒體學習,讓學習的中心由傳授者轉至個人本身。更進一步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習和娛樂因此產生交集。由以老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的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的變得無足輕重。實際上恰恰相反。老師以學習活動協助者的身分出現,而不是指導型的傳播者,老師充分讓學生自行建立自己的知識,是學生的資源的顧問但不是學生問題的解答者。教師將肩負起引導學生從眾多的資訊中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並促進學生的綜合內化,建立學生自己的學習構架。除此之外,作為教師也有責任引導學生抵制網路上色情的威害,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著眼於學生學習的能力、學習方法、社會內涵和其他會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作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大規模地使用電腦軟體,讓學生能夠構建和積累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讓上課方式更為活潑,學生可以針對特定主題充分討論、爭辯、研究和合作。

  消極方面:

  1.過多的“其他”資訊

  一方面我們看到網際網路的豐富性為我們解決自身資訊需求提供了便利途徑,但另一方面,過大的資訊數量並不能包括足夠的“含金量”,也就是說,資訊的質量在下降,因此,我們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為數不多的有用資訊,時間就是生命,而這樣無休止的“網上漫遊”無疑是在浪費著我們寶貴的生命!記得一次,我們在網上搜索“上海的風土人情”,一共搜尋到5032條資訊,但在這麼多資訊中,有幾條是關於我們要找的內容?有幾條不是關於旅遊廣告的訊息?在這麼多的“垃圾中”要想找到“珍寶”,沒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又談何容易!

  2.網路垃圾的存在

  這裡主要指的是不良資訊的存在。由於網路的廣泛性,它包含了許許多多的資訊,其中有我們需要的,

  但還有更多不僅對我們無用,而且是對我們有害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良資訊。

  3.上網聊天的影響

  一方面,上網聊天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青少年學生每天都揹負著不輕的學習壓力,有很多學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睡眠,而現在,為了滿足上網聊天的需求,勢必會佔據本以不夠用學習或睡眠的時間,在我們的調查中,有23.5%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上,長此下去,便會導致睡眠更加不足,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輟學。

  另一方面,過分的沉溺於網上聊天中,會使得自己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寡言少語;使得自我的心靈越來越封閉;與他人在生活中的交流越來越困難。

  4.網路遊戲的危害

  網路是虛擬的,同樣,存在於網路之中的遊戲也是虛幻的遊戲本生也是虛構的,但正是這種虛幻恰恰能極大限度地青少年學生的慾望,因而極易誘惑青少年學生,不能自拔。

  5.網路流行用語的危害

  據統計,在這100個網友中,用得最多的網路語言是“暈”,接下來依次是鬱悶、呵呵、寒&汗、偶、倒、蝦米、東東、醬紫。

  以上這些不規範的網路用語經常超出它們的“使用範圍”,經常會被用於生活和學習中,常常會弄得家長老師一頭霧水。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專家李如龍對網路語言的使用感到擔憂,他說,網路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汙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這是一個不健康的苗頭。經常在網上

  使用這種“語言”姑且稱之為一類語言吧,便會不自覺地把它帶入日常交流、甚至是作品中來,這無疑是對漢語的一種玷汙。

  網路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及無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國際網際網路絡使用者普遍接受的道德規範是:進入計算機網路應該是無限制的,所有的資訊應該是自由的,網路區間好像是沒有警察的社群,各種各樣的資訊在其中可以比較自由地相互滲透。由於網際網路絡空前的開放和自由,不僅使其擁有了無限的資訊量,也使網路中每一成員可以平等地共享這些資訊。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們試圖擺脫束縛,任意馳騁,發展自己的個性,網際網路絡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因而,受到了青年學生的極大歡迎。

  Part 4:提出建議

  一、對社會、學校

  1.建設一流的青少年同站,佔領網路陣地。

  2.開展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提高網路“防腐”能力。

  3.家長、老師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4.學校可以在寒、暑假向學生開放電腦房。為學生上網提供場所。

  二、對青少年

  1.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不訪問思想內容不健康的網站。

  3.把握好上網和其他活動的關係。

  4.不把上網當作獲得資訊的唯一途徑。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使人獲得知識,也能把人推向犯罪,關鍵是怎麼利用網路。

  這不僅要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青少年自身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青少年善用網路,這樣我們才能瞭解上網的樂趣,才能讓網路發揮他真正的作用。

  2:

  一調查概況:

  2013年10月至8日至11月15日,我很榮幸的有機會在扶風高中度過了我的實習生涯。實習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教育實習,二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實習。在這期間,我積極認真地工作,虛心向辦公室裡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除此之外,我還利用實習的機會做了一個針對當前高中生的思想特點和學習心理的調查。

  二調查目標和方法:

  1調查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了解當前初中生的思想特點和學習心理以便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2調查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和抽樣調查兩種方式。此次問卷調查在豐一中初中部一共派發了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0份。抽樣調查以我實習帶的扶中高一

  9班全體學生作為調查物件。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高中生的思想特點

  我實習的年級是高一年級,這個年紀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上課開小差、做小動作是很常見的事。而此時他們上語文課的任務不僅僅是識字,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使用語言,如果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掌握不了語文知識的。所以上課時,吸引學生注意、維護課堂秩序就成了每個語文教師的必修課。富有激情的聲音、起伏的腔調,遊走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懲罰等等都是他們維持課堂秩序的手段。我在實習期間上課時也曾經有這樣的困擾,後來我也學習使用這些方法,效果還不錯。

  高學生是很單純的,正因為這樣,當一個稱職的老師就必須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誇獎他們。當然也不能全靠表揚,在行為習慣方面,批評和懲罰也是必要的,否則引不起他們的重視。中學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為他們年齡還小,就認為他們不懂,其實他們都擁有雪亮的眼睛。調查中發現,中學生最喜歡的是貼近他們思想的老師,如果師生共同喜好多,他們會比較親近這個老師,反之,則比較生疏。

  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那種對待學生不公平的老師。每個學生都是想通過自己的途徑引起老師注意的,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實習中,我就見到這樣的事。我實習的班級有一個男生叫王鑫,很調皮,上課老是插嘴,老師越是說他他越是調皮,老師們都對他很頭疼。我認為汪文濤除了自律能力不足外,其行為無非也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於是在課堂內外我則更注意他的言行,經常找他談話,儘量爭取引導他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後來汪文濤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越來越少。

  2高中生的學習心理

  由於我所教的科目是語文,因此我主要是調查學生對於語文這門科目的學習心理特點。

  在調查過程中, 甚至有部分學生直接對我公開表示他們對語文這門課一點也不感興趣,不想學習語文。這部分學生認為語文課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一直都在學,為什麼要學那麼多年。其實他們都不明白學習語文的好處。

  對不同體裁的課文喜愛程度不一樣。調查中顯示,學生們喜歡敘寫比較具體,比較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如記敘文、小說等;相反,當他們面對一些寫景散文、議論文或者說明文時,則會提不起多大興趣,認為那些文章枯燥無味。

  學生對於多媒體教學也有不同的意見。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確實是能夠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相比較於傳統教學,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效果有時候對學生們來說有時候也是適得其反。還有,有學生反映出老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往往時間把握不是很好,有時候講得太快,導致他們的筆記都記不下來;有時講得太慢,他們聽起來又感覺很無聊。

  關於現代文和古文,學生們的看法很統一,就是都對文言文始終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即使是一些有故事性的古文,他們學習起來也感覺很吃力。之所以不喜歡古文,很大程度是因為古代字詞的意義與現代差別太大,理解起來很困難。有學生跟我說,他們寧願學一篇幾千字的現代文,也不想面對一篇只有幾百字的文言文,他們認為現在都是高科技時代了,背幾百年前的古文有什麼意義。高中學生閱讀這些古代作品,就是學習和接受中華民族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審美情趣及價值觀念的過程。目前的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確實是比較吃力的,即使課本的內容能聽懂,但如果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一篇課外文言文,還是非常困難的。鑑於此種情況,我認為除了讓中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外,我們還必須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文言文的實際困難,即提供相應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