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期貨交易資訊資源的戰略意涵

摘要:期貸體現大量交易者的預期,利用期貸資訊服務實體經濟,可以發展現代貿易流通,安排商品生產,建立“期貨農業”模式,建立產業化資訊體系。利用期貨資訊增強政府巨集觀調控能力。利用資訊開發培育更完善的期貨市場功能。 
  關鍵詞:期貨 資訊 貿易 政府巨集觀調控 
   
  資訊資源在現代社會中不僅是微觀經濟單位決策的基本依據,而且會改變經濟形態、甚至影響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戰略意涵。此外,發達的資訊資源體系亦是大國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現代市場體系中,期貨體現著大量交易者的預期,對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價格具有良好的促發或引導作用。經過深加工的期貨交易資訊還可以成為經濟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於觀察巨集觀經濟執行趨勢。國際實踐表明,掌握期貨資訊資源,並充分合理利用,不僅有助於健全市場機制,增強市場活力,而且有助於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對於我國來說,期貨市場方興未艾,很多部門和民眾對期貨所隱含的資訊卻又認識和利用不足。借鑑國外經驗並根據本國國情,從多角度、多途徑加大期貨交易資訊資源的開發力度,並向全社會傳播推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利用資訊保安維護金融安全,美國金融危機的警示 
   
  經濟和金融安全是所有主權國家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在以往,經濟或金融安全主要從國外和國內的經濟和金融內部執行機制進行考慮,但是2007年美國次級債危機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則警示人們:資訊保安的內含在發生深刻變化;資訊資源的開發、披露、傳播和利用必須成為維護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內容。 
  1、美國金融危機中隱含的資訊披露難題和監管困境 
  2007年美國爆發次級債危機,2008年又演化為衝擊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實體經濟安全的嚴重金融危機。關於這次危機的產生機制究竟如何,尚在經濟學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機中的作用也成為無可否認的關鍵一環。客觀考慮,衍生品是一箇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設計目的都是用來防範或轉移風險。那麼,美國金融危機中場外衍生品其實只是CDS怎麼推動了危機的持續蔓延呢?問題的根源就在於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嚴重的資訊披露難題。 

  首先,資產負債表無法顯示市場隱含的巨大風險。在金融機構從事衍生品交易活動後,會計平衡表僅能記錄表面上的資產和負債資訊,很難揭示出實際隱含的風險內容和風險規模。正因如此,作為表外業務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會逆轉、加速或者減弱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因此在危機產生後,美國大量金融機構出現大規模資產減計和流動性不足,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機的傳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夠的報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監管當局、交易對手方及其他機構很難對公司信用等級和交易情況進行準確評價。當市場承受壓力時,缺乏關於某公司市場及信用風險方面的資訊,以及對公司風險管理能力方面的資訊,從多方面衝擊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一是,在謠言、市場恐慌等不利資訊作用下,使債權方撤資,最終損害公司的融資途徑。二是,導致市場參加者進行防禦性頭寸調整。 
  2、不合理的現代資訊傳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國金融危機 
  網際網路在世界金融體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來,網際網路使資訊民主化的作用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它能賦予個體投資者力量,讓混亂的金融市場更加透明,並且創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資者,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投資從標準普爾500指數到棕櫚油期貨的任何東西。”“資訊需要自由,資訊能夠創造一切”到21世紀達到了頂峰。 
  但是,資訊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資者的資訊不對等。這種不對等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付費資訊與不付費資訊之間存在差異,使投資者劃分為有能力獲取資訊的人和沒有能力獲取資訊的人。其二,資訊分析能力的不對等。普通投資者在享有資訊自由的同時,往往會淹沒在資料當中,無法全面瞭解和深入評估其投資的產品。而交易商、銀行業者和金融策劃師則建立起了隨時跟蹤、分析和選擇各種資訊和產品的捷徑。因此,那些大量資料形成的資料迷霧“幫助華爾街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像玩電腦遊戲一樣輕易地劫持了全球經濟——憑藉的是即時資訊和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類似危機的辦法就是改進資訊資源的傳遞機制,加強網際網路整合資訊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資者、政府以及監管機構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產品資訊。今後,金融體系必須能夠對資訊做出解釋:現在的金融市場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警惕什麼。 
  3、建立以期貨交易所為模式的正規交易平臺和資訊平臺是實現金融安全的基本歸宿 
  客觀而言,美國金融危機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其之所以發展成為危機的“肇事者”之一,關鍵的原因是存在著嚴重的資訊披露不足和監管困難。作為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資訊披露和監管本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缺陷。這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場內交易期貨和期權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機過程中,那些在期貨和期權交易所進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虧損和倒閉。因此,從衍生品市場的角度看,實現金融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應將加強場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資訊機制重新構建。可以選擇的方式有:第一,將部分場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第二,場外的衍生品應選擇合理的交易系統或平臺。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貨交易所的清算所對衍生品進行集中清算。這些選擇的目的就是要創造合理的資訊披露途徑,使更多的投資者能夠有機會對交易產品的價格資訊和風險特性進行深入的瞭解和研究,同時也有助於監管層對衍生工具交易過程隱含問題的展開動態持續監管。

 4、資訊安全範圍擴大成為影響金融安全的重要內容 
  一般看來,資訊保安的解釋和理解或從技術角度考慮,或從保密角度考慮,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卻忽略了基於經濟和金融安全形度的資訊保安問題。從美國金融危機可以看出,資訊保安的內含和外延都應有所擴大。不利於實現經濟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資訊體系必然隱含著較為嚴重的資訊不安全或資訊不對稱問題。從理論上看,資訊內容上的不完全、資訊傳播體系的缺陷甚至資訊需求者對資訊分析能力的巨大差異,都應構成資訊保安理論的新的要素。 
  所謂資訊不完全應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場主體對資訊的認識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經濟或市場本身不能生產足夠的資訊。第三,即使資訊充足,市場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這些方面的資訊不完全經過積累或發酵很可能成為金融不安全或經濟不安全的誘因。所謂資訊不對稱則是指不同市場主體對資訊擁有能力的差異。應該說,如果出現嚴重的資訊不完全和資訊不對稱,將在金融市場產生巨大的殺傷力,並影響金融安全。 
  因此,確保衍生品市場的資訊保安,並有助於實現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從內容上看應至少包括:第一,風險預警機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靈敏、精準的金融和經濟風險預警體系;第二,資訊獲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具有平等的資訊獲取能力,或者應控制大型機構對資訊資源的濫用;第三,資訊釋出需要合理規範的平臺,如通過建立規範的金融產品交易平臺使投資者能夠更好地瞭解正在交易的產品的風險;第四,資訊應成為監管的重要內容。政府當局不能只重視金融機構、投資者的具體交易行為,而且更要將重點向資訊監管進行一定程度的轉移。 
   
  二、利用期貨資訊服務實體經濟: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實體經濟面臨日益增多的國外國內市場風險。將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的轉移,並協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解決的重要問題。而科學化解風險,合理安排生產,有效促進流通,往往需要藉助期貨市場所蘊含的豐富資訊。 
  1、利用期貨資訊發展現代貿易流通 
  健康的期貨市場具有良好的價格發現功能。在國際上,糧食、石油、金屬等大宗商品的貿易,均以期貨價格作為合同的定價基準,即商品現貨價格主要參考權威期貨市場對應的期貨價格。利用期貨價格和基差資訊已經成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資訊對商品進行定價和交易在美國商品現貨流通中具廣泛運用。商品買賣雙方確定的未來價格往往是期貨價格與基差之和。這就使得美國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能真正融為一體,期貨市場的經濟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利用,現貨貿易流通方式也實現向更高階形式發展。 
  如今,我國眾多生產、貿易、加工、消費企業開始利用期貨價格來組織採購、生產、物流和營銷等經營活動,並取得不少進展。在有色金屬行業和大豆行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跟蹤利用有色金屬和油料油脂期貨市場的價格,這些行業企業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貨資訊或缺乏期貨資訊作為指導的行業企業能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銅業、雲南銅業等採取“上期所月加權平均價”作為合同定價基準,浙江寧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貨價格”的方式的解決了現貨貿易中定價的難題和貿易方式的缺陷。但是,與美國經驗相比,我國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利用期貨資訊安排商品生產 
  期貨市場具有良好的價格發現功能和風險管理功能,通過公開、公平、公正、高效、競爭的期貨交易機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期貨價格。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形成都是在期貨市場內完成。因此,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訊號制定生產計劃、選擇銷售時機、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已成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 
  我國各行業對期貨資訊的利用已經有所發展,並取得一定的成果。以農業為例,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由小家小戶的農民組織完成。對於廣闊和劇烈變動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而言,絕大多數農戶缺乏對資訊的準確把握,因而大大制約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貨市場逐步發展並被農民逐漸瞭解的地區,期貨資訊已經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在農產品生產銷售中,大豆、小麥、玉米、橡膠等期貨價格也已經成為東北、華北、雲南等地農民以及農業產業組織安排農業生產、調整種植結構、確定銷售計劃、鎖定預期利潤的重要依據。例如,東北豆農和雲南膠農充分參照期貨市場的資訊把握銷售時機和價格,實現了收入的較大增長;雲南農墾近年來通過期貨市場交割比現貨市場銷售價格平均每噸高出1,000元,墾區2005年人均收入1.07萬元,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龍江省海倫市農民根據專家建議,決定多種玉米,少種大豆,當年通過種植結構調整使農民增收10多億元。 
  3、推動建立完善產業資訊化體系 
  當代經濟體系是一種高度依賴資訊的經濟體系。在全球大宗產品供求關係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價格資訊對現代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我國的資訊化體系特別是農業資訊化體系發展依然滯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持續增長。這裡以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例進行說明。農村資訊化體系落後的一個體現就是缺乏完整的資訊整理、釋出機制,資訊資料庫也不完整。期貨市場是一個公開的資訊市場,在現代通訊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期貨市場接受來自銷區、產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資訊,在期貨市場上新生成的資訊也可以通過現代資訊手段迅速傳播出去。可見,農產品期貨市場本身就是農產品資訊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援和完善我國現行的農業資訊體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貨市場資訊健全農業資訊收集和釋出制度,整合涉農資訊資源,推動農業資訊資料收集整理規範化、標準化。第二,利用期貨資訊促進資訊標準的統一,並推進公用農業資料庫建設的實用性。第三,一些期貨資訊能夠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如天氣期貨,為農業生產規避因天氣變化而帶來的自然災害起到強大的市場引導作用。 
  4、利用期貨推動建立“期貨農業”模式 
  期貨農業是訂單農業的一次提升。在訂單農業中引入期貨交易、期貨標準、期貨資訊,有助於推動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第一,利用期貨推動農業標準化。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只有通過標準化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控制,才能保證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和統一規格,為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大規模進入國內外市場創造條件。由於期貨交易對交割貨物的標準有統一的要求,農產品購買者更願意通過期貨市場放心購買具有統一規格的農產品,農民更加願意生產優質品種的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存在能夠促使農民自覺地瞭解標準化,增強標準化意識,從而在生產全過程中自覺地進行標準化生產,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第二,利用期貨交易完善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在我國推行起來存在很多現實難題,如何保障訂單的履約始終是關鍵緩解。發展期貨農業,不僅可以如前所述,為農產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場資訊,同時也有助於對衝農產品購銷各方的市場風險,確保訂單農業的穩固執行。 
  5、問題的緊迫性 
  儘管這些年我國實體經濟中各部門對期貨資訊予以了關注,在部分領域取得一些進展。但是目前的進步只是個開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貨資訊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依然發展滯後。如,我國目前有近百家央企從事大宗商品進出口和生產加工,但是參與期貨市場的卻很少。相比之下,95%的國際500強企業都是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我國的糧食企業,目前進行生產、加工、儲運、流通形成有規模的糧食企業至少幾十萬家,但是根據期貨交易所統計,糧食方面的法人客戶還不到1萬家,更不要說農民或農民組織了。因此需要各界聯合探索,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發展期貨市場、推動期貨市場資訊服務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