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感受
科學發展觀賦予黨的先進性建設新的理論內涵和新的歷史任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在經濟社會方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已有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結合高校的發展實際,如何理解高校的科學發展,高校在發展中存在哪些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和做法,如何實現高校的科學發展,這些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是必然遇到的,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人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一些思考,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第一要義是發展,首先必須有發展,才談得上科學發展,******同志講“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意義了”,因此,不考慮如何實現發展,而大談科學發展是沒有價值的。那麼,什麼是高校的發展,或者說怎麼樣才能說高校是發展了?我們應首先分析什麼是發展。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階到高階,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現在大學排行榜、高校教學水平評估,評價高校發展無非是從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進行考察,但具體落實起來卻是一些數字化指標,如,學位點的數量、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數量,論文、課題經費數量等等,圍繞這些數字化指標,各高校展開了競爭,誰達到了相關指標,就說明這所高校有了發展。不可否認這些數字化指標可以從一定方面反應該高校或單位的發展情況,但一定就能說明該高校或單位確實發展了嗎。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我認為,一個單位的發展應分為顯形的發展和隱性的發展,所謂顯性的發展,就是指標誌該單位發展的一些顯性的數字化指標,隱性的發展是指不能用數字和指標顯示出來的發展,一個單位的發展應該是顯性發展和隱性發展的整合,應該是整體的發展、全面的發展,才是實實在在的發展和真實的發展。一個單位的發展是這樣,個人的發展也是這樣,我們經常評價一個教師或一個幹部的發展現狀,主要以他個人職稱職務是否晉升、工資津貼是否提高、有無榮譽稱號、有無獲獎等等,這些在一定方面反應了他的發展情況,但決不是他的全部,甚至有的並不名副其實,平時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是教授職稱,但他的個人水平真的與教授相符嗎,平時我們看到某一個領導幹部,他的真實水平與其職務相稱嗎?可以做這樣的比喻,就像一座海中的冰山,海平面上是顯露的冰山,海平面以下則是未顯露的冰山,要想知道這座冰山的全貌或真實大小,就要清楚海平面上下所有冰山的情況。而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是單位還是個人,一味追求單位和個人的顯性發展,甚至把實現顯性發展作為終極的目的去追求,這樣的現象相當普遍,由此就會造成急功近利、作風浮躁、學術****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不可否認,單位和個人的顯性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從某些方面反應發展的程度,在實現真實發展的前提下,追求顯示發展的一些外在數字、指標和榮譽是必須的,特別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的激烈使機會比黃金還重要,實現了顯性的發展,爭得別人的認可以和尊重以及取得相應的地位,就等於把握了機遇,你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發展也會越來越快,從這個角度說,實現顯性的發展是我們實現真實發展的手段,而決不是目的。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決不能忽視手段的重要,一個單位或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有一種爭先創優的精神,在腳踏實地工作的同時,還要善於推銷自己,讓別人認可自己,決不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高校的發展和教師個人的發展都有一個全面發展的問題,都要避免兩種極端傾向,一是蔑視追求顯性的發展,二是一味追求顯性的發展。在當前,重要的是我們要警惕把追求顯性發展作為終極目的,忽視單位和個人真實的發展。所以,當前強調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我們在追求外延擴張和顯性發展時,一定更要重視內涵和真實的發展。
篇2
通過認真學習,我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個重要思想不僅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有巨集觀指導意義,對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全方位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從我們學校發展的微觀角度,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我們黨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求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通過對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淺顯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今後工作中應力求做到:
一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
這是新時期教育工作的主題。因為無論教育規模如何發展,但最終衡量我們工作的標準是能否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首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完善育人體制,在學生管理上做好大與小的結合、遠與近的結合、堵與疏的結合,逐步形成管理的縱橫網路,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式管理育人模式,使得育人環境沒有死角,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二是要明確責任,開拓性地作好本職工作。
黨的十七大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集偉藍圖,併為今後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指明瞭前進方向,明確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性目標和“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的新的任務。特別是把教育工作作為民生問題之首,用較大的篇幅對基礎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倍受鼓舞,同時也深感基礎教育事業將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要在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努力把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實處,體現在新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局面中。
三是要振奮精神,科學研究,腳踏實地做好新課程改革。
高中新課程改革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場由課程改革牽動的整個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對“應試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場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創新,更是一種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種富有時代氣息,體現現代精神,與時俱進的民主、科學、開放的新文化。為全面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根據我校自身特點,學校了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各項課改制度。目的是引領教師更好地迎接高中新課程的挑戰,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儘快實現角色轉換,高起點地實施新課程。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提高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成長經歷,促進學生髮展,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素質。減輕教師、學生在新形勢下的恐慌感,減少行動的盲目性,為教師指明方向。同時也為學校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構建有特色、充滿活力的高中新課程體系提供保障。
走科學發展之路,這就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以上是我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粗淺體會,今後我要在學習中提高,不斷豐富完善自我。
篇3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外國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胡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釋。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決策和工作的標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符合人民利益上。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組織工作必須自覺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思維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斷開創新局面。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躍升,不斷形成共識和合力的過程。而學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樹立教育科學發展觀,深化對教育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深刻內涵,基本要求和指導意義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統籌兼顧,推動學校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從科學教育發展觀的角度來看,我校在建設優秀校園文化方面做到如下幾點:
一、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打造我校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環境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是一門“隱性課程”。
近年來,我校不斷做好綠化美化和環境整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進行綠化,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設定適當花園景點,並規範管理。學校的物質環境既是景點又是育人的場所。學校重視依據學校實際建設,廣栽花草樹木,儘量擴充綠地,製造優美的自然景觀,並充分考慮花木品種的層次差異和花季差異,進行合理搭配,形成疏密相宜、錯落有致、深淺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校園綠色景觀,使得學校內“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綠”。
學校主校道平整潔淨,全部用水泥硬化。每天做好校園清潔工作,努力達到無雜草雜物、無積水、水泥地面無塵土。廁所定期沖洗,垃圾定點入坑,校園內無衛生死角,同時引導師生養成“環境天天淨,清潔時時保”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
學校不斷利用櫥窗、宣傳欄、光榮榜等展示學校辦學的各方面成就,介紹師生的成功之處、成功之道和榮譽;使整個學校成為“一部立體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讓師生時時處處受到薰陶和鼓舞。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受到教育薰陶,更好地實現“處處皆育人”的文化建設目標。
二、利用辦學特色優勢,健全規範的校園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是指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條例以及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行為規範等在學校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具體體現出來的學校管理的獨特風格,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認可並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塑造學校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德育方面,我校多渠道、多角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養成及道德文明教育。我們以愛心為出發點,根據時代的要求、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年齡特點,建立新型的德育教育模式,變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交流式”,使德育教育具有科學性、實效性,並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學校建立了**參與型的管理機制。如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每週星期一下午的全校教師學習制度,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學校行政議事制度。
以上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使得全校教職工和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都變得有章可循,為教師的全面育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日益科學。
三、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構建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
學校既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也是一個精神性的存在。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學校的價值觀、傳統、校風、校訓、教風、學風、班風、作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1、以校風建設為中心,打造“學校”精神
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學校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好的校風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同時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可以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成員能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我校通過狠抓教師隊伍管理、學生精神風貌來確保優良校風的形成,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總體思路已深入廣大師生的心中。
2、以教風、學風建設為突破口,塑造師生形象
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我校採取各種措施強化教風建設。長期以來,我校一方面以校務公開為基點,在領導幹部中樹立起“團結協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風,為促進良好校風的建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切實抓好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學校要發展,教師是根本。對教師的管理,我校始終堅持嚴格而不苛刻,寬容而不縱容,讓教師在相對寬鬆的環境裡打造自己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