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心得體會總結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閱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溫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沉思錄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沉思錄心得篇1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斯多葛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nature而生活,或者說,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說邏各斯在某些方面類似於中國的"道",或者說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說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讀了《沉思錄》一書,覺得在將近2000年前的人能有這種認識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觀點對我很有教育意義。
“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在任何環境裡和疾病中歡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種甜美和尊嚴的恰當配合;做擺在面前的事情並毫無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為中都不抱惡意;他從未表現過奇怪和驚駭,從不匆忙,從不拖延,從不困惑或沮喪,他不以笑聲掩飾他的焦慮,另一方面也不狂熱或多疑。他已習慣於仁慈的行為,隨時準備寬恕,避開所有的錯誤;他給人的印象與其說是一貫公正,不如說是不斷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認為受到了他的蔑視,或者敢自認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領。”卷一 15
“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和惡的性質,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醜的人;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我相似,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面板,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的人-決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損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我也不可能遷怒於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脣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卷二 1
類似的觀點在書中出現過很多,我認為這些觀點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有著很好的幫助。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會遇到一些讓我們不開心的事,往往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會改變一些人。有的人開始對生活抱怨,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公平,成為了憤青;也有的人會忘記自己的原則,自甘墮落,最終變成那類他們曾經看不慣的人,做著那些他們曾經看不慣的事情。
而作者認為,“那不去探究他的鄰人說什麼、做什麼或想什麼,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純潔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說,那不環顧別人的道德墮落,而只是沿著正直的道路前進的人,為自己免去了多少煩惱啊!”卷四 18
我認為,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從社會的大環境中孤立出來。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種違背自己原則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去適應這種環境,去和周圍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時不能抱有任何一種瞧不起的態度,只要不去改變自己的原則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這樣的事情評價為是對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諾言、喪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責、虛偽和慾望一切需要牆和幕的東西的事情,因為那更喜歡他自己的理性、神靈並崇拜神靈的人,他不扮演悲劇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獨入或很多夥伴,最重要的是,他將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誘惑也不逃避死亡,對於他的靈魂究竟在身體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關心的。因為,即便他必須馬上離去,他亦將樂意地離去,就彷彿他要去做別的可以正派和體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樣;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關心這一點:即他的思想不要離開那屬於一個理智的人、屬於一個公民團體的人的一切。”卷三 7
“有一個人,當他為另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準備把它作為一種施惠記到他的賬上,還有一個人不準備這樣做,但還是在心裡把這個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記著他做了的事情。第三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產葡萄的葡萄藤一樣,在它一旦結出它應有的果實以後就不尋求更多的東西。一匹馬在它奔跑時,一隻狗在它追獵過,一隻蜜蜂在它釀造蜜以後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也不應要求別人來看,而是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那麼一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此行動且不注意它嗎?-是的。-但這也是必要的,即觀察一個人正在做的事情。因為,可以說,察知他正以一種有益社會的方式工作,並的確希望他的社會同伴也察知它是社會動物特徵。-你說得對,但你並沒有理解現在所說的:因此你將成為我前面說過的那些人中的一個,因為甚至他們也因理性的某種展示而誤入歧途。但如果你願意理解現在所說的話的意義,就不要害怕你將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會的行為。”卷五 6
“如果你取得了這些名稱:善良、謙虛、真誠、理智、鎮定、豁達,注意不要改變它們;如果你失去了它們,迅速地回到它們。記住"理智"這個詞是要表示對一切個別的事物的一種明辨和擺脫了無知;"鎮定"是指自願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給你的事物;"豁達"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體的使人愉悅或痛苦的感覺,超越所有那些被稱之為名聲、死亡之類的可憐事物。那麼,如果你要自己儲存上述這些名稱,而不想由別人來稱呼這些名稱,你將成為另一個人,進入另一種生活。因為,繼續保持你原來的樣子,被這樣一種生活撕碎和玷汙,是一個大傻瓜和過分溺愛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獸搏鬥的被咬得遍體鱗傷的角鬥士,他們雖然滿身傷口和血塊,還是懇求被養到下一天,雖然他們將在同樣的狀態中被投給同樣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這幾個名稱,如果你能居於它們之中,那就彷彿你回到了某個幸福之島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脫離了它們,沒有把握住它們,那麼勇敢地去那你將保有它們的一隅,甚或馬上放棄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樸實、自願和謙虛地放棄生命,在做了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讚美的事之後,再如此離開它。然而,如果你記住神,記住他們雖然不願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們類似;記住一株無花果樹的工作就是做一株無花果樹;一隻狗的工作就是做一隻狗,一隻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隻蜜蜂,一個人的工作就是做一個人,那麼這將會對你大有助益,幫助你記住這些名稱。”卷十 8
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認為的一個擁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應該做到的事和所應當擁有的品質吧。
我們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質,我們卻沒有察覺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們常常去抱怨別人的“惡性”,卻毫不在意自己在重複這他們所做過的事。因此我對自身的要求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先讓自己具備那些善的品質,再去努力使別人減少“惡行”。
因此,我認為,在批評別人之前,首先要考慮如果自己面對同樣的問題,自己會怎麼去做,如果會和他們有著同樣的做法,還是不要去批評別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後鬧個“五十步笑百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懼怕死亡,我猜測,他們懼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這一生中所獲得的名利。而在書中,作者多次思考過關於死亡的問題,給了我一些啟示。
“我們不僅應當考慮到我們的生命每日每時都在耗費,剩下的部分越來越少,而且應當考慮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個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沒有多大把握說理解力還能繼續足以使他領悟事物,還能保持那種努力獲得有關神和人的知識和思考能力。因為他將在排洩、營養、想像和胃口或別的類似能力衰退之前,就開始墮入老年性昏聵,而那種運用我們自己的能力,滿足我們義務標準的能力,清晰地區分各種現象的能力,考慮一個人是否應當現在辭世的能力諸如此類的能力絕對需要一種訓練有素的理性,而這種性整個地已經衰退了。所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力將先行消失。”卷三 1
“死亡像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卷四 5
“很快,你就將化為灰塵,或者一具骷髏,一個名稱,甚至連名稱也沒有,而名稱只是聲音和回聲。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視的東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瑣屑的,像小狗一樣互相撕咬,小孩子們爭吵著、笑著,然後又馬上哭泣。但忠誠、節制、正義和真理卻:從寬廣的大地飛向奧林匹斯山。”卷五 33
在作者看來,死亡是一種“本性”,誰都無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慾望系列的中斷,是思想的散漫運動的停息,是對肉體服務的結束。”卷六 28“不要輕率或不耐煩地對待或蔑視死亡,而是要把它作為自然的一個活動靜候它。”卷九 3
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所以我們不必對死亡感到恐懼。
同時我又感到作者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許多東西都是過眼雲煙,產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則”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後,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與你毫無干繫了;更關鍵的是如果我們浪費時間,死亡會來的很“快”,令我們毫無準備。
確實,死亡就是這樣既神祕,又普通,既遙遠,又接近的事。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去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來獲得一些只能短暫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呢?還不如在一生中抓緊時間,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老了後回想起來也不會有什麼缺憾,最終可以開開心心地離去。
《沉思錄》一書帶給我的感想遠不止這些,書中的思考也不僅僅是這些,以上觀點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體悟到《沉思錄》一書中的哲理,不僅僅需要反覆回味,更要接觸生活,體悟生活,只有在與生活的結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錄》的真諦。
沉思錄心得篇2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不過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著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終究如拔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巨集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沉思錄心得篇3
《沉思錄》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冗長的說教,卻處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書中的許多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今天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作者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真諦進行思考,深刻、睿智,讓人高山仰止。讀《沉思錄》會讓人在高雅思想和純淨心靈中得到慰藉。初讀之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於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線萬物的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絡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於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於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說。“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麼,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說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麼,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著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並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奧勒留在書中寫道:“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會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動和抑制自身。”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於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後,勞動又是為了什麼。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悅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苟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著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慾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慾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於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慾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著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麼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於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裡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閒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慾、端正思想。說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執著,不是對錶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著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閱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溫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 沉思錄心得體會總結
- 該成熟了的年紀空間說說致自己
- 註冊一個酒店管理公司都需要什麼材料
- 小學班主任個人工作計劃
- 社群工作人員自我鑑定_社群工作者個人鑑定怎麼寫
- 人教版七年級英語期末試卷及答案
- 小學五年級下冊寫一件令我感動的事作文
- 三方付款協議範本***2***
- 霸道三姐妹網名
- 適合在職人員的創業好專案
- 六年級數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技巧與學習建議
- 劉愷威勵志名言
- 關於小白兔的英語長篇故事帶翻譯
- 超好聽的電吉他獨奏曲
- 四年級科技手抄報圖片設計
- 表達傷心到眼淚止不住的流的句子
- 瘋狗亂咬人的寓言故事
- 魔王松鼠飼養方法
- 英語高考作文素材範文
- 春節期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倡議書範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