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黨的手抄報資料

  有關黨的手抄報可以準備哪些資料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一——中國共產黨黨史簡介

       1919—1927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瞭鬥爭的目標;採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采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誌著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鬥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瞭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人後方,發動人民群眾,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步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並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妥協逆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併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並轉入戰略進攻。XX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掀起的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遭到破產,人民民主統一陣線更加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圍中。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全面建設1949-1956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的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爾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每年公曆七月一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克思主義迅速傳遍到我國,經過“五四”愛國運動,最早接受馬列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人,相繼在各地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宣傳馬列主義,從事工人運動。在列寧領導的公產國際的積極幫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因被帝國主義密探發覺,會議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隻船上繼續進行。參加會議的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煮,劉仁靜,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國冠軍五十七名黨員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柯爾斯基。

  二——八一建軍節的朗誦稿:《軍魂》

  你 是一本無字的書

  而

  鐵一般的紀律就是書的序言

  鋼一般的毅力就是書的內容

  奉獻的精神就是書的靈魂

  默默地

  我讀著

  讀著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讀出你的情懷、品格與氣質

  今天

  當我置身於橄欖綠的海洋時

  我又在書上增添了

  新的註解——

  你 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

  用溫暖的懷抱

  呵護著祖國的兒女

  你 就像一個溫馨的港灣

  用廣闊的胸懷

  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我們

  用溫柔的目光

  消融我們心中的陰霾

  看著我們再一次啟航……

  三

  五月的和風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飄香.攜著春潮,伴著夏韻,在花朵燦爛奪目的季節裡,我們迎來了“五四”運動九十七週年。

  掀開中國的歷史,跳躍在眼簾的是“光輝燦爛”四個大字。奔騰的長江,寬闊的黃河,造就了一個偉大而倔強的民族;五千年的悠悠文化,積澱出一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愛國精神。正是這種愛國精神,讓一代代中華兒女魂牽夢縈,讓一代代華夏赤子捨生忘死。

  彈指一揮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中國掙脫了衰落,戰勝了屈辱,走向振興與崛起,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向全世界展示著自己。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那劃時代民族救亡的“五四”愛國運動,不會忘記那舉起民族救亡旗幟,開創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新紀元的先驅者;不會忘記革命戰爭的峰火硝煙;更不會忘記,為真理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

  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發展和諧社會的責任,已經落到我們肩上,“五四”火炬已經光榮地傳到我們手中。猛然間,欣喜地發現,我們已步入了那道令老年人羨慕,中年人留戀,少年人嚮往的青春風景線.我們澎湃著青春的熱血,洋溢著青春的熱情.然而,我的朋友們,你是否探求過,思索過,青春是什麼呢???

  青春是一月爭奇鬥豔的花朵,青春是七月火紅的太陽,青春是十月絢麗迷人的紅葉,青春是一月淡雅恬靜的白雪,青春是噴霧的旭日,是競發的百舸,是搏擊長空的雄鷹,青春是歡樂的音符,是我們新人的象徵.

  青春是一道絢麗的風景,一串跳動的音符。青春是躁動的,青澀的,青春更是熱情的,生動的。青春的我們,是時代的精英,是事業的精兵,是巨集偉藍圖的繪製者。

  青春是一段美妙的交響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人們歷來把青春視為花朵一般美麗,黃金一樣寶貴。這是因為它蘊藏著蓬勃的生機,包含著無限的追求,凝聚著不竭的活力,它是熱血、激情、理想、信念、奮發向上的精神和無窮創造力所匯積的最美妙的交響曲。

  而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時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壯麗的事業,激勵著我們繼往開來。光榮啊,中國共青團!母親用共產主義為我們命名,我們開創新的世界。當我們戴著光芒四射的團徽,站在火紅的團旗下,高唱我們自己的團歌,心中怎能不為之激動,怎能不為之驕傲,怎能不為之自豪!“愛國,愛黨,愛人民,愛家鄉”這個堅定的信念在我們腦海中迴盪!正是他們在黨的旗幟的指引下,和千百條各戰線上的青年模範一起,演繹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青春活劇,譜寫了一曲曲壯麗雄渾的青春讚歌!中國革命的先驅李大釗曾大聲疾呼: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因為年輕,也許,我們尚顯稚嫩,也許,我們不夠成熟;也正因為年輕,我們在新事物面前有“闖勁”,困難面前有“韌勁”,瑣事面前有“幹勁”,學習面前有“鑽勁”。青春的我們,認真而不敷衍,踏實而不輕浮,奉獻而不索取,真實而不虛偽。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們決不退縮;面對繁重的學習,我們決不推脫。我們年輕,富有旺盛的激情,富有神奇的構想,我們要把青春的活力化為創造的靈感,去感知時代的脈搏,去體現新時代的特徵。

  當今時代是一個電火行空邀宇宙的時代,當今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令人眼花的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科技進步突飛猛進.落後就要捱打,懶惰就會失敗!已成為一個不可抗拒的規律.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竭盡全力去拼搏.只有拼搏才能為祖國現代描繪出一張完美的巨集圖,只有拼搏才能實現我們青春的價值。

  古今中外,大凡有作為有成就的人,都是從青少年時期起,打下基礎嶄露頭角,做出重大貢獻的。青春時期正是掌握知識,頡取智慧之果的黃金季節,是學有所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牢牢抓住時間駿馬的僵繩,從知識海洋中不斷吸取常青的營養,刻苦學習,崇尚務實,在社會發展.實踐中鍛鍊成才,讓青春燃燒得更加燦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青年朋友們,目標已為我們確立,廣闊的舞臺已為我們搭就,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在經濟騰飛過程中創造出無悔的青春,閃耀的青春,永恆的青春! 讓我們發憤圖強、充滿朝氣,用激情燃燒火紅的歲月,用青春構築未來的夢想,發揚優秀傳統,傳承五四精神!

 

  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