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範文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路徑、原則和要求,必將極大地激發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改革熱情,齊心協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下是小編精心蒐集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篇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今天開幕了。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又到了抉擇的時刻。深水區的改革,註定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艱難的博弈。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攻堅克難的決心、統籌兼顧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處想的共識、勁往一處想的行動。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連日來,表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用“壯士斷腕”形容改革的決心、媒體熱議的“383”改革方案,諸多舉措,彙集成一個清晰的訊號: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當前,無論是國內外學者政要,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寄予厚望,表現在對中國即將挺進的深度改革討論熱情空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會後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湧,“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長期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科學發展,世界和國人充滿同樣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老虎和蒼蠅一起打”的雷霆出擊、“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鏗鏘有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求真務實,正是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之舉。
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一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5年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承擔著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共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鉅變之後,鄧小平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激發中國變革新活力,再啟中國增長強動力,升級中國經濟硬實力,同心共築中國夢,我們充滿期待。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號角已經吹起,讓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去繼續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與模式,以更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改革不止步,中國再出發!
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篇二
2014年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關鍵一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在歷史新起點上邁入了全面深化新階段,必將極大地激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改革熱情,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前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攻堅克難。
面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進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廣泛共識,增強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必勝信念。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在深刻變革體制機制、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國家和人民的物質精神面貌。巨大變化揭示發展規律,重要經驗昭示改革方向。唯有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才能振興,人民才會幸福,民族才有未來。
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並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從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執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到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再到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按照全會勾勒的基本路徑和系統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我們就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啟用和釋放社會活力,讓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發展成果。
執政興國,關鍵在黨;改革開放,成敗在黨。在改革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面對利益多樣的紛擾、格局固化的堅冰、體制機制的痼疾和人民群眾的期待,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才能確保改革取得成功。全會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必將從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現掙脫思想觀念束縛、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格局固化藩籬的新進展,推動經濟社會駛入轉型升級的健康軌道。
“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我們要堅定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緊緊圍繞在以習為領導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共同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篇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全會提出的推進社會事業改革新理念、新部署,就是讓全體人民享有民生的保障改善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一、社會事業改革的根本遵循
自黨的十七大以來,改善民生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也是黨和政府決策的重要出發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事業改革。這是今後我國社會事業改革的根本遵循。近35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獲得前所未有的福祉。然而,改善民生的任務艱鉅、情況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社會體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特別是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引發了利益分化,加速了社會分層,收入分配差距較為嚴重,部分民眾還沒有能夠充分分享發展的成果,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問題凸顯,並因此導致社會風險增多。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致力於教育、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其核心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民生從一般意義上講,就是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子女教養、生老病死等日常之事。這些日常之事,從權利方面看是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基本內容,從需求方面看既是實現人的生存權的主要需求、也是實現人的發展權的普遍需求。隨著從追求溫飽階段躍遷到中等收入階段,人們的需求已經超越簡單的衣食之憂,對生活質量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更高程度上保障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現,更多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愈加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使所有的人都受益。同時,只要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都改善了,我們的社會也就更加和諧。
但是,如果建設和發展的目標不明確,就有可能使人與社會處於對立狀態。例如,如果我們過分關注GDP的增長,忽視對個人的關懷,就有可能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表達和滿足,尤其使弱勢群體的需求得不到應有的關照。在有些地方,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長期不能解決,直到積累、演變成為重大社會問題,才有實質性的行動去解決,很是被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指望一朝一夕畢其功於一役。唯有轉變發展理念,統籌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兼顧並舉效率與公平,才能讓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收益,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數。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社會事業改革決策,昭示著黨中央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二、切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決定》在部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時指明瞭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改革目標任務,都體現著統籌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兼顧並舉效率與公平的精神。比如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例,《決定》將其列為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第一條。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改善民生的奠基工程。教育既直接影響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也直接關係個人的命運和幸福。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成就斐然,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特別是教育的發展速度和群眾滿意度形成較大反差。有關調查表明,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滿意度最低,最不滿意的問題是城鄉教育、地區教育、校際教育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對考試招生制度也有很多不滿和非議。這種反差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三中全會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這就是對群眾企盼教育公平訴求的積極迴應。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結果不可能絕對均等,但機會應該相對公平。而在所有的機會公平中,教育機會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機會公平,因為這是人發展起點的公平。
有了公平的發展機會,社會弱勢群體才有可能與其他社會階層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才有可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唯有如此,社會各階層才能合理流動,全社會才能充滿活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須妥善解決好加快教育發展和促進教育公平的衝突與矛盾,努力實現代價最低、效率最高、體現公平的發展。為此,就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來改善資源配置。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方向,是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在整體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要把統籌區域內、城鄉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優先領域。通過制度創新,實行教育資訊化建設、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認真解決中小學擇校問題等措施,推進辦學條件的均衡、教師資源的均衡和生源的均衡,使教育公平落到實處。
三、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備受群眾關注的重大改革舉措之一,其重點在於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城鄉醫療保險制度來看,我國目前執行的制度主要有四類: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其中,因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繳費和待遇上存在較大差別,兩者“並軌”成為群眾一直以來的重要訴求。三中全會提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據有關設計,我國的醫保制度將被整合為職工、城鄉居民兩大模組,即“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框架結構。包括將公費醫療制度整合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徵地農民或者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者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不建立單獨制度。這樣,原有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問題可望得到有效解決。就養老問題來看,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益突出。
《決定》對此極為關注,提出了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等任務。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是消除養老待遇差別、解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地區間不公平、群體間不公平等諸多問題的改革突破口。實現養老金全國統籌,可以解決現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碎片化,解決地區間的支付能力失衡;消除地方利益,養老基金有結餘的省份,可以彌補養老金當期收不抵支省份的資金缺口,財政補貼的規模會下降,而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將會提高。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終目標是要消除“雙軌制”,這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制度整體優化的核心任務之一。社會保障“雙軌制”長期存在,是目前我國養老金制度下的最大不公平。全國統籌正是消除雙軌制契機,所謂“消除雙軌制”,就是讓機關事業單位也建立起與企業職工一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並承擔相應的繳費義務,採取同樣的待遇計發辦法,真正實現養老權益的平等。
《決定》提出的社會事業改革任務非常繁多而具體,需要我們逐項逐步全面貫徹實施。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事業改革的根本遵循,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機統一,把社會事業改革紮實深化和推進,建設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現代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