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字讀書後感報告

  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是精心為你整理的八百字讀書報告,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八百字讀書報告一

  用筆戰鬥的勇士——《魯迅經典》讀書報告

  有人這樣評價魯迅,說他是文學家中的思想家,思想家中的文學家,魯迅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見一斑。阿Q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一躍成為與果戈裡、契訶夫、高爾基、羅曼羅蘭等藝術大師相媲美的偉大作家,羅曼羅蘭說過難以忘懷阿Q那張憂愁的面孔。魯迅的小說,字字珠璣,表達含蓄、簡約、凝練,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的深刻內涵。

  魯迅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重大。有人說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語言尖刻。與其說他尖刻不如說他思想深邃、言語犀利、切中要害、一針見血更合適。魯迅棄醫從文,是因為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他用自己的眼睛注視和觀察著殘酷的社會現實,更多的著眼於病態社會下不幸的人們的“陰暗面”,以“罵”的方式、以尖銳的批判來喚醒國人沉睡的意識。所謂“吶喊”,用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遵循革命前驅者的命令”,為革命“喊幾聲助助威”,鼓舞奮進的勇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同時,也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小說對語言的描寫細膩、簡潔、凝練。比如描寫麻木不仁的看客,“脖頸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一語道出了看客們興致勃勃地圍觀、冷漠地欣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生哲學。描寫豆腐西施時:“凸顴骨,薄嘴脣…兩手搭在髀間、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一個被生活壓迫變形的小人物尖酸刻薄、愛佔便宜的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小說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在《阿Q正傳》裡,阿Q是個雙重性格的人。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面前,阿Q表現軟弱可欺,轉身阿Q去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他無法戰勝的人和困難面前他採用“君子動口不動手”、精神麻醉的方法獲得片刻的安慰。在《故鄉》中閏土曾是一個健壯、活潑、機靈的小英雄,隨著 “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長時間的摧殘和戕害,閏土淪為一具木偶,逆來順受,那一聲“老爺”的呼喊令人心靈為之震顫,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深刻領悟了魯迅所言“吃人”的含義。《藥》中華老栓為了給兒子治病,買了蘸滿仁人志士鮮血的饅頭,這樣看似一種荒誕的行為,確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在重重剝削和壓迫下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表現。還有那些“橫肉塊塊飽綻”、手執“無形的丈八蛇矛”的趙貴翁、趙七爺、紅眼阿義……

  魯迅,你用犀利的筆觸喚醒國人沉睡的靈魂;你棄醫從文,用帶血的文字拯救人們麻木的思想;你以筆代槍,發出一聲聲振聾發聵的吶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你一生錚錚鐵骨的寫照。我也深深瞭解了“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樣一種批判精神的內涵,今後我也將繼續傳承魯迅先生百折不撓的批判精神光輝。

  八百字讀書報告二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本人今天終於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於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了不少,已經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於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於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衝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為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於經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在對於相反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認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衝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衝突就來自於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衝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互動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爭以及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現這本身並非從其主體出發,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後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政權,其*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襬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或許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於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麼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巨集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

  八百字讀書報告三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2個星期有餘。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絡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裡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著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著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八百字讀書報告四

  我是一個青年人,但我酷愛中國古典文化。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一直強調自己的態度,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弘揚,這就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可。

  作為一個年青人,我覺得自己的生命裡承載著更多的是關於民族、關於社會、關於人生、關於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漸成熟中,我覺得熱愛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當今社會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社會上部分人漠視自己的信仰,踐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物慾橫流,金錢第一,這是社會群體信仰的危機。我敢肯定這種危機既潛伏在意識形態,又反映在現實之中!總之,我能感覺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正在面臨一場劫難,卻又無可奈何,我不知道是歷史的悲哀,還是我們現實的殘酷?

  回過頭來看《陳情表》,這是一篇散發著傳統美德的古代散文,現在能真正讀懂的又有幾人,在這個金錢世界,誰還在乎忠,義、廉、孝,它的觀念,已經與我們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不僅中國古文化離我們很遠,似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也離我們很遠,說得嚴重一點,中華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沒落!

  大學畢業已十年了,我覺得自己在畢業時曾高喊著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想起這些話,現在我都覺得臉紅。我在經歷了十年社會生活後,我明白自己已發生了蛻變,沒有了純潔,熄滅了熱情,磨去了稜角,隨波逐浪在這個金錢社會,已經變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內疚,甚至痛罵自己。一個忽視繼承的民族,發揚光大畢竟是一句口號,我個人的力量怎能與潮流抗爭,我又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呢?

  中國古代有無數個例子說到忠孝不能兩全,而這些例子只是說明了這個歷史命題的正確性,而沒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兩全,必然要有取捨。傳統的封建禮教認為,不能兩全時,必取其大者。以此作為前提,應該說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會選擇忠,因為忠是忠於國家,進而忠於黎民,忠於天下,此為順應天意,弗敢違矣!

  而《陳情表》似乎是個例外。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核心價值理念就在這一句話中,我特別欣賞這句話,因為它不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夠為國盡忠的賢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甚至以孝順廉潔來舉薦官員,這也成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卻是立國之本。

  李密以“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設定自己的推辭邏輯,以孝為忠、為大義,更以孝作為仁君之仁,達到了自己巧辭而又不遷怒於君主的兩全目標。是孝在前而忠在後,一前一後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麼“忠孝不能兩全”應該指的是不能同時兩全,如果處理得當,先後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兩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歸結於處理二者關係的得當,更在於李密內在的孝廉之心。

  孝順自己的祖母,不,別說是祖母了,就說是孝順母親,能在挺進仕途,成就大忠之間作出選擇的,又能有幾人?我不想以此來評論道德淪落或者是退化,但這個深刻的命題在現實社會中,其二難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不能兩全的範疇。

  在現實社會,我們遺憾地只能看到,標榜自己忠於黨者、忠於國者、忠於人民者,多乃營營苟苟之輩,他們魚肉百性,傷天害理,豈敢指望他們大忠乎?這些道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枉負大孝之名!

  試問,一個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幾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來那麼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談忠黨、忠國、忠於人民之大事業了!

  八百字讀書報告五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一些翻但是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們不能不越過這些“坎”。在《人生務必跨越的15道坎》中,寫了人生中,我們務必越過的15道坎。目前我們在中學階段就應跨過這幾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

  挫折。挫折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國總統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滿挫折的。林肯23歲經商失敗;22歲逐角議員失敗;26歲經商再次失敗;27歲第二次逐角議員再度失敗;30愛人去世;32歲精神崩潰;34歲第三次逐角議員又是失敗;40歲逐角美國副總統失敗;45歲第四次逐角議員,仍然失敗了。經過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歲那年最後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

  是阿,林肯一生中是充滿了挫折,但是他從來都沒有被這些“敵人”給嚇倒,而是堅強地,不顧一切地,艱辛地與這些“敵人”做鬥爭,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代偉人。不僅僅僅是林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是有許多坎坷的,不會是一路順風的。我們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困難都就應像林肯一樣不畏艱險永不停止地前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點一點地進步,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

  嫉妒。嫉妒是一種害人又害己的事。戰國時期的龐涓就是因為嫉妒自己情同手足的師弟,加害於他,而遭到報應,最後慘死他鄉。在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兩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天,龐涓準備下山闖蕩,臨走前答應孫臏大展巨集圖之際必須會回來接孫臏下山。他來到魏國,見到了魏王,受到了重用。這時候孫臏也來下山了,下山之前鬼谷子給他一個錦囊,他也來到了魏國與魏王談起了政事,魏王覺得他更有才華,便想讓孫臏代替龐涓的位置,但孫臏沒有同意。漸漸的,龐涓發現魏王更加重用孫臏便產生了嫉妒之情,想加害於他。就誣陷他想謀反。魏王想殺孫臏,龐涓念孫臏有祖傳兵書,便為孫臏求情,使孫臏受了削膝之苦。無奈孫臏開啟錦囊,有一妙計——裝瘋。孫臏歷盡千辛萬苦,受盡磨難,最後被墨子得知,想辦法解救了孫臏。在之後的“圍魏救趙”中龐涓慘死在異國他鄉。

  情同手足的師弟怎樣忍心傷害就是因為那一點嫉妒。當我們的好朋友、好同學取得好成績時我們就應去祝福他們,在背後更要倍加努力,爭取超過他們。而不是嫉妒他們,去加害於他們。嫉妒是害人又害己的。

  大家或許有以上幾個方面就能夠了,但你們忘了“自卑”這道坎。

  自卑是萬萬不能的,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如果自卑了就不敢永於嘗試,看到什麼事就害怕,連“挫折”都經歷不了。首先要認識自身潛能,那裡有個故事:從前,印度有一個富裕的人,為了找寶藏賣掉了所有家產,在外尋覓,最終貧困而死。但是,在他賣掉的土地裡,人們找到了世上最珍貴的珠寶。這個人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才會落到如此下場。相反,如果自信了,就會取得成功,科學家愛迪生為發明電池做試驗,雖然失敗過25000次但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最後取得成功;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滿懷自信,和兩名男宇航員一齊在太空工作了近三個晝夜;我國雙手殘缺的運動員沈繼良在美國第七屆傷殘人奧運會上,充滿信心地打破了a7級自由泳和仰泳的世界記錄;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相信自己,不斷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再努力,重來。終有一次能夠成功。關鍵在於相信自己,否則將什麼也沒有。

  朋友,如果你不怕挫折,不會嫉妒,相信自己。成功屬於你。

  《人生務必跨越的15道坎》,是一本好書。我們讀了之後能夠幫忙我們認識人生許多阻攔我們邁向成功的坎,還介紹了許多名人的故事,指導我們就應怎樣做,怎樣樣學習名人,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