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有哪些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長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多次頒佈減負的政策檔案,但減負的實際效果不甚理想,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威脅著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篇1
我們南康市召開了以“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打造高效的課堂效率”為主題的教育研討活動。通過學習,我們深深的認識到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大多在於教師認識的偏狹及應試的導向,使得佈置的作業量多,機械重複的練習也多,數學作業單調枯燥,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鑑於此,依據新課程理念,老師們重新認識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全面科學地改革數學作業,已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的佈置,不僅服務於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旨在發展學生。那麼,如何從作業方面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改變數學作業的現狀,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學會自主呢?下面我將從小學數學作業的現狀,重新認識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小學數學作業將走向的改革趨勢、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這四個方面來談談我自己的體會。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新型的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來發展學生卻關注得並不多。長期以來,由於認識的偏狹及應試的導向,使得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傳統教學中所佈置的作業都是煩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學生沉溺於題海戰術中,學生的學業負擔很重。老師佈置多少學生完成多少,學生較少有自主選擇餘地,而且面對不同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實施的是無差異的作業練習,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評價作業的方法千篇一律是打“√”、打“×”,過分強調甄別,缺乏人文性的激勵,學生被動應付,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剖析作業佈置的現狀,概括起來主要缺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量多,效率低下
不少好心的老師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常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做了書上的,還要做《每課一練》,練了《練習冊》還得練《冠魔新幹線》……特別是進入到期末複習階段,大多數教師大搞題海戰術,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誤以為“熟”才能生“巧”。對於成績較好的學生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應付這些繁多的課外作業和試卷,成績差一點的就更不用說了。久而久之,勢必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過分增加疲勞度,挫傷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作業完成的質量低下,影響了學習效果。
2.形式單一,阻礙發展
一直以來,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總是很單一,例題仿做的題目多,綜合創新的題目少,致使學生應付式完成,不求甚解;二是單純計算的題目多,應用表達的題目少,作業內容乏味重複,學生態度消極;三是要求獨立完成的題目多,關注合作互動的題目少,忽視了學生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學困生對作業產生恐懼心理。這種單一形式的作業常使學生感到厭倦,甚至反感,同時也嚴重抑制了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學習效率也很低。
3.主張統一,忽視差異
教學中,教師為了圖方便,習慣佈置統一的作業內容。無視學生的個性與認知差異,搞“一刀切”“齊步走”的作業,造成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令人堪憂的狀況,使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4.評價單調,等第隨意
以“等第”代替“分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是教學評價、作業評價的進步。但是等第的評價雖然降低了學生對分數的心理壓力,但同時也削弱了評分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力,造成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學得如何,也使不少學生產生了學好學差無所謂的思想。從教師角度講,等第的評價方法使得教師的隨意性增加了。這樣不利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於學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重新認識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繼續和必要補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最經常的活動形式,是學生獲取、鞏固、應用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通常所說的運算技能就是數學裡重要的技能之一,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目前,數學作業的佈置也體現這一基本理念,改變過去作業佈置是教師的“專利”模式,從而突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切實為學生減負。因而,新理念下的作業佈置兼顧著鞏固基礎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雙重目標,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活力,以適應學生髮展的需要。三、小學數學作業將走向的改革趨勢突破傳統,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創新作業方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從作業上減輕學生的負擔,是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趨勢。筆者認為,在控制作業量的前提下,作業的內容、形式是數學作業改革的兩大方面。
1.作業內容,由單一走向綜合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內容單一,基本上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機械訓練,對作業缺乏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以上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把作業練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層面和生活經驗之上,多設計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動手動腦、學以致用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除了佈置一些適量的,鞏固知識與技能的書面作業外,還要佈置一些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篇2
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的效益,這是我們所期盼的教育教學理想境界。減負的關鍵是增效,而增效的關鍵在課堂。高水平的教學必然是高效益的,高效益必然會帶來輕負擔。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增效減負、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落實“九字課堂”,在數學教學中減負增效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精心備課,用教師“增負”換回學生“減負”是減負增效的基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目標明確,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循序漸進,“導”、“學”有序。那麼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要精練、細化,落實讀和思。要通讀、鑽研教材,弄清講這節數學課的重、難點是什麼?採用怎樣有效的教法去突破重難點,使學生能夠容易接受,也就是學生學起來容易,老師教起來也容易。該準備什麼教具?教具要有實用性可操作性。讓學生掌握哪些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哪些能力?備課時還要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思考選擇教學方法,配套例題、習題,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
二、巧妙設計,聚焦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完全的參與其中,經歷、體驗、探索,瞭解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種有效地方法。而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在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追求。
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以引入、猜測、證實、深化和應用五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一引入
呈現情境:出示多個已學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內角”把圖形中相鄰兩邊的夾角稱為內角長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它的內角有什麼特點?都是直角這四個內角的和是多少?360°三角形有幾個內角呢?從而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將三角形內角和置於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
二猜測
提出問題:長方形內角和是360°,那麼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驗證
1量:請學生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接著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後把這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啟發學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請學生同桌合作,從學具中選出一個三角形,撕下來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一個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畫: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一個長方形有4個直角,每個直角90°,那麼長方形的內角和就是360°,每個長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從長方形的內角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新的知識,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規律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角、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等知識聯絡起來,並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
四深化
質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
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容易受圖形或物體的外在形式的影響。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與角的有關知識聯絡起來,通過讓學生觀察利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舊知識來理解說明。
對於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聯絡和變化,感悟三角形內角和不變的原因。
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學習、團隊合作,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不僅能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思維含量,擴大參與面,還能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中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協作創新,實現自我調控,促進思維的發展,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動”起來。
五應用
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成功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的練習質量做基礎。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設計練習是十分必要的一環。練習的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的明確,有針對性。練習設計要有坡度,有層次,難易適度,有一定的基本練習題和稍有變化的習題,也要有一些綜合題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
三、注重課後反思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教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學生在解題中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為下一節課的有效教學做好鋪墊。
減負增效是教師通過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思維意識,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探求問題的積極性,為學生開闢一片創新的天地。學生不僅在思考和創新的感悟中構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增長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篇3
減負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振興聚寶小學姚秀梅;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你不感興趣的話,再小的量也是一個負擔;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十性:;1、趣味性: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誘發興趣;2、針對性:把握重點針對難點,有的放矢;復,有梯度;3、階梯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4、靈活性: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解題計劃,應用題改編。
減負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振興聚寶小學姚秀梅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再大的量也不是負擔,如果你不感興趣的話,再小的量也是一個負擔。減負中規定小學中高段年級課外作業不超過30分,這樣一算,數學課外作業最多隻有15分鐘可以布臵。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呢?我認為關鍵是老師如何精心設計課外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對課外作業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十性:
1、趣味性: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誘發興趣。
2、針對性:把握重點針對難點,有的放矢。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重複,有梯度。
3、階梯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
4、靈活性: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正向、逆向思維,要求寫解題計劃,應用題改編。
5、對比性:加強聯絡比較異同,突出本質。與例題類似的基礎性作業,拓展題。
6、變式性:條件變化結論發散,觸類旁通,應用題改編,條件重組。
7、實際性:面向全體照顧個別,難易適中。可設計A、B、C三類作業A必做,B、C選做。
8、實踐性:聯絡實際手腦並用,培養能力。此項為綜合實踐課作業,包括資料蒐集、小組交流合作,彙報,集體評價。
9、綜合性:新舊聯絡知識技能,綜合檢測。重點放在新舊單元轉換,或複習課,考察對概念間的靈活運用能力。
10、創造性:激發思考啟迪思維,發展智慧。採用鼓勵性評價,發現優點,並提出更高要求。
二、設計生活性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因此,在課外作業設計時,課外作業設計的根本是讓學生能品嚐學習的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生活性的課外作業設計要精練。
1、精煉在數量上。作業設計量要少而精,避免機械重複的作業。
通過一道綜合題做一個高10釐米,容積是785立方厘米的圓柱容器,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和數學關係建立起聯絡。讓學生明白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關數學知識的內容,數學來自於生活,反過來,綜合題目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有興趣做,效率就會高。
2、精煉在內容上。作業設計內容要幾經思考,應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題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儘量避免煩瑣的運算。如單元教學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梳理本單元知識。
三、設計靈活型課外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小學生好奇性強,富有挑戰性,但永續性短,他們反感機械單一的課外作業,產生消極應付的心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的設計要靈活多樣。1、“活”在自選上。
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身心發展不平衡和個別差異,這直接導致了人的個性能力的層次差異。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自由選擇作業,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讓孩子每週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難題,條件是必須是自己會做的,而且要能準確、清晰地說出解題思路。然後在“每週一題”這個數學活動課中,指導學生輪流從“我自己的作業”中選出一題考考老師和同學,交流解題方法和技巧。一開始,只有少數尖子生能大膽說出解題方法,對這些學生的每一次精彩作業以多種形式予以肯定。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及時評價,讓成功感及時地滲入學生心靈,讓學生都能充滿興趣地、充滿信心地迎接下一次成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大大增強了學生挑戰難題的熱情,甚至一到下課幾個小腦袋就主動湊在一起探討難題,從而使班上形成一種積極的探究式學習氛圍。
2、活在分層上。
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根據各層面學生學習上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課外作業,應儘可能照顧這種差異,不能“一刀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在作業的提供上,可以為學生提供作業“套餐”,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減少統一性,增加選擇性與彈性。這樣設計會對各種水平的學生都有所得,有所進步。
3、活在開放上。設計課外作業的題型應是階梯性的。可分為必做題淺顯,選做題靈活,附加題偏難,設計時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創造性與批判性,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餘地,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廣泛獲取數學資訊,則可拓寬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解題策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