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書札記

  讀培根隨筆,你可以這樣做筆記:追求真理並不單單是用嘴說,要認識真理而敢於面對。想更多瞭解相關讀書筆記,也歡迎來欣賞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生活就是課堂,我們能在這個課堂中獲得許多知識。而培根也在無意間,通過他的筆頭寫下了許多有感而發的隨筆,但卻句句都是真理。

  隨筆屬於散文中的一種,跟抒情散文不同自不待言,它跟魯迅的雜文、跟小品溫也不同,相當於一些雜感。而《培根隨筆》這本書記錄了培根在生活中許多的雜感,從談論學問,到談論真假感情,再到談論君主宗教……許多涉及的內容都是我們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而培根卻通過它的理解,告訴了我們許多與眾不同的解說。

  在眾多的雜感中使我最有感觸的便是《談逆境》和《談死亡》這兩篇簡短但卻充滿真理的文章。

  在生活中相較於背景明亮而圖案陰暗憂鬱的作品,我們更喜歡背景很暗很黑而團生氣勃勃的文章。以此類推,一番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羨慕”與“欽佩”固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相較於“羨慕”,“佩服”這種情緒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尊敬與學習之意。正好似我們對於明星偶像的情緒大多數是羨慕,因為他們能在舞臺上如此耀眼,而我們只能在臺下揮揮手,喊加油。也許這種羨慕中也含有一定成分的嫉妒。而“欽佩”就完全不同了!“欽佩”是對一位偉大的人一種感慨,尊敬,與學習。如果莎士比亞是你的偶像,那麼這個“偶像”的定義更多的是“欽佩”。你敬佩他,你希望從他身上學習一些東西,從而受益終生,所以你“欽佩”他。而每一位名人必是經過重重困難,從而脫穎而出的偉人。他們的人生經歷,使得人們為他們感慨,流淚。他們不是富二代,他們的人生不是一路順風。他們是從逆境中走出的偉人,他們是真真的耀星!

  生之困,而那困便是逆境。或許我們也許會感慨生活的困難,認為生不如死,但我們真正面對死亡是,那種恐懼是永遠無法體會的。

  人可以輕言生死,卻不能忍受恐懼。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會害怕死亡,這便是死之懼。但事情總有意外,正如復仇是人戰勝死亡,愛情是人藐視死亡,榮譽是人慷慨就已,而悲傷更是使人恨不能想死亡飛撲過去。雖然人會恐懼死亡,但在情緒化面前,死亡以不恐怖。為什麼會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因愛而殉情?為什麼會有許多科學家不顧生命獻身於科學事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戰士在戰場上英勇就義?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懼怕死亡,但他們的心靈同時也戰勝了死之懼。

  篇二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篇三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談學問》,《談美》,《談善》,《談真理》,《談健康》,《談家庭》,《談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這麼多篇隨筆中,我雖然沒有特別喜歡的,而且能打動我的東西已經很少了,但是我仍舊要談一些讓我眼前一亮的。

  在《談學問》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談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朋友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品格,不同流合汙。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了解一個人,只需要和他的朋友閒侃幾句便知,所以朋友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談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我對美的瞭解不是很透徹,且“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當我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我們應該用自己各方面的美去贏得別人的尊重。

  處理時情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大膽。第二第三是什麼?還是大膽。剛從《談大膽》中看到時,我不禁覺得有些詫異,許多領導再決定重大事項前總要三思,這是一定的,不然他們只能當副手,向上級提出大膽的設想。可偏偏就是這些副手,在最初行動時總能創造奇蹟,但以後就不行了,所以他們永遠只能當副手。做人要膽大心細,可惜能做到的人並不多,我考試興奮時不夠仔細,細心時就失去了創造力,無法解出難題,這也許是我在學習道路上的最大困難。

  義大利有句俗語:“猜疑解除忠實的責任。”我們不能對別人有過度的猜疑,但也不能全信,“防人之心不可無”,必須有自己的底線。有些人過度猜疑,結果適得其反,往往釀出精神上甚至肉體上的大病,不要偷雞不成蝕把米。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百科全書,容納了許多有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