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應該挑選什麼樣的小提琴

  對於小提琴初學者來說,應該如何選購小提琴,怎樣挑選小提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成人怎樣挑選小提琴

  心態。有很多人,只是單純地覺得小提琴很美啊,小提琴高貴又好看,聲音又美妙,如果自己會拉的話……散發出的氣質一定很高雅,也能打動人。然而小提琴又是一種極其難學的樂器,記得看過一組資料,學鋼琴的人,90%可以學會。學小提琴的人,90%學不會。這裡也僅僅是在“會拉”的層面上,還不是“拉好”的階段。選擇什麼價格的小提琴,這個主要看你的經濟能力和學琴的心態了。如果說學小提琴只是一時興趣,想玩一玩的話,那就買個幾百元的工廠琴,以後就算不學了,幾百元的小提琴價格也不貴。淘寶上有很多這種便宜的,看看顏色喜不喜歡,美不美觀這樣子,基本也談不上別的了,可以買一把試試。

  如果是想好好學,長遠來說,還是買一把音色好一點的小提琴,價格在3000-5000,一、是以後基本不用換琴了,二、是對你整個學琴過程有很大的幫助,儘管在初學的幾年裡,聽不出音色的好壞,但是對你整體的樂感、學琴的信心、練習高難度技巧等方面都有好處。500塊錢在大城市不夠上3次課的。再因為用了音色差的工廠琴,影響了學琴興趣或者增加了彎路。最終導致沒有學下去的動力了……這樣一來可不是一般的損失了。

  下面說說手工琴的選購方法你眼前如果有一把小提琴,先看的是油漆。油漆說道很多,制琴師們也都在研究,各有自己的祕方,意見也不一樣。比如油性漆製作週期長,但未必就是好。很多制琴師都用酒漆製作,相反,工廠的小提琴倒常用油性漆。亮漆和亞光漆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個人喜好問題。有的漆光亮如傢俱,一般是工廠的噴漆,如果琴看起來像一個硬亮的殼子,那麼不會是好琴。而有的漆表面不是那麼光亮,甚至有木紋的痕跡,那卻是手工精心刷出來的。油漆看起來很厚,色彩也很豐富,但這並不是說油漆真的很厚,而是一種獨特的油漆方法造成的。油漆主要起保護作用,一般對聲音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有觀點認為底漆會對小提琴有影響,但也有的專家根本就不用底漆。我覺得薄一點、能清楚地看見木紋、在陽光下有一定的層次感和溫暖感一般就是不錯的油漆。至於顏色,完全看自己的個人喜好,而且這種喜好會變。

  再看看材料。面板對琴的聲音影響最大,也是制琴師最重視的材料。面板的紋路要儘可能地直而細密,但一般的幾百的琴,你就不能要求得非常嚴格。紋路過寬、過細、走向缺少規則,儘量不要選。背板一般要有虎皮紋,但沒有也不影響聲音,這隻有美觀作用。紋路的走向仍然很重要,至少要有一定的規則。側板和琴頭要採用和背板花紋接近的材料,一塊板下來的很少。材料上有個別小的巴結並沒有什麼影響,個別琴甚至聲音會好,但一般以儘量避免為宜。有的名琴甚至選用材料更隨便一些。注意有些小提琴面板和背板貼的是花紋木皮,混入中檔琴賣個好價格。據說小提琴的木皮銷量還很大,賣到那裡去了,我不知道。

  做工和外觀。一般4/4小提琴國內都選用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型。在這方面,至少要求基本資料是標準的。當然很多資料都是相對而言,並不是說所有4/4的小提琴都一般大小,資料都是完全一樣,琴身的弧度也都絲毫不差。有的時候制琴者會根據材料的硬軟、結構和聲學等特點,會做些細小的改動。你想你用的木料和斯特拉迪瓦里的某把琴不一樣,資料怎麼可以完全一樣呢?機械地照搬照抄,對所有的琴都可能有問題。至於琴頭、琴角、F孔、鑲線也有低檔琴是畫上去的等體現高階製作者風格的東西,暫時不要考慮了,這隻對於大師級琴有意義。

  琴絃與琴弓。好的琴絃會對小提琴的聲音有非常大的影響。很貴的尼龍弦和一般的尼龍弦效果完全兩樣,而國產的琴絃現在基本就不過關,但可以練習用。琴絃屬於易耗品,幾百元的琴絃,如果不是演出用,一般人根本就承受不起。不過高興了,不妨買套高檔弦享受一把,但恐怕富日子過慣了,難以忍耐日常生活的簡單。弓子也是這樣,一把好點的弓子價格成千上萬,並不是我等普通業餘愛好者應該去追求的。百八十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聲音。如果材料、工藝過關,這方面就基本沒什麼問題。每把琴的聲音都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拉出的琴聲和cd裡的小提琴聲是完全不一樣的。剛開始學琴的人,對cd裡傳出的聲音,會理解有誤。就像你把一位自己崇拜的明星娶到家裡做老婆,你也許會感到很失望。其中的問題就在於幻覺和真實的差距,其實很多人無法面對真實。另外如果你給自己錄音,那麼錄音機的質量也非常重要,低檔的錄音機是難以錄好小提琴的聲音的,還有錄音的環境、錄音機的遠近與錄音的效果也大有關係。這點弦悅坊小提琴在視訊錄製的時候就有深刻的體會。尼康相機D3100內建單聲道麥克也僅僅錄入了音域很窄的部分。導致聽起來高音過高,低音削弱。我看過趙薇老師的一個vcd講座,她的琴應該是相當好的,但vcd發出的琴聲簡直沒難聽死了,這應該就是錄製的原因。

  價格。一般成人業餘愛好者,買3000元左右的就可以了,這個可以用得住,也不丟人。當然這全依靠自己的經濟情況,錢少的買500元左右的也可以練,也能練好不過經濟狀況很不好的成年人,還學什麼琴啊,應該想辦法去賺錢才是正道。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我不是很贊同買那種低檔琴,就像幾毛錢的電子錶也可以看時間,但你決不會戴在手上。你不懂琴,最好是讓你的老師和你信得過的懂行的熟人給你買。別想什麼老師吃回扣的事情,毫無意義。

  開音。小提琴肯定存在生命週期,但每把琴的週期是多少似乎還沒有規律性的定數。小提琴製作的歷史也就不到500年,帕爾曼現在用的琴是將近300年前的。也就是說一把琴最成熟的時間到底是多少年,似乎也難以確定。專家說一些琴的聲音要經過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成熟,而且要每天拉一小時。我們不妨假定100年的琴相當於30歲,那麼我們手中新買的琴,不過都是剛出生的孩子。

  最後想說的是,對於一把琴必須作出整體的判斷。允許美人有一醜,但不能是醜人有一美。要從大局著眼,而不要光盯著精緻的配件啊,花紋啊,沒有劃痕、疤節啊,等等。顯然好琴、好弦、好弓子,會使你拉琴非常容易。有些技術難練,跟手裡的傢伙有一定的關係。但當你看到你的老師,拿你的破琴拉出好聽的聲音,你就會覺得還是你的水平不過關。練琴去吧,別總想著別人家的媳婦好。

  初學者怎樣選擇練習用小提琴

  小提琴具有四個特點:1、音色優美;2、音域寬廣;3、音量大;4、能適應複雜技巧的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即接近人聲,又具有人聲無法比擬的音域,有“樂器皇后”之稱。

  目前我國出售的小提琴,分為專業及普通使用兩種,兒童小提琴屬於後者。 選擇小提琴要注意以下幾點:

  1.音響,包括聲音和音色。要求音色純淨,清晰,悅耳,音量大,高銀明亮,低銀深厚而不悶,四條絃聲音勻衡,共鳴時間長。

  2.顏色,這沒有統一標準。多為紅色,紅棕色,金黃色,黃色等,但均應要求美觀悅目而不褪顏色。

  3.表面光滑清潔,不含雜質。

  4.琴頭,琴身要正,直,不偏歪,左右勻稱等。

  5.面板要求文理正直,左右弧度一致。

  6.背板要求花紋美觀,密度適宜,紋理對稱;整板或兩板合起的都可以;左右弧度對稱。

  7.兩“F”孔要求大小一致,長短相同,中間尖口一樣;兩孔左右對稱。

  8.黑白線要求曲線自然,不折斷,接頭看不出來;琴角黑白線要有蜂針。

  9.琴頭要和背板花紋相同。

  10.指板要求與琴頭膠合得好而且平直。

  11.絃軸孔要求與絃軸傾斜一致,吻合。

  12.馬子要求紋理好,雕刻細緻,左右對稱;馬腳與面板弧度吻合。

  兒童小提琴,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有:1/16,1/8,1/4,1/2,,也有1/5的。購買時,最好由專業老師出主意,根據每個兒童的身高,臂長,手的大小,尤其小指的長短來決定。原則上是“買小不買大”。如果一把較大的琴給兒童勉強使用,對基礎學習,音準的掌握,身體負重都有不利的影響。這是提供一個購琴大小的參考準則:

  1/16琴:約為3——4歲之間使用。

  1/10琴:約為4——5歲之間使用。

  1/8琴:約為5——6歲之間使用。

  1/4琴:約為7——8歲半或9歲之間使用。

  1/2琴:約為10——11歲之間使用。

  成人用琴的大小和上述道理相同,可根據個人的生理條件選用小一號的琴,不一定都用成人琴,尤其是業餘愛好者,往往使用過大的琴,而影響了對這件樂器的掌握。

  初學者篇

  流有很多初學小提琴的人都認為,一開始樂器不要買太好,能發出聲音就可以.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根據我自己教琴的經驗,初學者對於音色的培養,往往會決定在剛開始學琴的時候,而一把發聲較好的琴,也會使其在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建議初學者在購買樂器時,最好能由老師或懂琴的人陪同,或委託其代為選購,會比自己胡亂找一家店隨便買,要來的恰當.現在問題來了,究竟要買那一種價位或那一型別的琴,才較為合適呢?首先您必須要考慮琴的Size究竟要買多大,小提琴有從1/8; 1/4 ;2/4 ;3/4到 4/4這幾種大小.我建議最小也要從1/4的琴開使學起,1/8以下的琴因為太小,而會影響到其發聲共鳴的構造.通常我們會用使用者左手的手長,和琴來做比較,看看手掌能否超過琴頭.若超過,則再往下試一號,直到4/4為止.琴頭能達到左手伸直時手掌的一半,就表示大小應該適中.目前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琴的種類,實在非常的多.機械琴;半手工;純手工....捷克琴;德國琴;法國琴;義大利琴; 日本琴;韓國琴;大陸琴;臺灣琴;實在是琳琅滿目.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建議最好先挑大廠牌的工廠琴,如臺灣的功學社,雅音,日本的suzuki,或捷克的 Boehm,Mlnar.我有幫學生挑過幾把這個品牌的琴,還不錯,價位也蠻適中的. 這些牌子的琴,雖然不貴,但都有一定的品質在,不至於太差.價位多在一萬至兩萬左右,而大陸琴我則比較不建議初學者使用,因為市面上的大陸琴品質差異太大,不容易買到真正好的大陸琴.另外在買琴時,也要注意所附的配件,一般來說弓,琴盒,松香都應該是附贈的,同時也要檢查琴橋是否切好,弦是否該換新.當然和買其它的東西,一樣能ㄠ就儘量ㄠ,如肩墊,預備弦.... 等.售後服務及維修也很重要。

  如何選擇小提琴入門教材

  說起入門教材,一般首當其衝要講霍曼和鈴木。霍曼的教材講一把位的東西竟用了100多頁,然後飛速地跑到了七把位戛然而止,鈴木的程度和進展也大致如此。但從所選曲目來說,鈴木要更經典一些,至少和我們業餘考級教材4級前的內容相近,可以推斷考級教材參考了鈴木很多。霍曼的選曲對於中國人來說熟悉的就少了,對於我來說,不熟悉它也沒什麼遺憾。霍曼對於中國50歲以上的小提琴教師來說,都有一種深厚的感情,講課也願意講它,但對於今天的學琴者來講,似乎已經過時了。鈴木的優點是讓你不知不覺地興致盎然地學會了小提琴,對不懂樂理的孩子非常有效果。這也看出小鬼子的確很"鬼"。但鈴木教材需要適當地輔導,對於成年人刨根問題的偏好有點不解渴,而且鈴木裡沒有一首中國的曲子。

  總的來說,霍曼和鈴木相比較,我推崇鈴木。鈴木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小提琴的教學影響甚大。至今我看到國內的一些教材對鈴木都有所借鑑。比較好的是邵光祿的《少兒小提琴集體課教程》和《少兒小提琴集體課技能訓練》。這套教材可以說是作者多年教學實踐的總結,不但吸收了眾家之長,而且很接近中國孩子。中外樂曲和部分考級曲目都有所涉獵。兩本書互為補充,學完後可達到4級左右程度。再好一些的有趙薇的《學琴之路》系列和林耀基、楊寶智的《小提琴入門與提高》三冊書。張世祥、樑大南、李本華鈴木的學生、曾民信、李貴武等人的教材也相當不錯。此外,還有我原來推崇的黃健《跟我學小提琴》、尹興雅的《小提琴速學新法》、盛中華的《小提琴演奏與練習》,以及業餘考級教材等。應該說這些中國人編的教材都能使成年愛好者入門,也未必一定要使用鈴木,更別提霍曼了。當然確定一本書後,一定要考慮是否有相應的音像材料。不管有無老師,有錄音錄影會有非常大的助益。

  那麼達到了4級、5級左右的程度,往後怎麼辦?可以說如果一本教材把基本技術大都介紹了之後,往後也沒什麼可講的了。我以前也總以為教學大師會講什麼更高深的東西或祕訣之類,去讀弗萊什、加拉米安的大作,聽國內大師的講座。就發現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說的都是基礎的東西,也發現就算是林耀基這樣大師級的人物,也是不管講什麼,都是使用他基本的理念、基礎的知識去解構難題。還有林朝陽,他曾經在講完基礎技術時說過一句話:"現在你們已經和我一樣了,都是在不同層次上研究怎樣克服複雜的問題"大意。因而我想會了基礎技術之後,剩下的應該就是把基本技術運用到高難的樂曲裡,這要靠的是一個學習者的頭腦和毅力。這需要幾個柺棍或者像梯子一樣的東西,那就是開塞、馬紮斯、小頓特、克萊採爾、大頓特、帕格尼尼等。

  如果把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體系畫一個圖表,我想應是一個一個正方形裡面一個正三角形。正三角形代表技術,方形內其他的部分代表音樂。越是初期的學習,技術越重要,甚至是佔整個正方形的底部,漸漸地技術的因素就少了,音樂的部分增多。技術三角形的頂尖大概就是帕格尼尼了,但也只是技術的細枝末葉,一般人不掌握它也可以是一株大樹。在這個體系裡,技術是有限的,音樂兩倍地大於技術。但音樂不會無窮大,它也有侷限性,它永遠不會把整個世界都表達出來,因而我還是用方塊限定它。

  如果讓我編一本完全針對成年人的小提琴教材,也很容易,但它只適合我和類似我的人,不可能適合任何成年人。總而言之,成年學琴者儘可能多地佔有教材,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老師也是如此,都有個自己編教材的類似備課過程。如果一個老師死抱定一本霍曼,其他的都不涉獵或不準學生涉獵,我看學生還是辯證地否定他罷。在一本書中碰到困難過不去,就找其他書繞過去,回頭再克服它。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披荊斬棘的開路者,為了通向山頂,決不會開一條筆直的道路。在盤旋上升的過程中,學琴亦是其樂無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