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遊覽導遊詞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因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廈門最佳風景區——鼓浪嶼,它四面環海,風景優美,空氣新鮮,故有“海上花園”的美稱,1997年,在福建省“十佳”風景評比中名列榜首,同時也是全國35個著名風景區之一,就連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來此參觀時,也對鼓浪嶼讚歎不絕,稱它是“東方的威尼斯”、“中國的夏威夷”,並且於2000年被評上國家旅遊景區最高階—4A級。

  鼓浪嶼四面環海,面積不大請他們猜有多大,它比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摩洛哥還要小,面積只有1.78平方公里,人口約1.8萬人,半數以上的人具有海外關係,一般旅居14人國家及地區,它雖然小,名氣卻很大,擁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平均每天接待3~8萬人,這麼小的地方,能擁有這種程度,可見它不容一般.

  鼓浪嶼在明朝以前不叫鼓浪嶼,而稱“圓沙洲”解釋此三字,後因它的西南方向海邊有塊礁石,由於長年累月經過海水的衝擊、侵蝕形成了一個溶洞,每當潮水漲潮時,濤浪撞擊礁石,會發出如擊鼓的聲音,故那塊石頭被稱為“鼓浪石” ,鼓浪嶼因此得名。可考他們鼓浪嶼的由來

  它同廈門島僅一水之隔,又四面環海,很多人在想象中,總覺得渡海非常不便,其實除了建國前如此外,到了現在,可以說是太方便了,除了少數人乘快艇、坐遊船等外。那就是一天24小時營業的渡輪來回往返,在寬500米的廈鼓勵海峽上每15分鐘一航班,實行去程買票,返程驗票制,過渡費用8元/人,航程大約5分鐘時間就到。如果想在短短的航程上享受一番,可以上二樓的雅座,說到雅座,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得自理1元/人。

  別看鼓浪嶼不大,有句話形容它再貼切不過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幼稚園至中學幼兒園3所,小學3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3382人、銀行、醫院、菜市場、音樂廳等,因此島上居民不會因它是四面臨海,面積小而不方便,反而透著小巧玲瓏,所以如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居民在島上過個5--6年沒問題。

  由於這裡空氣清新,綠化好,生態環境佳,因此這裡還是海洋珍惜物種文昌魚、白海豚的保護區。它同時也是廈門市綠化最好的一個區了,全島種有4000多種植物,80多種植物,80多個科屬,綠樹覆蓋率達到40%,人均擁有5.1平方米,因此空氣清新。

  鼓浪嶼美在哪裡呢?確切的說它雖有鬧市之繁華,卻無車馬之喧,因島上大多路窄,坡陡,故一般車子很難行駛,為了使島上交通安全,島上嚴禁機動車輛在行駛,除了少數清潔車,救護車,自行車也是找不到的,就連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984年南巡廈門,也是在陪同人員的陪同下步行遊覽鼓浪嶼的,所以到鼓浪嶼上是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上島後只有一種“11”路——那就是步行,因此有“步行島”、“平民島”的美稱。

  1841年鴉片戰爭後,廈門成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1935年,鼓浪嶼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進入了西方列強手中,商人、傳教士等紛紛來此建公館,設教堂,辦學校、設立領事館,從1902年被割為“公共租界”到1949年,共有14個國家和地區在此建立了1400多棟,最具有歐洲風格,中西合璧的領事、辦事處和別墅,如英、法、德、日、意、美、西班牙等建築,現今它還保留著這種特色,所以到此島,您就不需踏出國門,就能欣賞到西歐等地方,各式各樣的建築,故有“萬國建築博覽街”的美稱。

  他們又帶來了西文文明,如現代音樂、體育等,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島上居民大多喜歡音樂,據不完全統計鼓浪嶼50年代擁有鋼琴500多架,鋼琴密度居全國之冠,在優美環境及音樂的渲染下誕生了許多音樂界人士,如第一位女指揮家-周淑安,曾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等級第二名的-殷承宗,在6次國際鋼琴比賽中連續獲獎7次1981-1984的-許斐平,陳佐徨、卓一龍等不計其數,因此有“音樂家的搖籃”,“琴島”之稱,每當早間,或傍晚,如果沿著潔淨優雅的柏油小道,踱步漫遊時,不時能從百葉窗內、小花園裡傳來鋼琴或小提琴的悠揚琴聲,及渾厚的男高音,輕柔的女高音,所以,鼓浪嶼自古有“琴韻花香伴我歸”的一種自然美感。

  鼓浪嶼第一架鋼琴:1906年,廈門第一架從國外運來的鋼琴放進了中華基督教會現鼓浪嶼巖仔腳。沁時,它主要作為伴奏吟唱聖詩聖歌之用。琴上附有鼓風機。彈的時候,一人鼓風,一人彈

  三個特點:一個靠聽、一個靠看、一個靠感覺以上“步行島”、“萬國建築博覽街”、“琴島”就構成了鼓浪嶼的特別之處,是一個需要靠感覺、看、聽的小島。

  特產:

  鼓浪嶼碼頭〕1937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此處船小人多、航行慢,造成諸多不便,後改建,1976年擴建成現在這模樣,有鐵浮橋式碼頭:長16米、寬6米、高潮進水深7.2米,可泊200噸級船。大家看這建築,象不象一架剛開啟的三角鋼琴呢?它好象是正在奏起旋律優美的迎賓曲,歡迎大家的到來。

  音樂廳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商人爭相在鼓浪嶼建造別墅,定居於此並終老,當時這裡除了日本人以外,任何國家的人都可葬於此地,故稱“洋人墓場”,1957年為了聲援埃及人民抗英運動,於是把它推翻了,直到1984開始動工,1987.1.27建成廈門鼓浪嶼音樂廳,為了提高音樂廳的音質、音色,於2001.8再次請來了音樂廳的原設計者——東南大學建築聲學教授何鳳飛 ,投入900多萬元對其改造,改造後觀眾席們減少到571個,增加琴房、化妝房、還設有殘疾人專用通道和座位,前廳有一臺43寸109cm的彩電——如禮儀遲到是不能馬上進場的,只能在演奏間隙進去,等待期間,他們可以通過這臺電視觀賞到音樂廳內的現場表演,舞臺呈梯形,可放4臺鋼琴和一個雙管爾隊連奏。

  馬約翰前方的人民體育場這牌子是於1952年安放的,初稱“洋人球埔”,意思是外國人踢球的地方,解放後才改成現在的名字,它雖不大,卻是福建足球事業的發源地。而馬約翰出生於鼓浪嶼,因當時鼓浪嶼被稱之為公共租界,因此這裡的居民接觸西洋文化非常濃厚,故他的名字起的特別的洋化,他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原先是學醫的,後來發現學醫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於是棄醫從體,他曾帶領中國健兒參加了第11屆奧運會,得到了一些成績、獎牌,故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看到這可喜成績,於是設了教授職位,他就是中國第一位體育教授,也是原清華體育總會主席。